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城市的喧闹与忙碌中,有些疲惫了,找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驾着车,在山清水秀中随心而走,红花绿水,清风拂柳,享受一份宁静淡泊。
夏日,驱车前往距临夏市80多公里的积石山县大墩峡,领略险峻秀美的积石风光,感受大禹治水的历史气息。
沿着蜿蜒山道,与滔滔黄河水相向而行,穿梭于积石山峦之间,两岸青山叠翠簇拥,不一会儿工夫就来到了大墩峡。
在这个原生态的大峡谷中,地下泉水从岩缝里潺潺流出,山色青翠、鸟鸣婉转,水雾弥漫林间,络绎不绝的游客从谷底沿着曲折萦回的木栈道,溯源而上,不由得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大墩峡主景区由四条长约13公里的峡谷组成Y字形景点,海拔3300米的黑大山为主峰,大小河流5条、瀑布20多挂、泉眼不计其数,均在悬崖绝壁和幽深峡谷之间,变幻莫测,特别是弯架瀑布、中嘴瀑布,格外惊险刺激。
这里海拔在1800米至3300米之间,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是天然的“氧吧”。
大墩峡东邻保安三庄大墩村,西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周边八公里范围之内,有国家级公园喇家遗址及河州八景之首的积石雄关,距离兰州市180公里,西宁市170公里。因此有很多来自青海西宁、循化以及兰州等地的游客。
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的故事,在全国广为流传。历史上,无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来此游历,留下了许多赞美雄关、歌颂大禹的优美诗篇,使此地更具文化底蕴,也为此地增添了神秘魅力。
景区内设有大型停车场两处,设游客接待中心和大型宾馆,供游客休息整装、停车住宿,集移动无线网点、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游客接待设施一应俱全。
进入大墩峡,如入仙境,让人流连忘返。来之前在网上查询,大墩峡景区拥有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三大优势。由叭口沟、湾架山、注洼沟三部分组成,峡内群山叠翠,灌木丛生,奇花异草充满山谷,谷底清溪潺潺,山间飞瀑遍布,更有奇特古老的变质岩景观;大禹文化、保安族民俗文化是其人文优势。
“峡”冠以“大墩”,源于地理位置。峡口山岭乃大墩堡所在的地方。此堡位于大河家镇大墩村,筑墩时间不详,至迟明代已有堡,为守御积石关的烽堠墩台之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河州知州赵桂芳驻防积石关时,在原墩基础上筑堡,取名“静安堡”。民国时期黄陶庵《续修导河县志》云:“静安堡,州北一百二十里,在积石关内大墩坪上,咸丰十一年知州赵桂芳筑。”堡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墙高6米,厚2.5米,占地2万平方米。堡中心有一用泥土筑砌的坚固小堡,为驻军官员指挥所。设东西两门并建有门楼,西门遥对积石关,门顶嵌石质“积石锁钥”匾额,线米,无年月款识。大墩堡城墙现保存基本完好,堡内住有村民。
从车窗看去,入口地势较开阔平坦。迎门左边便见一个大大的碧潭,潭水清澈见底,潭中金鱼戏水,潭边绿树红花,蜂舞蝶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过花草树木雀跃而来,然后在碧潭内打个滚又奔腾而去。
这些石器古朴典雅,精工刻凿,纹理清晰齐整,彰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溪边,一条碎石小径蜿蜒延伸至谷内,但见谷内层峦叠翠,灌木郁郁葱葱,似有隐隐的鸟叫声传至耳膜。
从谷底的小广场右拐,沿着栈道向上走。映入眼帘的栈道旁,全是悬崖绝壁,丛生着灌木、桦树、针叶松,也有叫不出名儿的小灌木。高大的白桦林、红桦林像天然的氧吧,给大墩峡注入了绝妙的清新剂。小路弯弯,溪水潺潺;绿树成荫,鸟雀婉转;涧水绕梁,峭壁擎天。
站在凌空架起的玻璃栈道俯瞰,大墩峡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缓步移行途中,耳畔不时传来鸟儿清脆悦耳的叫声;细瞧,树与树间密不透风,看不清是什么鸟。友人说,是野黄莺,但也无法证实;谷底,栈道下溪水潺湲,水可清澈见底,有人在水里卷着裤腿涉水,似俯身打捞什么东西,一询问才知,在捉鱼;水中石头光洁至极,每一条纹理都能看得仔细,外露于水面上的石头,大小不一,也有几人抱不过来的巨石,若想拍照,可跃上石顶,两人三人不嫌多。刚迈上栈道时,时虽夏季,但因有灌木投下树阴,我们没感觉到酷热,相反丝丝凉风却掠过面颊,心想倒也是避暑之处。
半山腰,栈道旁,宽阔处修建了亭子,游人累了,随时就座。栈道旁地势宽展的地方,依势修建着观景台。从观景台可以俯视谷底,可以眺望更远处的平川,好几处村落依稀可辨,黄河水泛着光,在阳光下还可看得清翻滚的浪花。
每登临一处,我们定睛细看,这里的山,一样陡峭;这里的水,一样清澈;这里的树,一样苍翠。
沿路而行,注洼沟瀑布、鸡腔子瀑布、碗架瀑布等,众多瀑布层层叠叠,如一条盘踞的长龙隐匿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最神奇的是碗架瀑布。从高处垂下,落于地面的巨石上,声如雷鸣,如雪奔泻,远远地一股清凉已渗透全身。扩散的水珠,像一位舞者撑开了白色的连衣裙,随风飘动,纯洁无瑕。溅起的水花,在风中四散迸溅,凉意也随之扩散开来。相比之下,鸡腔子瀑布显得柔和内敛,像多情的王子亲吻着堤岸、亲吻着它身边的花花草草,后化作一股清流缓缓而去。
山腰处有几处山洞,足可容纳几人到十几人。有人说,曾经是大禹和他的治水工匠居住过的地方,实则是常年流水侵蚀山石碎粒,形成了天然洞穴。
沿途小小的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杜鹃花、紫丁香,还有众多不知名的花草穿插其中,一道道喷薄而出的涧水像天然的喷泉浇灌着这些花花草草,清香的芳草味招来了众多的蜂儿蝶儿在此翩翩起舞。
攀爬栈道至数百米处后,是一段较为平缓的栈道,向南约莫走上几十米,就是下山的栈道,比之登山的栈道,下山时明显坡度小了不少。
同行的友人兴高采烈地走着、说着、笑着,我也感受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