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燕画院·巢院长卓铭达看来,学生要始终寻求更好的艺术教育,但不一定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从小燕画院出来的学生,艺术升学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小燕画院所给予的正是海外大学所需要的。并不是为了满足海外升学,才产生小燕画院的教学体系,恰恰相反,小燕画院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创新的教学方式,正是中西方教育精髓的融合。

  Q: 请您介绍一下小燕画院·巢(在以下对话内容中,简称“小燕·巢”)的发展情况,以及它在整个小燕画院体系的定位与独特作用。

  卓铭达:小燕画院·巢,准确来说,是由深圳小燕画院创办的位于蛇口海上世界文艺中心的小燕·巢美术馆。正如这个看上去独具个性,听上去朗朗上口的名字一样,它不止于美术展馆业态,更是一个创新艺术教育平台。在小燕画院体系里,它是特别的存在。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我们希望在艺术教育领域,赋予小燕·巢一个更大胆的创新和更有前瞻性的艺术概念。

  小燕画院·巢的诞生,离不开深圳小燕画院创始人董建国先生和吴小燕女士。两位创始人站在世界艺术教育的前沿,常与世界著名艺术家交流,与国际高等学府进行接触。他们发现,时代在变,人类审美意识在变,科技手段和生活方式也在变。对于艺术教育来说,除了艺术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的创新,还要帮助学生以艺术为一技之长,去立足和改变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燕·巢应运而生。

  仔细看,“巢”是一个“巛”字旁会意汉字,寓意为聚拢的家园。对于我而言,小燕·巢不仅是艺术教学平台,也是艺术展示窗口,教育与展示融为一体,意在表达我们追求教学相长,旨在梯度培养未来国际艺术人才。

  我和各位优秀老师们一起,花了两年多时间去思考和探索,如何拓展出一个新板块,开辟出一块试验田,来跟进艺术教育的时代大潮。一方面,我们不忘发展初心,赋能小燕画院可持续发展。从小燕画院到国际小燕,再到小燕·巢,我们作为一个体系,一个有序的链条,构建一个无缝衔接的枢纽关系,发挥出最大能量。另一方面,我们时刻准备着,要勇敢迈步,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创新性突破,才能实现更多可能性。

  Q:作为小燕·巢的院长,您每天在“无创新不艺术”的环境里,如何直面挑战?

  卓铭达:谢谢,这里分两段来说。作为学生,我能遇到良师益友,就像夜行者远望高高的灯塔,内心的喜悦胜过一切,对此总是心怀感恩。

  我在深圳长大,从小很叛逆,属于老师眼中的“刺头”。我还记得,一旦有领导来参观学校,老师就打电话给我妈,把我接回家。高考时坚持“非美院不上”,结果没考取,选在广东省内读一所普通大学。没读完,大二就辍学了,因为我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兴趣。后来,我就跟董老师(董建国)说,我不想读了,想跟他学儿童美术教育。董老师当时愣了一秒钟,然后点了个头,对我说“好啊”。我不知道当时董老师怎么认为的,反正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不过,剑走偏锋和叛逆让我历经坎坷,也让我产生反思的能力,产生同理心。我经常思考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而不要那样?设计一个项目,这样就一定好吗?尤其在和学生相处时,我很容易站在他们角度,抓住一个关键的东西,思考该给予学生什么,用什么方式给予,让他们更有信心、更坚定、更快地成长。其实,有些小孩子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淘气,好像无所谓或很冷漠。我始终相信——没有人愿意躺平,愿意接受老师批评。

  同时,作为小燕·巢初创团队的一员,不瞒你说,我最初很担心自己做不好。记得那是2018年,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对未来憧憬、期待着,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但实话实说,我此前没有经营过美术馆,没有任何经验。另一方面,运营美术馆的工作事无巨细,要创造性去执行,还要创造性去设计。通常来说,定战略、搭班子、带团队、抓过程,这是企业管理四步曲,也是一家商业艺术机构必须要做的。

