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col465/index.html?number=B0106
第一章 “十二五”林业发展简要回顾第一节 林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二五”以来,我市林业工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荆门”这一主题,以推进绿色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产业为动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强化保障措施为支撑,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着力构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集群推...
第一章 “十二五”林业发展简要回顾第一节 林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二五”以来,我市林业工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荆门”这一主题,以推进绿色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产业为动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强化保障措施为支撑,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着力构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集群推...
“十二五”以来,我市林业工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荆门”这一主题,以推进绿色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产业为动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强化保障措施为支撑,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着力构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集群推进的林业产业体系,着力构建主题突出、底蕴深厚、贴近生活的生态文化体系,着力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机构队伍稳定、管理服务高效的林业保障体系,实现绿色增长。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完成总投资45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22亿元。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6.99万公顷,森林面积达到39.73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8.9万公顷(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6.9万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16%,活立木蓄积量2000万立方米。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85.84亿元。
(一)城乡绿化提质增量。统筹推进城乡绿化,扎实开展国家、湖北省森林城市和湖北省林业生态示范县、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绿满荆门”行动,全市造林绿化从面上增量、点上增绿向绿满荆门、绿富荆门、绿美荆门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基地造林6.99万公顷,完成“四旁”植树4500万株。丰富义务植树形式,开展了公务机动车碳汇造林试点、市民认建认养等活动,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超过90%。全市1300多个村全部启动村庄绿化美化,484个村建起小游园。按照“自然、生态、田园、显山露水”理念,推进全市高速公路及通城连接线、国省县乡道和通村通组道路绿化,建设景观通道2320公里,重点打造了中国农谷百公里紫薇花长廊、江汉运河百里银杏长廊、京山百公里生态长廊、汉江百公里防护林长廊、荆西北深秋红叶长廊、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长廊等六大森林景观廊道。我市2012年被命名为湖北省森林城市,2015年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钟祥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京山县、钟祥市评为湖北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客店、易家岭、纪山三个乡镇成为湖北省森林城镇,81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
(二)森林资源管理日趋规范。“十二五”以来,全市加大森林经营、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力度,共抚育中幼林8.32万公顷,改造低产低效林1.13万公顷;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6.9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2万公顷省级公益林落实保护补助,森林防火连续7年实现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的“两无”目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平稳可控,森林资源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实现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同步增长,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9.73万公顷。
(三)区域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实施林业血防林、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项目,加强市中心城区破碎山体生态复绿,推进汉江、竹皮河、漳河、潘集湖、莫愁湖、惠亭湖、仙居河、长湖等重要湿地及其流域综合治理,局部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0.37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0.81万公顷,长江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0.51万公顷,建设抑螺防病林0.43万公顷,基本完成市中心城区周边24个关闭采石场塘口地表复绿任务。
(四)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十二五”期间,申报成立了京山对节白蜡省级自然保护区,对1414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完成了全市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全市湿地面积9.18万公顷。成功申报并建设了漳河、莫愁湖、惠亭湖、潘集湖、仙居河等5个国家湿地公园,官冲、石龙、石门湖、钱河、象河等5个省级湿地公园和长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2.08万公顷。全市森林公园总数达5个、湿地公园达10个、自然保护区(小区)达13个。争取国家、省湿地保护建设资金2664万元。全市主要湿地周边森林都纳入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加强了湿地生态恢复与环境优化。钟祥市和东宝区被评为全国湿地保护先进县。
(一)基地规模加快扩张。全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品牌为动力,大力推行“一高三新”(种植高效益、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等全新模式,加速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花卉苗木基地2万公顷,基地总面积达到4.53万公顷。以207国道为主体,以皂当、荆潜、汉宜线为侧冀的花卉苗木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沙洋县建成了占地400公顷的湖北十里花木城,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花木交易中心。大柴湖中国花城建设连栋大棚66公顷,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凤梨、白掌、生产基地。木本粮油、水果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加速,全市新增特色经济林基地1.98万公顷,干鲜果种植总规模达到4万公顷。建成京山油茶,京山、钟祥核桃,掇刀蓝莓,屈家岭玫瑰、黄桃、杨梅等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京山成为全国油茶重点县,东宝区被成为全省油茶试点县。依托森工龙头企业,稳步推进以杨树、湿地松、泡桐等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启动大径材基地和香樟等珍贵树种基地建设,全市新增用材林面积2万公顷,十里牌林场成为全国珍贵树种建设示范县(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进林下种养,全市林下种植面积达到1.24万公顷,总产值达到11.9亿元。
