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古树,几多春秋。古树名木,是穿越时空的绿色史书,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据四川省株。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一绿色文物,对发挥其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价值,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近年来,四川省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不仅让众多古树名木重焕生机,更将爱树护树的理念深深植入巴蜀儿女的血脉,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

  “我俩是古柏保护制度的见证人、落实者。”在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汉阳镇,原党委书记张大军将古柏保护正式移交给了汉阳镇七里村的护林员赵明。按照“一树一人”日常巡护原则,剑阁县组建了县乡村组网格化保护体系,50余名和赵明一样的当地群众,成为专职古柏守护员。

  剑阁县的蜀道翠云廊拥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这得益于历代的重点保护。史载明正德年间,“州官交接任时要清点行道树”,将植树护路作为州官升迁的标准之一,此制度沿袭至今,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出台的《剑阁县蜀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将古柏数量及生长状况等作为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重要内容和自然资源审计范围。与过去相比,离任交接不再仅仅关注数量变化,而更重视古柏的综合状态,交接对象范围也扩大到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护林员等。

  从广元看四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历来是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第83次会议要求:切实把古树名木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动综合保护,使古树名木成为凝聚人心、记住乡愁、留住记忆的重要载体。

  “要为古树名木保护上‘法条’、立‘规矩’、聚‘能量’,用心用情守护这一弥足珍贵的绿色,使其生命长续、代代相传。” 四川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负责人表示。为推进古树名木的全面保护,四川从“强化法治保障、健全配套政策、完善责任体系、加强科技支撑”等方面着手,持续健全保护机制,扎实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2019年,在历时两年半完成的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四川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于次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四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随后,四川制定出台《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专题报告》《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四川省古树名木认定办法》《四川省古树名木专家库管理办法》等,积极争取和安排资金7000多万元投入重点古树群、古树保护小区等建设。同时,全面开展“一树一档”、优化美化“一树一牌”、精准实施“一树一策”、切实落实“一树一人”、注重打造“一树一景”,不断加强全面保护、精准保护、科学保护的目标要求、办法措施和能力水平。成都、广元、北川、德昌等市、县先后修订完善或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相关条例、办法,广元、绵阳、巴中、南充4市建立古树名木协同保护机制。

  “我们在完善机制中突出林长制引领,2023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第三号总林长令,要求各级林长要坚决扛起古树名木保护的政治责任。”四川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负责人介绍说,四川在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全省各地不断创新“林长+”等模式,构建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机制。

  广元市依托林长制组织体系,完善市、县、乡、村、组五级网格化保护体系,逐株落实“一名党员干部+一名群众+一名专家+一名护林员+一名监督员”的保护力量;绵阳市按照“林长制+古树”责任制要求,构建“管护责任人实时巡护、主管部门定期抽查、社会公众及时监督”的三级监护体系,实现古树名木精准管理;攀枝花市将古树名木保护重点任务、问题纳入“三单一函”管理制度,作为林长巡林重点,及时推动重点任务落实、重点问题解决;成都青羊区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共同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通过林长和检察长双向发力,为古树名木立起司法“保护盾”。

  当下,四川在创新制度的引领下,不断强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原地保护、科学管护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全面普查、动态更新,全力保护、综合施策,培塑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的合力,构筑起护卫古树名木安澜的坚强堡垒。

  蹲在树下,拉开卷尺,找到树干距地面约1.3米处,测量胸径……“其实给古树体检的过程,就像我们去医院就诊,工作人员也需要对古树‘望闻问切’,甚至需要打B超。”成都市植物园工作人员王红打了个比方,他们被人们称作“古树医生”。

  为了针对性的处理古树名木的健康问题,成都市植物园成立了“古树医生”团队,除了定期为成都市的古树名木健康体检外,团队还为各区市县的古树名木主管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及时发现古树名木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造成的原因,让古树名木能得到针对性的救治和处理。

  树木与人类一样,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如何使其延年益寿,是当前古树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四川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鉴定和健康诊断,对古树树干健康情况、根系分布状况、古树光合和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形成一树一“体检报告”,做到“防治于未病”。

  “为古树‘体检’只是摸清四川古树名木家底的第一步,通过‘体检报告’复壮是古树保护的最终目的。”四川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四川逐步加强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制定出台《四川省古树名木管理养护和复壮技术规程》,先后编印两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典型案例》,同时加强树龄测定、空腐检测、衰弱原因分析等科研攻关及新技术应用,从树洞防腐修复、修枝整形、树体加固、病虫害防控、有机质和菌肥改良土壤环境等方面形成“一树一策”的复壮方案,不断提升古树名木的生命活力。

