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杰作,由米开朗基罗于 1501 年至 1504 年间创作。1873 年,这尊雕像被移至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1910 年,雕像的复制品在原址重新矗立。
大卫;这尊巨大的雕像高 17 英尺,相当于一座 2 层楼高。它被雕刻在一块巨大的卡拉拉大理石上。被切割的那块大理石已经损坏。在米开朗基罗接手之前,有两位雕塑家负责这尊雕像,但他们都无法成功雕刻出质量较差的石头。
大卫的姿势解释了这块石头的局限性。他身材瘦削,头部指向侧面,因为石块太窄,他无法向前看。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位置解释了两腿之间的大理石中已经存在的一个洞。
米格尔·安赫尔开始创作时只有 26 岁,完成时只有 28 岁。他已经是当时在世的最优秀的雕塑家之一,24 岁时,他怀着对罗马的完全怀疑完成了《哀悼基督》。这幅作品原本打算挂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天花板上。完成后,它实在太美了,太大了,无法挂在那里,而是陈列在领主宫。
现代研究发现,从解剖学角度看,这尊雕像堪称完美,只是背部缺少一小块肌肉。米开朗基罗对解剖学一丝不苟,他知道这一点,后来他写道,大理石的缺陷限制了他发挥身体的正常功能。大卫颈部的颈静脉凸起,这很适合处于恐惧或兴奋状态的人(就像这位年轻的牧羊人一样)。米格尔·安赫尔显然知道这是循环系统的特征,但医学界直到 124 年后才记录下这一发现。这尊雕像在风格上具有创新性。多纳泰罗和韦罗基奥等艺术家对大卫的早期诠释,都描绘了他战胜了已经被杀死的歌利亚的场景。而在这里,他正站在战斗的边缘,他专注的目光和皱着的额头代表着他沉思的时刻。
大卫代表了理想化的男性体型和比例,这是古希腊雕塑的常见主题。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更加自然,其根源在于远远超越希腊人的解剖学理解。大卫既是理想的美丽代表,又出人意料地真实,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成就。
如今,每年约有 150 万人前来参观大卫像。自 1873 年为保护其免受风雨侵袭而将其搬进室内以来,这尊雕塑已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中存在了 150 年。
不出所料,大卫赢得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的赞赏:
“当一切完成后,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作品胜过了所有其他雕像,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希腊还是拉丁;没有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能与之媲美,米格尔·安赫尔完成了如此公平的比例、美丽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