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纽约费舍尔艺术中心宣布邀请林璎为其设计一座全新的表演艺术工作坊。项目占地近2400平方米,整体为螺旋结构,包含5个工作室,它们通过一系列社交空间相互连接,绿色的屋顶与周边的草地相呼应。建筑包围着一块草地庭院,可举办室外演出、户外教学等活动。20年前,林璎的老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曾为在这里设计了表演中心,费舍尔中心希望新作将超越盖里定义的设计语言。
近日,荷兰建筑事务所Mecanoo主持设计的台湾高雄车站建造接近尾声。车站配有巨大的景观空间,将城市肌理一分为二,细长而又蜿蜒的景观带将高雄的老城和新城联系在一起。车站融合了多种交通模式,鼓励绿色出行,景观带中还设置了自行车道,表现出高雄市建设可持续城市的决心。在绿色顶棚之下,设计团队设计了一座城市广场,可以举办集市、露天剧院和移动图书馆等活动,促进公民的互动和沟通。
近日,未见筑设计事务所公布了其为江小白酒业设计的原材料种植基地“一亩三分地”,将“释放天性的乡村俱乐部”带入传统乡村。随着江小白的品牌受众——都市时尚人群的兴趣逐步转向乡村,设计师决定探索现代建筑为传统乡村带来的形式与气质的关联与冲突,在老环境中创造新氛围。设计将功能分区布局在由水系分隔的半岛之上,用“跳岛”的方式营造动线,采用几何空间语言去呼应自然环境,混凝土材质与轴线的营造唤醒了人们对农业的敬畏之心。
位于波士顿查尔斯顿的胡德自行车公园由Offshoots和Elkus Manfredi事务所共同设计,占地面积约2043平方米,过去曾被严重污染。设计师设计了地下水缓冲区、空气污染缓冲区和生态湿地三层缓冲区,利用本地植物的拦截和过滤能力,缓解空气和地下水污染,同时保护了场地的生物多样性。
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
日前,国家四部门印发《“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将推动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要求全面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林草植被,树立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稳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务求实效。
10月29日晚,由三联人文城市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城市象限及帝都绘发起的人文城市光谱计划结果公布,四大主榜单和十大子榜单首次亮相。成都、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别成为“人文之光”、“创新之光”、“公共之光”和“美学之光”四大主榜单中的榜首城市。光谱计划是一套以大数据为媒介,测度城市人文特性的城市评价体系。不同于以商业和经济为评价侧重的各类榜单,光谱计划的特殊性在于人文,力求通过数据搜集,从人的需求和感受来出发,衡量城市所达到的人性化程度。
国际城市和乡村规划师协会(ISOCARP)日前公布了年度卓越设计奖的获奖名单。今年最高奖授予了德国事务所AS+P的阿塞拜疆巴库总体规划和香港ARUP的香港新界北区智能绿色韧性规划。此外,上海新华路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武汉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和苏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获得优秀奖。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卓越设计奖于2005年开始设立,是国际规划学界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极具创新性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方案。
本书是基于《止园图册》的研究专著,介绍了《止园图册》的发现过程(涉及著名学者高居翰和国内园林研究专家陈从周、曹汛),园主在其中的日常以及园主寄托于园林的各种心意(孝养、避世、寄情思),造园家的意匠,画家所描绘的止园以及园林绘画之变。本书从园林研究的视角,展现了从古画中还原再现历史场景的微观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建筑学专业从业者以及人文学科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本书由世界景观设计师皮特·奥多夫(Piet Oudolf) 和诺埃尔·金斯伯里(Noel Kingsbury)共同创作,基于皮特·奥多夫和其他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案例,旨在探索基于混合种植的新兴自然主义种植设计。本书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形成了一套理论化的种植设计思想,其中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今发展的大潮流,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还展示了许多手绘种植设计图,能更加一目了然的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学院的尼尔默尔·基什纳尼(Nirmal Kishnani)采访了包括WOHA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黄文森(Wong Mun Summ)和哈塞尔(Richard Hassell),以及土人设计创始人俞孔坚等多位亚洲建筑与景观设计行业思想领袖,并走访了亚洲30多个建筑与景观项目,遴选了16个最为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试图回答生态针灸如何落实到图纸上,如何影响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本书对所有中国设计师、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开发商都有指导作用,也是学术界的参考文本,在中国将“碳中和”作为国家目标之际,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释放设计的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土地变得愈发稀缺,但是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灰空间(比如桥下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使用。本文介绍了几个成功的桥下空间改造案例。
装置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本文介绍了在景观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到的几种小品艺术形式。
建筑大师槙文彦设计的风之丘火葬场,坂茂设计的富士山世界遗产中心......这些名作都离不开景观设计师三谷徹的细部营造,甚至用景观启发了建筑的形态。在这场讲座中,三谷徹讲述了关于地表、云、树根与水面反射的细部创造。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祖先沿着河流迁徙,并在洪泛平原上耕种定居。人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试图通过抑制或介入河流来应对洪水。然而堤坝营造出来的“暂时”的安全感也伴有潜在危机。本文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何在解决洪水风险的同时改善水岸条件,创造可供居民享受的多功能空间。
公共厕所是与每个人最息息相关但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公共服务设施。本文中的两则文章展示了美国城市的“公厕革命”,以及世界各国和城市在人们如厕方面体现出了卓越的人文关怀。
首尔梨泰院的踩踏事故令人震惊,然而极端踩踏事故是一个突发的、无法事前计划、预测的事件。专家正在讨论如何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以及城市灾难应对中的作用。在智能城市的未来,这类突发事件或许就能彻底避免。
《景观设计学》期刊2022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与景观实践”主题征稿(征集截止:11月20日)
《景观设计学》期刊“地形学、地图术与场地建造”主题征稿 (征集截止:12月26日)
召集全球城市黑客,共创更好人类栖息地丨PIXCITY计划发布 (报名截止:11月30日)
文创设计主题讲座系列活动暨“设计激活世遗”国际文创大赛宣讲会 (11月8日)
收缩城市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共12期)(2022年7月1日-2023年2月17日)
从设计到运营——环北京亲子微度假&泛研学场地游学(11月8日至11月11日)
2022 IDI ——“智能设计 · 数字建造 · 智慧运维”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年会(11月26-27日,无锡)
“整治与治理:国土空间秩序的重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年会(11月12-13日,宁波)
第二届城市生态廊道及绿岛系统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国际研讨会(2022年11月17-18日,深圳)
202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注册建筑师分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三会联合学术年会系列活动(12月4日-12月7日,北京)
ACCRA-ASC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2022学术年会暨2022SAEDRC体育建筑高峰论坛 (12月9—11日,张家口)
“北京—哥本哈根双城记:构想可持续的明日之城”展览开幕(11月1日—12月11日 北京)
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选展(9月10日-11月30日)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 中国国家馆回归展——陶溪川站(7月6日-11月30日)
跨越两国的审美:日本与中国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特战 (9月24日-12月4日)
“向树而生 · 相伴千年” ——上海古树名木保护主题展(截至11月27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