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呼和浩特市与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在同日落成的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共同举办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这场展览不仅将优秀雕塑作品落户呼和浩特,也将文明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带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展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主题,展陈了国内外经典雕塑作品。今天,我们来欣赏《经典华章》。

  “经典华章”中的雕塑作品呈现了多种审美风格,从写实到抽象,从古典到现代,从动态到静态,从象征到意象,反映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这些作品将写实主义与抽象相结合。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通过写实的身体表现,抽象地传达了内在思考的神态,创造出深刻的思想氛围。

  传承了古典传统。阿历山德罗斯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展示了古希腊雕塑的完美比例和自然之美,体现了古典审美特质。

  动态与静态相互对比。米隆的《掷铁饼者》捕捉到了运动瞬间的动感,而《晨·暮》和《昼·夜》则强调了静态与动态的交错,反映了沉思与世俗的对比。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的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和《达芬奇与齐白石》融合了西方与东方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文化的互鉴共通,强调了跨越时空和文化的交流。

  《思想者》的灵感源自但丁的史诗《神曲》,雕塑形象呈现一个身姿挺拔的劳动者,他身体微微前倾,膝盖弯曲,右手托着下巴,深沉地凝视着前方。罗丹巧妙地捕捉了劳动者在思索中的神态,将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身体姿态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力量和思索的氛围。这件作品被视为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体现了人类对于智慧、思考和变革的追求。

  1891年,罗丹受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雕塑了一尊巴尔扎克肖像。出于对巴尔扎克的深切钦佩,罗丹在创作形象时特意捕捉了这位文学巨匠的容貌和精神特质。巴尔扎克,作为19世纪法国文坛的璀璨明星,常常在夜晚身着睡衣工作。因此,在这尊雕塑中,罗丹将他描绘成穿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宽大的睡衣将这位伟人包裹得宛如巨人,他的目光锐利而充满智慧的光芒在黑夜中闪烁。面部的神采被特别突显,仿佛在月光下独自徜徉,整夜思索。

  该作品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雕像表现出的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思想化传统。

  该作品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原作已经丢失,复制品现收藏于罗马国立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作品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

  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系列作品中的两个形象。《暮》被表现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肌肉略显松弛,岁月的沧桑刻画在脸上,此刻正陷入沉思中。《晨》是一位女性,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活力和光辉,她左手轻轻撩开面纱,似乎从黑暗中看到一丝光明。

  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系列作品中的两个形象。《夜》被塑造成一位身材优美而健硕的女性,但陷入沉睡的她显得肌肉松弛无力,脚下的猫头鹰象征黑夜的降临,腋下的面具则预示着梦境。《昼》由一位仿佛刚从梦中惊醒的男性来表现,他半转着身侧脸看向前方,象征着无奈面对世间的丑恶。

  苏格拉底和孔子距今超过1500年,他们的思想光辉愈久弥新,为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和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启示。作品以“对话”为主题,以写意雕塑表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睿智与风采、精神与哲思。两位分别代表不同文化的圣哲,跨越千年进行着思想的交流、灵魂的对话,不仅表现了中希两国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理念,还体现出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

  这件作品塑造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与近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相遇”。达·芬奇的写实,齐白石的写意,分别代表着西方与东方的审美追求,寓示意中两国跨越时空的文化艺术交流。在作品中,达·芬奇长发如瀑、手指苍穹,表现对科学和理性的尊崇;齐白石面容清癯、手拄节杖,呈现谦和自然之态,但手杖却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手杖是一条上连天、下接地之线,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艺术观,也像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达·芬奇和齐白石生活的年代相距数百年,他们的“对话”是超越时空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