说到“美丽乡村”,是什么让人对乡村风貌得出“美丽”的判断?是什么让人产生“乡愁”的感情?是原真的自然山水,是一贯传承的人地和谐和邻里和睦。美丽乡村所展现出的风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风貌。而在一切的背后,让这种风貌得以维持和进化的支撑架构是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和基于其上的人工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乡村的发展一直笼罩在城市阴影之下,乡村风貌也逐渐因为生活方式现代化、基础设施跟不上生产生活需求等原因而逐渐败落,出现了基础设施落后、民居风貌劣化、公共场所破败、边角空间废弃、环境污染加剧等等问题。可以说,大量乡村已从过去“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变成了人地割裂的混沌状态。

  随着“美丽乡村”和“建设生态文明”概念的相继提出,各地一度热衷于乡村风貌整治,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废弃物清理、整治翻新建筑、新建公园绿地等等“穿衣戴帽”的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一批“乡村新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急就章的风貌整治方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大量乡村风貌整治规划重点关注在建筑、景观形态上对乡村特色的直观表现,产生了类似“复古村”、“风情村”等人造风貌,殊不知如此浮于表面的风貌整治,反而是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推向符号化和标本化;

  风貌整治规划往往只关注人工建成空间,至多延伸至少量周边绿地,对乡域范围内人工与自然逐渐扩大的割裂和对立状态缺乏足够关注;

  和城市不同,大部分乡村在公共景观维护方面难以持之以恒,类似公园布景式的“乡村新貌”得不到有效维持,短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只能换得同样短期的效果。

  有鉴于此,乡村风貌整治规划的目标必须从简单地追求外观形式上升到构建整体可持续的美丽乡村景观风貌——既有可辨识的景观形象,也能够与乡村生产生活功能相匹配,同时具有生态可持续性。这种目标多元化并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它既是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针对乡村风貌整治的多元化目标,可以引入景观基础设施的概念,以建设乡村景观基础设施作为打造整体乡村景观风貌的抓手。

  景观基础设施的概念来源于景观都市主义,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环境,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一种“加厚的地面”,它作为一种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实现功能的载体,就是景观基础设施。

  景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景观网络结构,以灵活的空间形式联系传统人类活动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在乡村环境中,景观基础设施面临比城市中更为松散的建成区域和更为优越的自然基底,因而其构建的难度也较城市中更低。其可能发挥以下五方面功能:

  过去,人们依托于乡村生态环境构筑基础设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在现代,人工基础设施逐渐脱离乡村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人与自然随之割裂。景观基础设施的出现旨在弥合这种割裂状态,让人与自然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和谐状态。

  随着景观基础设施概念的引入,乡村风貌整治规划的视角从形态设计转向追求人地和谐的生态保育过程,并以之为切入点解决乡村风貌在形象、功能、生态方面的问题。这种从思考维度上的根本转变,为建立一个可供自然与人类持续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提供了可能性。

  形象景观,是景观设计长期以来施展的主要方式,主要以场景的连接来塑造景观的感觉质量与意义表征,同时组织内部空间。使用此种手段可强化视觉与活动轴线,空间的可识别及动线.以地形作为控制流动与视觉的装置系统:

  流动景观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中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手段。在大量相关实践中,地形成为操作流动与控制视觉的装置系统,规划设计利用交通、坡度、水流、环线系统等动线因子引导基地内的各种流动,来产生地形,并随之带来丰富的空间效应。

  面对交通设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混杂景观,景观都市主义从生态介入,分析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彼此渗透交融。跳脱了“人工”与“自然”的传统二元对立论,寻求在当代历史条件下重新梳理构建自然系统及城市肌理。

  在景观都市主义观念中,微地形成为一种生态产生器,可用于将自然生态流动引入人工环境,借由生态设计与空间经营,生态流与人类活动的各种流动相互交织,即由流动生成景观形式。

  景观设计转向一种策略安排,将生态分析转化为一种设计情景的操作方法。规划深入探究人对自然的介入方法,以情景规划的途径,推演景观在时间中的生态变迁,推定的情景即为生态保育的过程。这样的规划方式让主观性强的设计退居幕后,让位于环境生态的经营与管理,强调自发性、自下而上、渐进、灵活、开放式的场地发展,最终让场地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状态。

  此外,多元化社区参与机制与开放式景观营建,动态过程设计代替静态景观设计等实践手段也获得大量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自然生态基底的维护主要包含了对区域地质条件的尊重和其上主要生态流动及文化景观的维护。对地质条件的尊重意指规划建设应避开地质条件不佳、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并以地形操作手段尽量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对生态流动的尊重主要指对景观生态安全的尊重。而文化景观的维护则是尊重在规划区域中已形成稳定状态的人地共生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景观形式,如梯田景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

  景观基础设施体系追求构建一个能完全包容人类建成区的空间结构,并以此作为规划和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贴合大地肌理的开放空间网络与交通系统、重要流动过程节点的空间保护和利用策略等。通过形成顺应自然生态和鼓励乡村生产生活流动的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基础设施体系可以达成对乡村空间的梳理,进而为更微观层面的场地塑造、活动激发作铺垫和支撑。其空间形态体现着特定的生态环境特色,以及在该区域的人类活动特色。乡村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的来源可以是既有基础设施如道路、堤坝、带状绿地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空间的零散整合,也可以根据具体乡村居民的使用习惯进行置入。重点在于通过景观手段找到解决区域内多种能量和流动并置的方式并以此推动自然和人类的和谐,以及场地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所谓乡村“宜聚空间”,是基于景观基础设施所遴选出的乡村生产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和居民的生活场所。规划需要对景观基础设施所覆盖场地内的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重新表达,这种基于场地条件的,为乡村生产生活优化的空间体系,即乡村宜聚空间。

  建设景观基础设施不仅是营造美丽乡村风貌的有效手段,它还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构筑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人与自然各得其所,互利共生。同时也应该看到,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有赖于来自本地居民、行政资源、以及专业人员持之以恒的携手合作,其具体实现路径和效果也有待探索和检验。但是这无碍其成为统筹解决美丽乡村建设所亟需的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地方特色等发展头绪的一个理想途径。

  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要创意,怎么办?搜索:君纬农业规划设计君纬农业规划设计专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农场、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规划与策划设计,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缔造一个实操性的农旅生态链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