(二)森林旅游发展迅猛。整合青山、绿水、繁花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发展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等森林生态旅游。新成立湖北京山绿林山省级森林公园,加强大口、虎爪山等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了中国农谷紫薇花景观长廊、江汉运河银杏景观长廊、荆西北深秋红叶景观长廊、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景观长廊、京山百公里生态长廊、汉江防护林景观长廊等六大森林旅游长廊。依托森林景区,建设森林人家120家、星级农家乐489家、生态休闲基地1219处。完善了绿色品牌产、供、销体系,培育出香菇、木耳、葛粉、板栗、茶叶、核桃、茶油、蜂蜜、驯养野生动物等一系列特色森林旅游绿色品牌。春赏屈家岭桃花、观鸟三阳,夏漂鸳鸯溪、游农谷紫薇花海,秋采漳河柑橘、观东宝红叶,冬看虎爪山茶花、游大口林海,成为生态旅游“特色名片”。
(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初具规模。目前我市野生动物养殖品种主要有梅花鹿、蓝孔雀、蛇类、野猪、蜈蚣等,全市梅花鹿在栏数量达0.3万头。其中屈家岭梅花鹿养殖小区达到5个,仅白鹿春梅花鹿养殖基地养殖规模就达0.12万头 ,京山蓝孔雀发展到1.2万只,全市驯养繁殖眼镜蛇、水绿蛇、王锦蛇等达到30余万条,东宝区香龙山牧业公司驯养繁殖野猪0.12万头,钟祥市钟守朝养殖基地驯养繁殖蜈蚣3万条。
(四)区域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4家,以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为基础,全力打造生物质产业城,园区已入驻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8家。京山县以汇澄茶油为龙头,打造了汇橙茶油品牌,着力建设木本油料产业园;钟祥市以汇源、祥瑞丰果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果汁饮料,着力建设钟祥森林食品产业园;沙洋县成功建设占地400公顷的湖北十里花卉苗木交易市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屈家岭管理区以白鹿春实业公司为龙头,全力打造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规模化经营的梅花鹿产业集群,并以艾斯曼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黄桃加工产业;掇刀区以佳鼎有限公司为龙头,着力建设掇刀蓝莓科技产业园。
(一)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明显。大力开展市民(网民)义务植树、城市绿地林木认建认养、公务机动车碳汇造林试点等活动,举办“创森”摄影大赛、京山观鸟比赛、“创森”知识竞赛,利用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植树节、湿地日等重要时段进行广泛宣传,建立大口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千佛洞省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漳河湿地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广大市民保护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生态文化遗址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景区(点)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植绿爱绿护绿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生态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先后举办钟祥长寿文化节、漳河湿地祭水节、屈家岭桃文化节、京山三阳观鸟节、东宝蜜蜂文化节、青林寨红叶文化节、京山茶花节、十里花木城苗交会、菊花展、中国农谷紫薇花旅游节等森林生态文化节会,广泛传播森林文化、湿地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态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起东宝蜜蜂博物馆、钟祥葛文化风情园、万紫千红植物园、京山三阳鸟类科普馆等一批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荆门植物园加快建设,在各类公园、广场、游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悬挂森林、湿地知识标识标牌1.28万块,加强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野生动物和纪念林宣传和保护。通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了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大口、千佛洞、虎爪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教育功能,打造了集生态教育与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运动场所。
(一)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投入,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全市11个国有林场完成改造874户,总建筑面积104387平方米,其中,新建住房736户90487平方米,维修加固138户13900平方米。修建和升级林区公路40公里,配置森林防火等现代技术装备,使林区林农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二)林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根据《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智慧林业建设。编制完成《荆门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行政审批、视频系统和无纸化办公三大系统,已经开始运行。2013年我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林业信息示范市。
(三)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我市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一期项目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监测水平大幅提高,森林防火信息网络、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火险实时监测系统得到加强。
(四)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建立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示范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良种繁育示范基地3个(彭场林场国家级湿地松母树林、火炬松种子园,十里牌林场黄连木良种基地),省级良种繁育基地3个(京山油茶、广信核桃、祥瑞丰核桃),地方良种繁育示范基地2个(京山县林业局马褂木、油茶良种基地)。全市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5%,一级苗使用率达90%。
“十二五”以来,我市现代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荆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体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林业建设,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五城同创”内容之一,将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增量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级书记”抓林业和市领导联系林业重点项目制度成为我市林业现代化建设强大“推进器”。