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滑梯、小花圃、可随手涂鸦的手绘墙、夜晚莹莹闪烁的星空墙……海淀街道稻香园西里社区千余户、几千名居民,在自己家里面,拥有了专属的高质量活动场所。

  稻香园西里社区下沉广场作为“海之微(HiWe)”海淀街道小微公共空间更新计划示范场地项目之一,日前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稻香园西里社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这里居住着1300余户居民,社区内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下沉广场这块儿小微空间仅有400平方米,却是居民身边重要的活动空间,承载着儿童嬉戏、老人健身、居民休憩交往等多项功能。为了改善提升居民日常生活品质,海淀街道从居民需求出发,于2022年启动对稻香园西里社区6号楼北侧下沉小广场的改造计划。

  “座椅太少,老人没有休息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缺少玩耍的地方、健身器材太少、地面不平整……”改造开始前,街道工作人员和北京林业大学的设计团队一同来到稻香园西里社区,开展实地走访,了解居民“痛点”,并将居民的意见想法逐一登记,对施工方案进一步改良。

  街道责任规划师付斯曼说到改造的初衷,“这次更新改造,我们是从全龄友好的设计理念进行提升的。居民朋友们可以在这里健健身,小朋友们可以在这个地方玩耍或滑滑梯。居民们也可以一起来种种花、种种草什么的,让‘我爱我家’的幸福感增强。”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设计团队的设计师谈到设计理念时说道:“我们在走访的时候了解到,这一片社区之前就是种京西稻的地方,所以我们整个场地主题就想着以水稻为核心的意象。”最终,“稻香庭”下沉广场以“水稻”为设计主题,通过水稻的生长、水稻相关的历史故事等为科普主题,增强社区文化性及凝聚力。此外,设计充分满足了儿童、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设置中心交流区、健身运动区、儿童游戏区等,最终形成“一老一小,阖家欢乐”的社区公共空间。

  改造后的下沉广场,亮点频现。记者从入口玄关区进入,这里运用钢板的弯折塑造先抑后扬的庭院入口空间。付斯曼介绍:“设计单位用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心思。在入口处设计成门厅,让居民们进入这个场地有回家的感觉。”

  进入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镂空雕刻的水稻图案,呼应场地“水稻”的主题。在原先挡土墙的基础上设置钢板景墙,前设座椅满足居民交流、晒太阳的需求。场地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老师李靓介绍:“钢板景墙以康熙年间焦秉贞所绘的《御制耕织图》为主题,向人们展现了古代耕作生产的22道工序。我们把每一道工序都雕刻出来,最后形成这样一个画卷,并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为开端,让游人共同追忆曾经的稻田。画卷上面做了一些星光灯,到晚上就会亮灯,可以让人联想到,晚上躺在稻田里看星星的样子。”

  记者看到,钢板景墙延伸至儿童游戏区,景墙的功能转变成为互动黑板,居民们可以在此涂鸦。儿童区里,拆除了原有的破旧水泥台阶,将健身器械移动到健身区。在此区域增设了树屋滑梯、塑胶微地形、攀爬网、跷跷板等供儿童游玩的设施。

  在中部设置桌椅并与场地内水泥台相连,形成多功能桌椅组合,使得水泥台在场地内更加和谐。桌椅与铺装均设有与场地主题相关的诗句刻字或水稻图标,使其氛围富有诗意。此区域是场地内的休憩安静场所,位于场地中心区域,各区域活动后的休息以及平时需要座椅的活动都可以在此区域进行。中间还特别设计了一处花坛,付斯曼告诉记者,这里是供居民自己种植的地方。孩子们制作自己的花牌,标记在已种的植物旁边。一位居住在社区的老人说:“像这样亲手栽种植物、犁地、浇灌,对小孩来说是第一次,通过亲手种植,见证植物的成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成就感及责任感。”

  记者通过观察发现,这处小微空间的改造,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考虑到了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使用需求,真正实现了全龄友好的设计初衷。

  几位在稻香园西里住了十几年的居民表示,“孩子放了学或者是周末,有一个地方去运动,他们就会很开心。”“我们一直希望这里有一个滑梯,如今看到滑梯开放了,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其乐融融。”“老人可以坐在这里休息、聊天、下棋。看到我们小区有这样一个整体的提升,作为住在这里的老居民我非常开心。”“这里多了很多的诗句,特别是这些耕织图,让这里多了很多文化气息,特别好。”

  伴随着海淀街道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小南庄社区、三义庙社区、海淀南路南社区等小微空间将陆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