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4月22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生陈田田 许建)“把思路打开嘛,你们看这块石头,横着看是不是像一个荷叶,竖着看是不是像一个人,那我加上一个花椒刺,是不是又像小鸟了。”4月19日,在重庆北碚区东阳街道天府民居社区的石趣工作室里,77岁的刘坤明正在指导学员如何制作石艺作品。
刘坤明的一双手似乎有种魔力,可以将嘉陵江畔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工地上被堆砌在旁的风化石、路边散落在地的枯木,变成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一幅幅细腻布局的书法。
走进刘坤明家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精美石艺,而阳台边不到一平方米的小木桌,就是一幅幅石艺作品诞生的地方。小木桌上,整整齐齐地罗列着一盒盒不同形状的石头和各种各样的工具,这些都是刘坤明的“宝贝”。
而受石头自身特性的限制,刘坤明会在创作中使用辅助材料,比如花椒刺能做小鸟的嘴;贝壳能做女孩的裙子;枯木枝能做荷叶的根茎……“一幅好的石画离不开辅助材料,它会让作品更加精美漂亮。”连这些辅助材料,刘坤明都精心收集了整整几大盒。
刘坤明告诉记者,一幅石头摆画看似简单,背后却要付出不少的心血。每创作一幅画,他都要先构思,打好底稿,再挑选石头,最后将石头拼贴在画布上,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创意的诞生和石头的遴选。
灵感不是时时都有的,刘坤明常常在小木桌上摆弄着石头,一坐就是一上午。在他看来,拼摆石头组合画,要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确保单体石头的自然本真,最大限度地挖掘原石的奇、美、雅、趣,匠心布局,从而造诣出新的赏石意境。“我会把盒子中的石头倒出来慢慢挑,就像年轻人爱玩的积木,一个一个地换,直到满意为止。”有时候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石头,刘坤明要从成千上万的石头中挑选。“七年来,我摸过的石头不说上亿,上千万总是有的。”
刘坤明表示,自己所有作品中的石头都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任何打磨。天然的石头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形成笔画,刘坤明要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其变成“点、撇、捺”等笔画,结合汉字象形会意的表现特点,使每个字柔软活泛起来,体现奇石书法的艺术之美。“自然界中难以找到形似‘口’字的石头,我花了很长时间,发现可以把两块拱形的石头拼凑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口’。”
刘坤明与石头结缘完全是出于偶然。七年前,刘坤明与老伴在嘉陵江散步的途中遇见了他的“启蒙石”——一块老伴随手捡起的形似小山的石头。“当时我觉得非常有趣,捡起两颗圆形的鹅卵石放在‘山峰’上就变成了‘两个人’。”至此,刘坤明便开启了他的石艺生涯,嘉陵江湖畔常常出现他与老伴弯腰捡石头的身影。
为了能够找到品相好、有花纹的石头,两位七旬老人跑到离家四十多公里外的河畔捡石头是常有的事。花几个小时奔波,挑挑拣拣两三个小时,背着二三十斤的石头回家,在旁人看来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刘坤明却乐在其中。
七年间,已有约400幅石艺作品出自于刘坤明手中,对于喜爱自己石艺作品的朋友,刘坤明也十分慷慨,无偿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大家。其中,有300多幅作品被刘坤明的知音带回家收藏,分布在祖国的各大城市。
起初,刘坤明只是将石艺作品分享到退休单位群中,却意外地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随着他的作品越来越多,街坊邻居也开始关注到他的石艺作品,还有人表示想要向刘坤明学习这门手艺。
刘坤明所在的北碚区东阳街道天府民居北社区了解到情况后,对刘老师的爱好提供了大力支持。在今年3月份,社区与他一起正式打造“石趣”品牌,并成立了石趣创意文化空间,如今每天都有不少居民与他一起交流学习“石艺”创作。“我们想要帮助刘老师将手艺传承下去,同时也让我们周边的居民感受到这份文化的魅力。”天府民居北社区党总支书记向国惠介绍。
跟着刘坤明来到石趣空间,就看见四个学员正在精心摆放着自己的石画,遇见自己不太明白或者没有灵感的时候,她们便会向刘坤明请教,而刘坤明也毫不吝啬,将自己的石艺知识仔仔细细地传授给学员们。“我在这里学习两三个月了,有时间就过来向刘老师请教,现在我已经能自己摆一些简单的画了,觉得很有趣,也特别有成就感。”学员杨东萍告诉记者。
接下来,刘坤明与社区将继续合作,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到石艺创作中来,扩大队伍,并策划将家乡北碚的一些景点及名胜古迹做成石艺系列作品,更好地向大家宣传美丽北碚。
在重庆北碚区,77岁的刘坤明用石头作画,七年时间创作400多幅石艺,将石头变成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