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低产林改造、荒山荒地、封山育林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等国家、省重点项目,争取林业项目资金,通过工程造林以奖代补、贴息贷款,扶持基地建设、村庄绿化,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围绕中国农谷建设,大力发展木材加工、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和木本油料、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壮大宝源、汇澄、汇源等龙头企业,并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力带动了以意杨、外松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以油茶、核桃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和以园林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一是加强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加大与高校和林业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力度,全面改善林业从业人员结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二是加强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利用良种良法,促进高效林业发展。三是开展造林育林和森林保护关键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选育、林业灾害防控等技术问题。四是提升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引导林产企业加快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瞄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项目,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培育自主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林业产业发展方式。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合作共建荆门林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十里牌林场建立了林业育苗组培室,开展新品种的究和推广工作。
探索造林新机制,推广了“公司+基地+农户”“政企合作”“合作社+会员+基地”和城乡结对共建等基地、通道、村庄绿化模式。一是积极鼓励专业公司造林。采取财政补助、大户承包、租赁经营的模式,鼓励专业公司参与绿色通道建设,加快绿化景观带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乡结对共建造林。各地各单位分别出钱或出苗,帮助驻队联系村造林,形成城乡结对共建、发展林业产业的良好机制。三是广泛推广合作社造林。采取政府租地、合作社造林并经营受益的模式,建设绿化景观带。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38家,带动8600多家农户发展林业产业。
探索投入新机制。一是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力度。积极牵线搭桥,协助林企和林农争取金融扶持,不断扩大林业投融资渠道。二是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国家项目资金投入、林业贷款贴息等措施,促进了林企、林农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探索管理新机制。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政协参与”和“四级书记”抓林业的领导体制,实行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现代林业建设离任审计制,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林业建设示范工程制度,实行现代林业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等,为我市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出台现代林业建设奖,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现代林业建设专项资金,对先进典型进行奖励。各县市区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助推现代林业建设。
加强林地资源管理,完成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严格执行林地限额管理,严把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关。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建立健全护林防火队伍管理机制,开展森林防火应急演练,建立护林防火长效机制,加强节假日巡防工作,针对重点区域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病虫害防治,在虫害密度高的时段和区域,迅速组织人力、物力,采取措施控制虫灾。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加大对各类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和打击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6295起。其中,森林刑事案件266起,破获215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300万元。
我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实现了规划目标,现代林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产业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市相对集中连片的林区包括国有林场多位于偏远地区,林业职工和林农收入普遍较低,道路、供电、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长期落后,林业机械化、信息化手段尚未普及,设施装备落后。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项补助标准偏低、投融资机制不活等问题比较突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在生产经营方面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国有林场改革动力不足,阻力较大,有待攻坚克难。
近几年来,我市现代林业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林业管理从业人员文明执法、依法治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新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足,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林业人才队伍薄弱,基层服务站点技术力量不足。林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突出,特别是35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员出现断档,一线科技人员呈下降趋势。
经过多年大规模造林绿化,特别是2015年大力推进“绿满荆门”行动,今后可造林地的结构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造林失败地和难以造林地增多,这些地段山高坡陡、土层瘠薄、缺水少路,有的为废弃矿山和石漠化较重的地块,立地条件十分恶劣,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成活率低,造林成林越来越困难。
(一)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着力扩大森林、湿地和物种总量,改善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用绿树、碧水、蓝天打造城市、乡村魅力,用绿色提升城乡文化,优化城乡发展软环境,成为荆门市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会议和习系列讲话精神的必然选择。国家“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林业更多的内涵、更大的使命,是谋划我市林业“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绿色决定生死”为重要内容的“三维纲要”理念,作出了加快推进“绿满荆楚”的重大决策。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是实现湖北振兴崛起的新选择。
(三)“三区三中心”和“生态立市”以及建设江汉平原区域性中心城市带来大好机遇。
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和创新活市之路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在生态支撑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通过大力植树绿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充分发挥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将明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是实实在在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惠民工程,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支柱性力量。