  小燕画院和国际小燕给予我们支持,老师和学生来小燕·巢办展,给我们打磨和实践的经验,活跃美术馆气氛,坚定我们的信心。当然,我们尽力协同,细化需求——展览主题是什么、所呈现的风格如何、展览作品尺寸和材质、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包括预算区间等,都要纳入策划设计方案,拿出落地的执行流程。

  做一家像样的青少年美术馆,在“做”中“学”,以“学”促“做”,让学员通过展览获得信心,借此激励他们持续探究艺术的兴趣。出乎意料的是,做着做着,我们发现给孩子策展办展,直接就能帮助他们升学,直接就被海外大学认可了。这是我们压根儿没想到的,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这样一来,我们加快创新的步伐,大胆地向学生和家长释放积极信号,无论年龄大小,看似高中才能做的策展办展,其实从小学就能开始。退一万步来说,将来升学也一定用得着。再后来,把艺术学习成果化做得更细,作品集、落地项目、艺术研学,越来越多创新形式在小燕画院诞生、成熟。

  总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基于小燕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回头去看,创新是容易上瘾的。当初,我们就想做打破零的局面,做中国第一家面向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专业美术馆。首先,它具备一个主流美术馆的画廊、展厅等常态化功能。其次,这个美术馆精准展示和推广青少年艺术。市场上的画廊或美术馆,绝大多数签约成年艺术家,少数面向大学生,极少面向青少年的。

  Q: 课程体系是最核心的部分。你们的课程体系复杂吗?这么多创新的想法和做法放到一起,怎么厘清教学、管理与运营工作。

  卓铭达: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小燕·巢学员从4岁至16岁,只分两个学段,第一个学段是4岁至7岁,第二学段是7岁到16岁。我们不分年级,也不像传统素描班、国画班、插画班这样的分班。在小燕·巢,为4岁至7岁的学员设立一个基础工作室和技术工作室。这里的“基础”,不是对应传统美育的基础,它只是对于小燕画院体系的基础。在基础工作室以外,开设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纯艺和实验艺术四大工作室。需要指出的是,基础工作室服务于启蒙阶段,课程设计也涵盖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纯艺和实验艺术这些内容。

  至于上课形式,小燕·巢实行小班制、分层走读教学。大于7岁来小燕·巢的学员,我们会进行一个比较特别的面试。面谈结束后,进行一个笔试。当然,我们测试目的不是看分数和结果,关键是通过对话、笔画,我们艺术老师从中找到孩子的特点,再结合他/她当下的喜好和父母的反馈,来判断他/她属于哪个大的类别。所在类别的老师,就成为班主任,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学习。比如被纳入平面设计工作室,他/她除了学习平面设计课程,还会去学习空间设计或纯艺。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不走常规路,先把认知打碎,提取出来观念和元素。比如平面设计不只有海报设计、插画,它是跨学科知识的构建。面向不同年龄的孩子,小燕·巢的老师随时随地调动A、B、C不同方案去面对不同特点的孩子,这对老师的要求极高。我们会关注每一个孩子,跟进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绘画习惯、创作特点,通过4到7岁三年的观察和反馈,萃取他的绘画风格,二次元也好,波普风也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在四大艺术类别里学习,汲取不同领域的艺术知识,接触不同的班主任老师与同学,多维度融合成长。从另一方面,通过全方位展示,也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为孩子8岁以后的艺术学业提供精准规划。

  比如说,造型艺术、混合装置很受欢迎。在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材料学就显得很讲究了。善于天马行空的学生喜欢创作出很跨界的作品。那么问题来了:把二维蓝图变成三维现实,势必考虑到体积大小、材料选择、复合工艺、成本估算等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决策,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

