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完成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和生物多样性监管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以生态保护红线及自然保护地为核心、城市生态空间网络为框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4月3日从上海生态环境部门获悉,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实质性的调查评估阶段。
相比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人们可能更熟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这次“摸家底”具体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门道?
以前,上海在相关领域开展过物种调查和监测工作,比如林业部门开展的上海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又比如2002年至今,上海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组织的4次生态系统调查,但这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将整合上海相关领域的所有力量,调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均“史无前例”。
“以前是各做各的,技术、标准不太一样,导致数据无法交互,结果只知道某个区域某个时间点有多少物种,但物种、区域之间的关联不清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屈计宁坦言,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收获也是巨大的——大家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调查,获得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交互、“碰撞出火花”,为上海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指明方向。
“这是一项对专业要求相当高的精细活。”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宋坤以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为例,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相关技术规定,光调查方法就有样线法、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直接计数法、样本法等10种。
比如样线法,是沿选定的一条路线观察并记录样线两侧出现的野生动物或其活动痕迹,粪便、体毛、爪印、食痕、卧迹、尿迹、洞穴等,都要记录下来。
指着中国地图,宋坤说,全国按相关标准被分为近10万个生物多样性调查网格,每个网格长宽都是10公里,上海全域涉及的网格有近百个。
仍以陆生哺乳动物为调查对象,按照上海的面积,要从近百个网格里选出不少于40个,每个网格每次设两三条调查样线公里。调查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的话每小时走一两公里,开阔地域开车的线公里。
如果是上海生境质量好、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比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以及其他原始植被分布区等,属于重点网格,还要增加调查的强度。
记者从长宁区了解到,该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已进入评审阶段,在样线设计上遇到了城市生境破碎化的挑战。
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大气与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张婧介绍,根据目前的安排,长宁区陆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样区为中山公园和新虹桥中心公园,由于面积小于25公顷,且公园内有不少人行道路、公共设施等形成的“断点”,要在其中找到一条绵延3公里以上的样线米以上的距离,难度不小。这也是上海中心城区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时普遍遇到的难题。
“我们打算把区域内一些相邻的生境‘碎片’以组团的方式进行‘摸底’。”张婧表示,长宁区计划在两座公园的基础上,增设4个组合式调查点位:外环林带和乐颐生境花园、中新泾公园和中泾生境花园、西郊宾馆和虹旭生境花园、华山绿地和幸福颂生境花园。
对长宁区而言,这些“碎片”都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基础,即使由于面积偏小、样线偏短等因素,调查数据可能无法纳入全市体系,但对所在区域的居民来说,意义重大,这将是他们第一次清楚地了解到和多少自然精灵“同处一个屋檐下”。
和长宁区类似,普陀区、嘉定区也结合辖区内生物多样性分布特点,分别将桃浦智创城、嘉定浏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重点区域纳入区级调查工作范围。
作为上海最早启动“摸家底”的四个区之一的青浦区,在调查物种上率先以越冬季鸟类为切入点,截至目前已调查记录到鸟类68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种。
上海正在全力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今明两年将再建成开放18座“环上公园”,并完成绿道、驿站等配套建设,沿外环两侧,在“十四五”末“编织”出一根镶嵌了50座“环上公园”的环城生态公园带“项链”。
人们为未来更高生活质量欢欣鼓舞的同时,一个隐患不容忽视:在为周边居民提供更舒适空间、更丰富功能的同时,这些原本拥有良好生态基底和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是否会顾此失彼,进一步挤占野生动植物的“家园”,甚至逼迫它们流离失所、走向消亡?
“这个问题反过来看,何尝不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机遇?”上海市政总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郑毓莹站在华泾公园500米长的架空栈桥上,指着湖中央的一座无名岛。
据调查,岛上及周边水域栖息着中华蟾蜍、泽陆蛙、黑斑侧褶蛙、金线种两栖类动物,种群种类和数量高于上海平均水平,如果不是在规划设计前期就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这片隐秘的蛙类家园很可能随着公园改建而消失。如今,这里设为生态保育岛,既是市民游客登高远眺的风景,又是隔水无法接近的自然天堂。
仔细观察架空栈桥的走向,随处可见不规则的弯曲,这些弯曲有一个共同目的:绕开原有的乔木,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生境的打扰。来自上海植物园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的报告显示,华泾公园改造前有191种植物,这里也是华南兔、东北刺猬、黄鼬、赤链蛇、黑眉锦蛇以及12种鸟类、55种传粉昆虫的家园。
其中,传粉昆虫种数明显多于上海其他面积相近的公园,这激发了设计师的灵感,将本土昆虫作为公园儿童游艺设施的主题。“蚕宝宝”乐园、“千足虫”躺椅、“竹节虫”秋千、“刺蛾茧”探险洞……它们在给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诉说有翅膀的“土著”们的故事。
被昆虫吸引而来的鸟类也受到精心款待。“原有的生态基础相当好,补种少量植物时,我们专挑兼具观赏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乡土物种。”郑毓莹表示,柿子、香樟、海棠、石榴、柑橘、乌桕等都是鸟嗜植物,它们也能在特定季节成为靓丽风景。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上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2021年夏天起,家住金虹苑的周其云有了新的兴趣爱好,躲在小区角落的一堵墙后,透过长条缝隙观察墙外的陆家浜,“住了20多年,才知道附近有这么多鸟,白鹭和夜鹭最多,有几回还看到了小䴙䴘”。如今,墙后这座名叫“常馨”的生境花园已成为老周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从看热闹的居民升级为花园主理人。
去年11月28日,老周偶然发现的白顶溪鸲还刷新了上海的鸟类记录,四面八方的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有人连拍了上千张照片。
“在花园里,每天都有新发现。”老周告诉记者,最近园子里发现了商陆、匍匐筋骨草、马利筋,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草,从来没种过,怀疑是鸟儿携带的种子或植株入土生根,也可能是那20多只喜欢打闹的赤腹松鼠从别处带来的。
张婧表示,像老周这样热爱自然的社区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的日常监测和发现可以为全市“摸家底”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只要经过专业培训,并提供相应的设备和上传数据的平台。
“我们将通过更多丰富的活动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上海这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主要原则就是整合相关领域的所有力量,提升调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哪怕是不够专业的公众,只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感兴趣、有热情,也可以参与“家底”调查。
此前,上海已有不少成熟经验。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两次“貉口普查”是中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城市荒野工作室等单位开展的上海传粉昆虫公民科学项目(一期)中,志愿者在71科209种开花植物上监测到7目51科大于90种传粉昆虫,为上海相关部门的生态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