“长江经济带”是中央三个引领的重要一极。习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解决贫困问题,重点在农村。荆门市生活在山区与湿地周边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十三五”期间,就是要抢抓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把林业生态扶贫、林业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富民作用。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市实施“中国农谷”“大柴湖振兴”和“生态立市”战略目标,以巩固、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和加快推进“绿满荆门”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林,改革活林,科技兴林,产业强林,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促进我市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汉平原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贡献。
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林地、湿地为主的林业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坚持把生态立市、生态优先作为我市林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作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推进“绿满荆门”行动,实现全市绿色全覆盖,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二、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全面保护重要生物物种资源,严守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发展现代林业,彻底转变生产方式,坚持低碳环保,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
三、坚持三产融合发展原则。以森林、湿地、物种等重要资源为基础,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四、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我市林业发展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高新技术普及,增加我市林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规划到2020年,全市新造林面积2.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达到2500万立方米,林地保有量40.41万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11.4万公顷以上。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0‰以下,林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基本形成以森林、湿地为主体,点、线、面合理绿化配置、功能相对稳定的生态体系;做大做强第一产业,形成高效稳定的工业原料林、高效经济林、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做精做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精深加工,林业产业成为荆门市社会经济中的优势产业;拓展丰富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目标。
按照荆门市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总体规划,将荆门市林业发展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即北部低山与重要水源生态保护区、中部丘陵岗地林业产业发展区、南部汉水流域与平原湖区林业发展与防护区。根据各区域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分区突破,整体推进。
范围:该区域包括京山县的杨集、绿林、三阳镇及惠亭水库;钟祥市的张集、客店、胡集及温峡水库;东宝区的栗溪、马河、仙居等乡镇、漳河水库等低山区及重要水源保护地。该功能区主要属于森林生态保护区。
主导功能: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学适度开发利用原则,加强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是保障荆门市生态安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石。
建设方向及措施:该区是荆门市林业生态建设主要区域,也是荆门市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区域。在保护的基础上,采取封、育、管、造相结合,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合理对低质低效林分进行封育提质,全面建设生态防护体系;合理发展以板栗、菇耳、茶叶、柑橘等为主的高效经济林,以松类和地带珍稀阔叶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保护农民利益;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及森林公园等旅游基础建设,加快森林旅游产业发展。
范围:该区域主要包括京山县的曹武、永新、坪坝、孙桥、新市,钟祥市的长寿、洋梓、九里、东桥、冷水、磷矿、双河,东宝区的石桥驿、子陵、牌楼,掇刀麻城、团林,漳河新区漳河,沙洋县的五里、十里、沈集、高阳、曾集等乡镇,屈家岭长滩、罗汉寺办事处。该功能区既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区域,又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主导功能:坚持生态、产业并举,生态建设经济化,经济发展生态化原则,充分发挥森林经济产业、生态防护及景观功能。
建设方向及措施:该区域是荆门市工业原料林、高效经济林以及花卉苗木重要发展区域。林业建设重点是发展以国外松、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以油茶、核桃、柑橘、银杏采叶圃、玫瑰等为主的高效经济林,以花木、盆景等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梅花鹿为依托的梅花鹿驯养产业以及长江防护林建设,实施商品林发展战略;同时加快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范围:该区域包括京山县钱场、雁门口、石龙,钟祥市柴湖、丰乐、文集、旧口、石牌,沙洋县马良、李市、沙洋等乡镇,屈家岭管理区何集、宜家岭办事处。
主导功能:该功能区村民集中居住程度高,是主要粮棉油产区,林地资源少。林业发展的重点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四旁”植树,建设高效优质水果基地和优质速丰林基地;加强道路、水系、农田防护林网体系建设,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构建以林网为主的生态防护网络,为粮食丰产稳产提供生态安全屏障,打造林茂粮丰示范区。
建设方向:该区域是荆门市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构建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林体系,重点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高效林业。该区域按照“点、线、网”的模式发展生态防护林体系,科学经营湾子林,推进绿色通道、汉江流域的生态防护林和江汉平原的农田林网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林业建设重点突出商品林建设,加快发展以杨树、水杉、枫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以黄桃、砂梨等为主的高效经济林,提升林业经济效益;推进以湿地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与湿地公园建设,拉动旅游产业发展。
一、加快推进“绿满荆门”行动。“绿满荆门”建设总任务35.94万亩(其中,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14.17万亩、通道绿化1.493万亩、村庄绿化12.08万亩),2015年已经完成25.71万亩(其中,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16.3万亩、通道绿化1.14万亩、村庄绿化8.27万亩)。2016年,继续加快推进“绿满荆门”行动,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其中绿色全覆盖10.23万亩,改造1.77万亩),中幼林抚育15万亩,努力实现两年绿色全覆盖目标。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绿化,重点推进油茶、玫瑰、桃、红豆杉等特色经济林,湿地松、杨树、香樟等用材林,紫薇、对节白蜡等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通道和村庄绿化请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统一编制绿化规划,分类确定全市村庄、道路绿化标准、建设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各地实施、彰显特色、保障质量、群众满意”原则,打造荆门村庄、通道绿化品牌。
