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虽小,大有可为。近年来,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将小小庭院变成新的产业点,积极引导村民利用闲置空地、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走出了一条盘活闲置资源、激发乡村活力的新路子,为助力实施“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庭院+特色养殖,“院景”变“钱景”。走进水泉村村民于金波家中,干净整洁的圈舍内,他正忙着给美洲雁配料、加水……这每天重复的活计让他乐在其中。“从去年开始在院子里养美洲雁,一共养了50只,年底卖了20多只,赚了1000多块钱,今年村上又给了我50只,挺好养活,收益一定会比去年还好。”于金波高兴地说。院内,美洲雁在干净的笼子里咯咯地叫着,黄瓜秧、豆角苗翠绿欲滴,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我们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一是在园子里种蔬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辣椒、茄子,一家人吃不完,拿到集市上换点零花钱;二是养美洲雁,我们提供雁雏,技术员跟踪指导,经济效益不错,村民很认可。”水泉村党支部书记韦福谈起村里的庭院种养殖业兴奋地说。
今年,水泉镇在充分收集村民生产意愿,立足当前生产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庭院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美洲雁养殖项目,由企业提供雁雏,并跟踪指导美洲雁养殖、病瘟防治等,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栏后采取“订单回收”、“帮扶助销”等模式拓宽销路,群众发展美洲雁养殖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截至目前,全镇美洲雁养殖户1656户,存栏共计6万余只。
庭院+手工作坊,编出“致富图”。在水泉镇巧手工艺坊,大家围坐在一起学着草编技术,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凤华正在一对一的讲解草编基本技法,学员们听做结合,逐渐掌握了草编的窍门,不起眼儿的秸秆、长纤维高粱草在她们手中变废为宝,成为了一件件精美实用的手工艺品。这是水泉镇利用自家空房发展手工作坊、家庭工厂的一个缩影。
“我挺喜欢草编的,李大姐免费教我们,学会以后就可以拿着草和线在家里做,不耽误洗衣做饭照顾老人,成品每个月给李大姐送来。现在我能编简单的笤帚了”前来学习的学员王丹说。
水泉镇巧手工艺坊于2021年4月1日成立,李凤华免费教村里的妇女们草编技艺,一起在自家院里编制草编笤帚、健身捶、痒痒挠、摆件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水泉镇深入挖掘开发乡土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利用庭院建立加工作坊,进行特色产品加工制作。依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发展特色手工业,延伸产业链条,依托庭院手工作坊助农增收。
庭院+特色种植,踏上“致富路”。在水泉镇合发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果蔬相间、绿树成荫。在村民杨孝忱家的院子里,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上,每一株葡萄藤在他和老伴儿的悉心管理下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老两口正忙着采摘、装箱、过秤。今年已经是杨孝忱在庭院里种葡萄的第20个年头了,每年收入都能达到5000余元。
“以前我们这院子里到处堆放着杂物,村上动员发展庭院经济以后,现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闲置的空地都种上了菜和花,不仅能增加收入,庭院环境也越来越美了。”杨孝忱颇有感触地说。
为了能够有效发挥小院经济效益,水泉镇积极引导农户有效利用院落及周围闲散土地,建设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的微菜园、微菌园、微药园、微果园、微花园,既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提高了收入,也改善了人居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