  有些深度定制的材料开模,还要有单独的设计图稿,厂家才能制作。即使好不容易买到材料,组装拼接DIY也不是轻松的活儿。在创作混合装置艺术时,3D打印也只能打印配件。有些时候,家长哪怕“下血本”也支持去办展,只为激发孩子艺术的潜能,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当然,老师也会义无反顾地支持。比如某个idea很棒,我们就会鼓励孩子去做,哪怕为这一期常规课按下暂停键,让孩子在那个时间段沉浸于某件作品的创作,让创意尽可能落地。

  Q:的确,国际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不但要激活“想学”的兴趣,设计“好学”的模式,接下来还要帮助学生通过理论“学测”,最终需要学生输出成果——创作、展示并阐述独具特点的作品。这些是如何成功做到的?

  卓铭达:是的,国际艺术教育包罗万象——建筑与工业设计、陶瓷与玻璃、珠宝、插画、混合媒体、数字艺术、版画、雕塑、视频游戏设计、漫画、时尚、电影与动画、摄影、艺术作品集等。如此多的艺术形式,必须找到一些底层逻辑,从而形成良性的教学生态系统。

  毫不夸张地说,小燕画院总是绞尽脑汁去塑造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生个体。这种“独一无二”首先就体现在作品特色,怎么办?有时候,我们会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他/她是否有必要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集,或者举办一个画展;有时候,学生和家长会主动提出需求,找我们商谈成果输出的计划和形式。不论如何,艺术教育规划要从真实的需求和需要出发。

  比如举办一个画展,需求评估确定之后,至少需要准备一年以上的时间。在一年多时间里,首当其冲要做好时间管理。一场画展正常需要400个小时左右,这么大的时间投入,你在日常的学校学习、艺术培训之外,能挤出来吗?如果不坚定,或者时间不允许,这个事情就不能轻易启动。其次,办画展需要经费,主题不同,材料也不一样:有些材料费很贵,比如3D打印、激光切割、丝网印刷;有些工艺要求高,需要第三方合作。

  所以,家长要全力支持,要跟进孩子的学习进度,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办展的需求——给孩子做一次总结的机会,给孩子提高荣誉感和自信心的机会,给孩子做一点不同于别人的艺术尝试。总之,老师在评估需求决定可行的情况下,结合每个孩子具体情况,决定展览的形式、内容和规模。

  办展不是作品的堆砌,展览也是艺术的一部分。从展览的现场布设、视觉效果设计,到色彩格调布局,我们都鼓励学员尽力参与进来。其实办展的协同性要求很高,主角看似是学生,,但也离不开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参与。有些策划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比如环保、公益、社会热点等,就更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但对于小燕·巢的学员来说,他们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我们自营场馆,我们有服务团队;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针对性辅导。这些都能帮助到学生。

  Q:小燕巢的经营发展已进入第六年,回首第一个“五年计划”,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卓铭达:时至今日,我感慨颇深。对于艺术来说,一切东西都是未知的,而我们的理念是让学生们逐渐培养起艺术思维和艺术修养,以及动手能力、规划能力。小燕·巢不断引进艺术家展览、艺术沙龙,就是将最好的、最前沿的东西实践到这个空间中来。

  对于一家艺术教育机构来说,我们始终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你创造哪些价值?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你有独特性吗?作为跨界和融合的新事物,新艺术需要实验,不仅要解决技法,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应对来势汹汹的AI的能力。AI也没那么可怕,不一定需要孩子有非凡的禀赋,或者很小就扎实苦练。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门槛依然在于挖掘真心热爱艺术的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妹妹把哥哥抱得紧紧的,他俩的感情一定非常好吧,“这么紧居然能喘的过来气”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新增人文街拍相机模式,vivo X100 Pro 手机获推 14.0.23.20 升级

  跳票至iOS 18.1上线 曝苹果AI将成iPhone 16系列宣传重点

  谷歌正优化 Android 15 外接显示屏功能:分辨率、旋转可自由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