(一)东宝生物质产业城。以湖北宝源木业为主体,建设20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区最大生物质产业城,打造中国板材之都。围绕OSB板、禾香板和木塑板,重点建设七园四中心:OSB产业园(占地3000亩,建设年产50万立方米人造板生产基地及产品深加工区,其中OSB板22万立方米)、子陵生物质产业园(占地1000亩,建设集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生物质创业园(占地2000亩,为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发展平台)、禾香板产业园(占地3000亩,建设年产30万立方米秸秆板材生产线,配套建设秸秆回收体系、板材深加工项目)、智能家具园(占地3000亩,利用“三块板”研发生产成套智能整体家具)、木塑板产业园(占地1000亩,主要是木塑板生产及木塑板深加工)、森工电商园(占地200亩,建设金融服务体、数据服务体、人才服务体、设计服务体、行政服务体及物流服务体),家具博览中心(森工产业CBD,占地500亩,建设集森工设计研发、森工博览营销等为一体的综合体)、林产品研发中心(占地50亩,建立森工产品研发中心)、国家级区域林产品检测中心(占地200亩,围绕OSB板、禾香板和木塑板建立国家级区域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华中林产品交易中心(占地2000亩,建设木材、板材、中药材、林化、家具等储运交易及物流市场)。“十三五”期间,产业城实现入驻企业200家,打造集研、产、销于一身,融产业、科技、生态于一体的中部地区最大、国内一流的森工科技产业区,建成后年产值300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
(二)大柴湖“中国花城”。引进全国知名花卉企业和经济能人,以发展盆花为核心,同时大力发展鲜花、药食花卉和园林景观花木,建设以万亩鲜花种植为重点的田园花海主题公园,以新城花海建设为重点的都市花海,以绿道串联的花城旅游圈,形成“四花三园一圈”的产业格局,打造全产业链旅游景区。目前已有农青园艺、宏强百合、红丹牡丹、云天园林等企业入驻。至2020年,大柴湖花卉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盆花0.5万亩、鲜切花0.5万亩、药食花卉和其它花木1万亩。花卉产业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花卉观赏为主的旅游产业实现年产值约0.5亿元,拉动物流、餐饮等其它服务业实现年产值约1亿元,为“中国花城”农民和务工群众年创收约5亿元。
1、盆花产业园。本规划期完成建设面积0.5万亩。以断山口、罗城、红升、红卫等四个村为核心,扩大罗城盆花产业园种植规模。配套建设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仓储约20000平方米,陈列室及分级包装车间约5900平方米)的花卉物流园;建设2000平方米的国家、省级实验室和组培、育种、育苗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营销平台,以罗城盆花产业园为主体,以“互联网+花卉”为载体,创建“中部花城•大柴湖花卉”营销平台;建设面积200亩鲜花主题公园,以罗城盆花产业园为中心,配套建设和完善配套旅游观光相关设施、2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展馆。
2、鲜切花产业园。本规划期间内完成建设面积5000亩,以罗城盆花产业园为中心辐射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外围各村发展鲜切花产业,主要生产玫瑰、牡丹、剑兰、康乃馨、月季、百合、郁金香等各类花卉品种。
3、药食花卉和景观园林花木产业园。建设面积1万亩,主要围绕移民新城、老镇区外围各村发展,种植品种为油用牡丹、药用牡丹、食用玫瑰等品种,开发系列花卉食用、养生、旅游。
4、花城绿道。整合交通、住建等部门项目和资金,修建花城大道,并在大道两侧植入自行车休闲绿道,串联“四园”,为游人无障碍进入提供便利,推进花城旅游圈建设。
(三)湖北十里花木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占地总面积1000亩,总投资5.75亿元,规划分三期建设。一期占地300亩的花卉苗木交易区、二期占地150亩的乔木大苗展示区已建成,总投资2亿元,建成展位1000余个,全国各地600余户苗木商户入驻,引进了全国各地的花卉苗木8大类1000种以上(如花灌木、乔木、色块、高档草皮、水生植物、地被植物、花茎和盆景造型等),2014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五次全国大型苗交会,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按照“建、联、引、融”的原则,把“湖北十里花木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向国家级花木城迈进。
1、建:规划总投资2.75亿元,推进占地500亩的三期项目建设,完成办公大楼、精品展馆、苗木电子商务平台、苗木新品种研发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建苗农免费自贸区、精品花卉、稀有苗木、艺术盆景、园林机械、苗木种子、园林景观石材等展示交易区;引进1800家苗木大户入驻,其中,苗农自贸区约1200户、盆景盆花基地大户300户、园艺基地150户、景观石材30家、苗木种子20家、园林机械20家、中介机构10家、花卉研发机构2家、园林工程设计及施工单位30家。
2、联:引进江苏夏溪花木控股公司、浙江萧山花卉苗木公司等战略投资主体,优化管理结构,建设信息网络平台,与全国各大花木市场、园林公司、绿化公司等相关单位联网,互通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
3、引:抢抓东部花卉苗木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转移机遇,大力引进江浙有实力的企业到花木交易中心周边落户,建设“荆三角”大型苗木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纽带,农民广泛参与,按照标准化、景观化、庄园化、特色化原则,加强乔木基地、花灌木基地、色块基地、花卉基地、高档草坪基地、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新品种繁育基地、园林艺术基地等九大特色基地建设,在保持本地现有以乔木为主的特色的情况下,寻求突破,填补省内和国内空白,为荆门花卉苗木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及推动力,打造产业品牌。
4、融:围绕花木交易中心周边苗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红枫园、樱花园、海棠园、杨梅园、紫薇园、桂花园、水生植物园、梅花园、花卉园等“一品一山”系列园区,结合沙洋纪山大庙、荆州川店熊家冢等荆楚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抓住十里铺地处荆州、荆门、沙洋、当阳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在黄金港水库和吴垱水库周边开发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采摘园、餐饮业、住宿业、水上乐园、林下观光等项目。
(一)建设10万亩油茶基地。依托林业“一壶油”龙头企业——湖北汇澄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在京山县北部低山区三阳、绿林、杨集、孙桥(北部地区)、新市等镇,新建5万亩油茶丰产林基地,“十三五”期末京山县油茶种植基地达到10万亩以上。在钟祥市洋梓、长滩、张集、冷水等乡镇,建设3万亩油茶、核桃、油用牡丹基地。在东宝区栗溪、仙居、马河等乡镇,新建油茶基地2万亩。
(二)建设10万亩紫薇基地。以中国农谷紫薇花景观带为辐射带动,在中国农谷核心区、大洪山生态旅游区,突出紫薇花基地,同步建设山茶、玫瑰、百合、桃花等多花基地,建设10万亩以紫薇为主的观花基地。
(三)建设提升10万亩桃基地。依托林业“绿色饮品”龙头企业——钟祥汇源和湖北艾斯曼等龙头企业,加大黄桃等特色桃树基地建设。在屈家岭管理区,以长滩、宜家岭等办事处为核心,新建、改造5万亩桃树基地;在钟祥市长滩、长寿、洋梓、旧口等乡镇和大口林场,建设3万亩桃基地;在京山县石龙、雁门口等镇,建设2万亩桃基地。
(四)建设10万亩红豆杉基地。依托湖北祥瑞丰、钟祥花山林业等龙头企业,引进江苏红豆集团,重点建设红豆杉健康谷项目,加大红豆杉基地建设,开发红豆杉盆栽、工艺品、医药饮品、健康疗养、森林休闲、产业加工等功能。在钟祥市洋梓、东桥等乡镇,建设5万亩红豆杉基地;在东宝区栗溪、牌楼等乡镇,建设4万亩红豆杉基地;在屈家岭建设1万亩红豆杉基地。
1、推进苗木标准化生产,建设苗木工厂。标准化是提高苗木商品率、促进苗木批量销售的重要措施。依托市内国有林场、部分苗木培育企业、花卉苗木龙头合作社,加快推进苗木标准化生产。鼓励花卉苗木协会、部分国有林场、苗木培育企业,牵头制定荆门市主要花卉苗木如香樟、对节白蜡、大叶女贞、栾树等苗木标准化培育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将标准化培育、标准化管理贯穿各类特色苗木培育全过程,建设花卉苗木工厂化通过标准化打造荆门苗木新名片。
2、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一方面,关注全国各省市的重要生态建设行动,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机遇,加大面向西部地区的绿化苗木培育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树艺培育力度,在苗木造型、组合编制等方面下功夫,从卖常规苗木向卖树艺、卖树景转变,提高苗木价值;第三,要从培育大苗向培育适合城市家庭、单位室内种养的对节白蜡、火棘等小微盆景、特色花卉、绿植转变,从关注室外市场向抢占室内市场转变。第四,加快壮大荆门特色苗木规模。重点培育对节白蜡造型苗,打造全国最大的对节白蜡造型苗生产中心。
