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0日,第二届松阳乡村振兴全国建筑设计大赛颁奖暨第三届大赛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圆满落幕。本届竞赛由松阳县人民政府和乡村复兴论坛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担任学术指导,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公益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团队为名都百货老街片区设计的《山林环庙 立体游园》作品,以“关注城市整体,注重文脉延续,建筑手法专业,设计精准到位”,获得评委们的青睐,一举夺魁!
“名都百货老街片区”内的设计基地跨越了老城的主轴人民大街,这为大街两侧历史街区的连接创造了条件。同时基地内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既有建筑,存在特殊的混杂性。综合这些文脉因素,设计团队提出以下针对方法:
一是旧城枢纽。项目处于老城“北直街”、“南直街”、“三庙”三大文保街区的正中间,也是百年老街核心。通过改造提升,提供公共服务,打造旧城枢纽。
二是庙学格局。查阅《松阳县志》中的“松阳县文庙图”:文庙西侧原为教授传统“六艺”的“旧射圃”,是“庙学合一”形制中“学”的部分。希望通过当代方式恢复文庙整体的园林格局,延续传统功能和文脉。
三是街区门户。“文里”一期构造了水平连续各部分的园林系统。但由于用地原因,西侧封闭,缺乏从人民大街的入口和形象。希望打造街区新的门户形象,增强西侧可达性,打通被阻隔的街巷系统。
四是城市绿心。老城中不仅存在新建筑对于老建筑的侵扰,更有对绿化的蚕食。文里街区是老城中林木保存最好的区域。希望强化这一优势,将“实”的建筑向“虚”的山林转化,形成城市绿心。
「山林环庙,立体游园」——对于百货大楼这种多层、风貌很差的砖混建筑,在旧城保护中往往是一个较为负面的存在。能否对于这种当下的、大量的普通民居进行设计转化?是这个项目中探究的主要问题。
结合场地中文庙曾经存在的庙学格局,加上东侧已经落成的文里街区,延续历史文脉,用“山林”去化解已有城市的拥挤体量,同时探讨旧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以文庙为核心,将原百货大楼等多层砖混建筑转化为立体的绿色山林,与已有的林木融合,共同谦逊衬托文庙;打通阻隔,通过构建一条立体的漫游路径串联各部分,延续“文里一期,将水平展开的廊道系统生发为立体登攀,营造带有超越视角的多样性体验。
一是化楼为山。老城中多层砼结构民宅数量众多,有碍风貌,是旧城更新难点。通过“垂直绿化+内部掏挖”,将其转化成“山”;增设的消防疏散梯成为山林间游览的“摩崖步道”。大楼成为当代园林中可供登临、俯瞰全貌的“假山”;也与松阳老城中抬头见山的“元风景”遥相呼应。
二是庙学相宜。百货大楼附楼原为两层,体量过大,严重影响文物风貌。此区域以疏解为主,保留北侧部分一层;南侧拆除后,代以一条新建连廊,在沿街店铺与文庙间形成开放通路,串联左右功能,将游人从大街引入文里。格局借鉴原文庙射圃,层层院落,间以林木,衬托文庙。
三是跨街戏廊。基地跨越人民大街,为多条街巷交口,缺乏沿街缓冲空间,且各部分联系不便。西侧连廊放大,为传统“过街楼”和“戏台”原型的结合,既可供日常休憩,也可作为节日演出的舞台。
「新·松阳百艺」——松阳有“最后的江南秘境”之称,由于过去交通的不便,使得当地能保存比较古朴的风貌和民间业态。而在面对逐渐开放的过程和全球化的视野下,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实现主动性的传承和发展?
从旧百货到新百艺,即是想达到这个目标。原有的小商品售卖已经式微,而老城中一些与传统有关的业态更有迭代的可能。希望以非遗的“艺”与新业态的“艺”作为结合点,融合产生出新的业态。
「因势利导,分级更新」——新系统与老建筑拉开差距。在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质的前提下,希望以最小的介入程度解决问题,根据场地内建筑现状分级进行了新建,保留和改造,达到新旧空间之间的微妙平衡。
新建系统可对于大楼进行综合遮阳。立面和屋顶种植进一步减少阳光辐射;建筑内部形成上空吹拔,带动空气垂直流动;对于屋面雨水进行收集,优先作为立体种植的浇灌用水,多余雨水通过首层渗水地面补充地下水。
松阳是一个抬头可以见山的城市,设计团队希望利用这次改造,再现“山林入城”的盛景,以绿色山林为构思原点,用条立体的漫游路径串联老街沿街空间,将陈旧的老街以立体登攀营造出多视角的空间体验。并把老城原有的重要的保护建筑揭示出来,再次形成一个整体。
在当代城乡聚居环境的更新中,“园”与“城”相互融合,“水平”向“垂直”方向拓展,“实”的物体向“虚”的场所转化,构成了传统山水理想对于当代功能城市发展模式的反哺与超越。
最后,分享一份优质设计资料给大家《谢菲尔德 拼贴风出国留学作品集》,设计必备,仅供学习参考,文末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