  此外,《四川省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加快构建包括千岁古树名木诊疗、复壮专业队伍建设在内的保护体系,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古树名木尤其是千岁古树名木整体健康水平普遍提升。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设立基于土壤分析的古树精准复壮研究项目,致力于通过分析衰弱古柏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相关理化特性等,揭示古柏健康与土壤理化特征关系,为其精准养分管理和复壮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广元剑阁县针对古柏存在的虫害、水土流失、自然衰老等问题,实施“一树一策”科学救护方案,目前已实施砌石垒土3500余株、白蚁防治1800余株、支撑加固337株、救护复壮247株。

  广元苍溪县为保护古雪梨树,对老雪梨树腐坏的枝干进行桥接试验的保护性处理,让小梨树为老梨树供给养分,从而延长老梨树寿命。如今,这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经过桥接的古梨树树干更为粗壮,生长态势愈发良好。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对古树进行单株保护与复壮的同时,也要注重古树群落的整体保护,如进行古树地上地下生存环境整治、群落结构调整优化等。从科研、监测、宣教等多方面出发,建立综合保护和长效保护机制,实现古树群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四川省林科院研究员马文宝表示。

  “5.12特大地震,红豆村损失惨重,95%的房屋损毁,满地废墟,漫天灰尘,百姓苦不堪言,独独那棵千年红豆树依然巍峨矗立,枝繁叶茂,好似在庇佑着大伙儿啊。”德阳市什邡师古镇红豆村党支部书记鲁跃明说话的时候眼里闪着光。

  古树有灵。千百年来,蜀人把对自然、生命、文化的理解渗透到对树的敬畏中。从古蜀文明三星堆“青铜神树”,展现古蜀人对树的无比尊崇,到剑门关蜀道翠云廊,目睹秦汉至明清川人栽桑植柏的传统美德;从道教圣地青城山,张天师手植古银杏,见证中国道教文化1900多年发展历程,到阿坝金川古梨树,春华秋实岁岁更迭,恩泽大渡河畔藏羌儿女数百年……古树名木,广布巴山蜀水,印刻文化的厚重,寄予巴蜀游子心中浓浓的乡愁。

  “过去这棵树是零星开花,但像前段时间那样全树开花,十分罕见。”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村民许隆毅站在树下说道。

  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生长着一棵约2700岁的雅安红豆树,树冠重叠九层,密如云盖,遮阴700多平方米。为保护这棵红豆树,后盐村形成习俗:每年3月至5月,后盐村一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时候,村民自发去河边挑水浇树,以助其健康生长。

  如今,古树名木保护有了“林长制”,村民为古树安装避雷针、在古树周围设置消防通道,护林员每日巡查古树干枯、病虫害等情况,让这棵古树愈发枝繁叶茂。

  红豆树也为后盐村带来“流量”。依托红豆树品牌,后盐村打造“红豆相思谷”3A级景区,形成集民宿、景区和传统村落于一体的发展模式,雅安红豆古树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有力带动了红豆相思谷区域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四川的历史、风土和根脉。”近年来,四川把保护古树名木与自然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民俗传承以及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观赏、旅游潜能,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省级古树公园,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认养保护行动,积极参加国家级最美古树评优推选,广元剑阁县剑阁柏、雅安雨城区红豆树、峨眉山楠木古树群等入选“中国最美古树”名录和全国“双百”最美古树群等榜单,成为美丽四川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为营造全社会爱护古树、保护古树、弘扬古树文化的良好氛围,四川不断创新宣传手段,以宣传促保护,在全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宗教场所“七进”宣传活动。雅安组织创作刊发古树名木诗词歌赋,西昌市建成省内首个古树名木主题展览馆,遂宁市为古树购买保险,成都市开展古树探秘、打卡徒步线路等古树赏游服务……

  “美丽四川不仅有国宝大熊猫,还有宝贵的古树名木,它们世世代代传承生态文化,让美丽四川绿色本底更加厚重,更加璀璨夺目!”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兴金感概道。

  古树长成并非一朝一夕,那苍老的虬枝、斑驳的树皮,以及一圈圈隐约可辨的年轮,是历史洪流中一束明澈的光,照亮人类与古树名木和谐共生的文明之路。如今,这份生机盎然的“绿”、底蕴厚重的“绿”,与蜀人“视树如子”的生态文化素养在时间的长河中赓续流传、绵延不绝,使跨越千年的青苍与福荫永恒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