3、加快一三产融合发展。一片基地就是一个花园、一个生态餐厅、一个特色农家乐和森林人家。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荆三角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中国农谷核心区等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核心区域,引导各地将207国道、武荆高速钟祥连接线米范围内土地集中流转,吸引园林设计、施工、苗木培育等方面企业集中入住,打造集展示花木企业和花木品种、品牌、品位,生态休闲、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花木生态综合体。
4、大力推进绿道建设。整合发改、交通、住建、旅游、电力等部门项目和资金,推进县市区、市直部门整体联动,加大市中心城区、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产业集聚区绿道建设。重点在市中心城区东西外环线、荆漳快车道、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207国道、牌楼至柴湖城镇示范带主干道沿线植入休闲绿道,并助推沿线村庄绿化美化,将荆门城郊打造成没有围墙的花园、四季花开的公园。
5、抓好两个交易平台建设。在实体市场建设上,一是加快促进十里花木交易中心提档升级,将其打造成华中地区苗木、资材销售中心;二是新建一个以根艺、赏石、小微盆景、家庭绿植、家养宠物等产品销售为特色的综合型市场,满足广大市民购物需求。在建好实体市场的同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学会用互联网卖苗木,建好互联网交易平台。
(六)依托宝源木业,以汉江沿线平原乡镇、部分丘陵乡镇为重点,建设6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重点在五里、高阳、曹武、永新、东桥、长滩等22个丘陵乡镇,新建、改培湿地松、火炬松、泡桐、香樟等速丰林基地15万亩,在沙洋县李市、马良、沙洋等镇,钟祥市旧口、柴湖、丰乐等镇以及屈家岭管理区等10个平原乡镇,结合林网建设、村庄绿化,建设以杨树、枫杨、旱柳、水杉等为主的速丰林基地15万亩。在京山、钟祥和东宝北部山区,培育马尾松、杉木、栗树等用材林基地20万亩。
(一)钟祥黄仙洞至屈家岭百公里紫薇花景观长廊。统筹抓好屈家岭、京山县、钟祥市沿线村庄绿化美化、道路林网、旅游环线和紫薇基地建设,提升中国农谷紫薇花景观长廊品位。重点建设中国农谷长寿谷项目。规划总投资117亿元,以大洪山百公里旅游公路为轴线万亩茶花、0.5万亩海棠和罗汉寺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六大林果基地(5万亩板栗、10万亩银杏、2万亩蓝莓、1万猕猴桃、5万亩沙梨和5万亩鲜桃基地)、三大特色小镇(大口风情小镇、太子森林小镇、罗汉寺玫瑰风情小镇)、九大观赏园(万紫千红植物园,大口、虎爪山、太子山、绿林山、白龙观5个森林公园,石门湖、石龙湖2个湿地公园,太子山狩猎园),发展壮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将梅花鹿驯养繁殖从现在的5个养殖场3700头梅花鹿,发展到3万头养殖规模),打造以赏花、漂流、采摘、亲鹿、探秘、攀岩、森林疗养、心灵漫步等功能于一体的“森呼吸、慢生活”体验区、森林旅游示范区。
(二)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景观长廊。将村庄绿化与苗木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转型提升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长廊。重点建设华中生态园项目。规划总投资30亿元,着力推进1心(将湖北十里花木城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3区(长湖自然保护区、神牛湖景区、彭场林场鹭鸟自然保护小区)、7园(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赵集智慧园、张池农耕文化体验园、蔡庙休闲林业垂钓园、雷都樱花园、劲松园、紫薇园)、多点(以五洋线、汉宜线、襄荆高速为轴线,一线串珠,建设王坪、马沟、吴集、张池、垢冢等绿色示范村、森林人间)建设,引进大型园林施工和设计企业、上市苗木企业向长廊集中,建设景观展示园、生态休闲庄园、标准化苗圃示范园、无围墙的公园,改扩花卉苗木基地20万亩,建设集花木生产、景观展示、乡村旅游、会展科普、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花木产业综合体、花木景观大观园。
(三)汉江百公里防护林景观长廊。通过森林抚育、更新改造,沿汉江两岸及遥提,建设杨树、旱柳、水杉基地,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浪护岸、景观美化等功能。推进沙洋马良、钟祥旧口、柴湖、石牌、文集、丰乐、胡集等沿岸村庄绿化,在群众房前屋后栽用材林、景观树、水果树,打造独具江汉平原特色的绿色示范村。发展壮大、提档升级林果产业,推进钟祥旧口5万亩沙梨改造升级,打造中国沙梨之乡品牌。
(四)荆西北百公里深秋红叶景观长廊。结合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项目,培育黄栌、乌桕、黄连木、盐肤木等目的观赏树种,在林下种植映山红,重点推进2馆(蜜蜂博物馆、漳河桃花水母馆)、2山(青林山、圣境山)、4园(漳河、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钱河省级湿地公园、昕泰采摘园)、5大基地(3万亩柑橘基地、0.5万亩茶基地、0.1万亩百合基地、0.5万亩林下映山红基地、0.1万亩杨梅)建设,加快钱河、铁坪等森林旅游核心乡村建设,打造集游山玩水、看树赏花、采摘留宿等特色于一体的荆门“山里人家”旅游品牌。
(五)京山绿林至石龙百公里生态画廊。以秋游农谷紫薇花景观带为核心,整合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从石龙、虎爪山拓展到孙桥、新市、杨集、绿林5个镇(场)、10多个村,总长104公里的空间地域,与绿林山景区无缝对接,建设森林旅游、园艺盆景、乡村休闲产业聚集区于一体的百公里生态画廊。“十三五”期间,重点完成百公里生态画廊沿线亩;完成百公里生态画廊通道绿化;完成虎爪山林场对接白蜡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繁育中心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一线穿五花”的布局。即在百公里生态画廊石龙段打造春季樱花、夏季荷花;在虎爪山段打造冬春季山茶花;在孙桥打造四季玫瑰花、夏季百合花,形成四季赏花游景观带,打通县境旅游大循环,促进景群的二次发育。实现太子山与绿林山景区无缝对接,形成区域旅游,连接江汉平原南部客源市场至绿林山风景区,全面辐射、带动景观带周边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六)江汉运河百里银杏景观长廊。抓好江汉运河沙洋段村庄绿化美化,在运河沿线李市、官当、后港、毛李、纪山等乡镇加大银杏栽植力度,拓宽运河两岸银杏景观带;加强运河沿线村庄绿化美化,建设运河沿线绿色示范片区;加强李市千亩樱桃、后港和毛李万亩荷花、纪山5万亩花木基地建设,打造观花、采摘、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梦里水乡”。
(一)发展木材加工产业。打造宝源、金林等板材品牌,扶持湖北宝源木业冲刺百亿企业。
(二)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扶持汇澄、凯迪等集团开发建设10万吨木本油料和年产20万吨生物质能源项目。
(三)发展森林食品产业。扶持汇源果汁、山缘香菇、广信食品和爱斯曼食品等公司进行森林食品加工项目,组建产业园区。
(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依托5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区),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五)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以白鹿春为龙头,以京山蓝孔雀、东宝栗溪野猪等为依托,发展野生动物养殖产业。
(六)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新建花卉苗木基地3.5万公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加强湖北省林业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巩固提高钟祥、京山生态示范县创建成果,推进沙洋县2016年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促进东宝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和屈家岭管理区争创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县。
(二)开展湖北省森林城镇创建工作。以新市、沙洋、郢中等城区中心镇,绿林、漳河、马河等旅游名镇,张集、杨集等山区乡镇,后港、柴湖、胡集等镇级市为重点,加强小城镇公园绿地、道路、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建设10个省级森林城镇。
(三)深入推进绿色示范村创建工作。坚持分步实施、连线成片原则,以六大景观走廊带、四区(中国农谷核心区、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荆三角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杨竹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示范村集群建设为重点,全市创建省、市级绿色示范村450个,打造一批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村、森林人家村、林业基地村和森林资源保护良好的古村落。
七、突出抓好三条城镇化示范带绿化建设。抓好荆钟、荆京、荆沙3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建设,节点乡镇2016年启动省级森林城镇创建工作,统筹抓好交通主干道绿化补植补造、沿线村庄绿化提档升级,积极创建绿色示范村。
八、开展国有林场改革。摸清全市12个国有林场家底,分类制定改革方案,按期完成全市国有林场改革。
九、实施中心城区及重点区域绿道建设。建设城镇环绕森林绿道40公里,重点抓好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东宝山、西宝山、市中心城区外环线、竹皮河沿岸、漳河环库公路、彭墩城镇带,以及京山、钟祥、沙洋、屈家岭城区环城森林绿道建设,形成绿不断线、景不断点、路不断绿的城市休闲长廊综合体。
按照国家林业局《全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本底调查方案》,结合荆门市开展的本底调查结果,实施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项目。项目实施范围包括全市所有的废弃矿区、关闭采石场塘口。重点包括钟祥市的胡集、磷矿、双河、冷水等;京山县的钱场、三阳、观音岩林场等;沙洋县的马良、沈集等;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漳河新区等矿山开采区的工矿废弃土地,主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内工矿废弃土地。规划期内治理总面积为2537.7公顷,需完成矿区人工造林面积为1004.4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533.3公顷。
启动石漠化二期治理项目,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措施,增加石漠化土地林草覆盖度,调整区域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石漠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东宝区的仙居乡、栗溪镇、石桥驿镇、子陵镇、十里牌林场、龙泉街办,屈家岭管理区,钟祥市的长滩镇、胡集镇、冷水镇、磷矿镇、张集镇、客店镇,京山县的新市镇、三阳镇、杨集镇、雁门口镇、曹武镇、永兴镇、钱场镇、孙桥镇、观音岩林场、石龙镇等乡镇。规划期内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049.4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80.7公顷,封山育林1068.7公顷。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启动。根据省级规划和国家政策规定,我市纳入计划面积0.9万亩,涉及京山、钟祥、东宝、掇刀、沙洋等县市区。
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林业血防工程规划》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项目区的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东宝区和屈家岭管理区等均为血吸虫病重灾区,工程规划实施范围包括钟祥市的洋梓镇、长寿镇、胡集镇、双河镇、磷矿镇、文集镇、冷水镇、旧口镇、柴湖镇、长滩镇、东桥镇、九里乡、郢中镇;京山县的永隆河流域、司马河流域、京山河流域的石龙镇、永隆镇、钱场镇、雁门口镇、新市镇、永兴镇、孙桥镇、经济开发区、县原种场等;沙洋县的五里镇、马良镇、高阳镇、十里镇、沈集镇、李市镇、漳湖垸农场二监区等;东宝区的仙居乡、石桥驿镇、子陵镇、泉口街道等,屈家岭管理区罗汉寺办事处、长滩办事处、何集办事处、屈家岭办事处、易家岭办事处等。规划林业血防工程人工造林(抑螺林)面积为2270.4公顷。
长江防护林工程是国家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项重点工程。项目区主要涉及京山县、钟祥市、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和漳河新区,主要建设范围包括沿汉江及其支流流域的宜林荒山荒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以及部分未利用地。根据国家林业局《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的要求,在巩固前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区施策,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技术措施,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建成以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及绿色通道为网络、城镇绿屏为节点的生态防护林体系,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为主攻方向,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为重点,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在规划期内,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人工造林9976.2公顷,封山育林2060公顷,共计12036.2公顷。
建设范围包括全市7个县、市、区,重点建设、改造中国农谷紫薇花景观长廊、江汉运河银杏景观长廊、荆西北深秋红叶景观长廊、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景观长廊、京山百公里生态长廊、汉江防护林景观长廊、竹皮河现代林业示范带、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工程景观带、枣潜高速绿化景观带、荆门东西外环线绿化景观带等绿色廊道,推进通村通组道路绿化。规划全市建设绿色通道2342公里,其中改造723公里,新建1619公里,道路林木绿化率超过90%,构建起“三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连通、交错纵横的森林防护网络。建设城镇环绕森林绿道40公里。重点抓好千佛洞国家森林公园、东宝山、西宝山、市中心城区外环线、漳河环库公路、引江济荆工程、彭墩城镇带,以及京山、钟祥、沙洋、屈家岭城区环城森林绿道建设,形成绿不断线、景不断点、路不断绿的城市休闲长廊综合体。
建设范围涉及到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6个县(市、区)。加大植绿、播绿力度,提高绿化标准,完成或超额完成加快推进“绿满荆门”年度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任务,力争全市各县(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所有县市区达到湖北省林业生态示范县标准,京山、沙洋县和钟祥市建成湖北省级森林县市。开展省级森林城镇创建活动,加强乡镇绿化,力争新建成10个省级森林城镇。
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一线串珠、整县推进的方式,重点抓好450个村的村庄道路、公共绿地、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绿化,推进林业基地建设,建设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的绿色示范村庄,使全市山区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丘陵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15%以上,村域范围内95%农户庭院得到绿化,2米宽以上道路、1.5米宽以上的沟渠宜绿化地段实现全部绿化,村庄建成区范围内建有1处以上、每处最小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累计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森林林相整齐,林木长势良好,实现“森林进城,森林入村、绕路、依水、围田”的总目标,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展乡村林业经济,提高生活质量。
重点保护面积在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湿地。全市天然湿地面积基本维持现状,占用天然湿地面积控制在1%以内,人工湿地面积基本做到占补平衡,湿地征占用审批率达到100%。各类湿地系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协调好湿地保护—利用—提高的关系,适度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使荆门市成为湖北省湿地生态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对东宝、钟祥县域内湿地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申报和建设湿地公园群保护项目,争取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补偿项目和全国退耕还湿试点项目。重点实施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和仙居湖等5家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启动石门湖、官冲湖、石龙湖、钱河、象河等5家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国家、省级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湿地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加强重要湿地周边森林植被保护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形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为生物廊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 规划对现有自然保护小区加大投入,完善自然保护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保护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进行整合升级,以申报建设国家级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创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使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总面积达到1.65万公顷(不包括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确保区域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完整,珍稀物种资源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利用湖北省作为全国碳汇交易试点省的有利条件,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和《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的要求,探索森林认证、林业碳汇交易、碳汇造林等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林业碳汇活动,力争实施国际碳汇造林项目,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参与国际碳汇交易。在规划期内实施碳汇造林1000公顷。
严格执行《湖北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市域范围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具有重要科研、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实行调查登记、建档挂牌,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科学保护。
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长效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工程范围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湖泊、大中型水库以及城区等地的生态公益林及城市周边景观林在内的所有生态公益林。完善和提高汉江、俯澴河、长湖、漳河四大水系沿岸区域及大中型水库、城镇、道路周边生态公益林质量,对现有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进行提质改造,提升生态功能等级,加大林种和树种结构调整,增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比重,从而增强森林抵御林业有害生物侵害能力,降低火灾火险发生率和受灾率,逐步恢复地带性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协调的生态保护体系。在科学界定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新增市级生态公益林0.66万公顷以上。
通过采取抚育间伐、综合改造等措施,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规划全市森林抚育5万公顷。
新建、提升改造长江防护林工程、血防林工程、造林补贴等项目20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103万亩。
建设5个国家湿地公园(荆门漳河、京山惠亭湖、沙洋潘集湖、钟祥莫愁湖、东宝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8344.69公顷)、1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湿地公园(京山石龙、钟祥石门湖、掇刀官冲、东宝象河和钱河)。以汉江、长湖、借粮湖、铜钱山水库、温峡水库等全域内特别是汉江和江汉运河周边江河湖库为重点,申报和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湖泊湿地群、湿地公园以及湿地文化广场和湿地博物馆
实施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面积4.6万亩,其中核心区2.1万亩,缓冲区1.2万亩,实验区1.3万亩。建设对节白蜡基因库,推进物种保护、开发利用、科普教育等工作。
完成森林抚育75万亩,完成国家战略储备林和珍贵树种建设10万亩,完成林下经济基地建设40万亩,全面提升我市森林质量。
林业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门类,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林业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共性,又具有明显的特性。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打造绿水青山的同时,必须狠抓绿色富民林业产业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增加农民非传统农业收入,推进增绿富民协同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与产业两轮驱动。
木材与钢材、水泥、塑料并称为四大原材料,是森林的主要物质产品,也是林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以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周期较长的大径级珍贵用材林,迅速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木材供给量。根据国家政策方向,结合荆门实际,在国有林场重点培育木材战略储备林1万公顷;根据荆门木材加工产业发展需要,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更新改造速生丰产林1万公顷。重点在江汉平原河滩、沟渠、堤路及丘陵岗地的水渠、路旁等地段,改培杨树、泡桐速生丰产林基地;在京山、钟祥和东宝及漳河山区,新建、改造湿地松、火炬松和马尾松等松树用材林基地;在京山、钟祥及东宝区等地实施更新改造、人工造林等方式,营造香樟、马褂木等地带性珍稀阔叶林基地,培育大径材优质用材林;在十里牌林场建立珍贵树种示范基地。
种苗花卉是林业基础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出口创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明、倡导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按照转型升级、标准化生产的原则,推进全市花卉苗木产业结构调整。强化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长廊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进花卉苗木标准化体系、交易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有特色、区域化、集团化的种苗产业基地,形成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花卉苗木培育体系,打造荆门花卉苗木品牌,把荆门建成全国性对节白蜡的苗木、盆景和盆栽生产中心和市场交易中心,湖北省著名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规划全市花卉苗木基地种植结构调整面积2万公顷。
(二)林木种苗繁育工程。加强种子园、母树林、基因库、采穗圃等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屈家岭玫瑰基因库、彭场林场国外松母树林、基因库,十里牌林场黄连木母树林,京山油茶、核桃良种繁育基地,钟祥核桃、垂直侧柏、泡桐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全市建设林木种苗繁育基地1000公顷。
经济林培育是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经济林产品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干鲜果品、森林食品等林产品的需求,促进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围绕“绿色”“有机”,突出名优特新,按照适地适树、规模发展的原则,建设耳菇林及食用菌基地、干鲜果基地、中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和竹产业等经济林基地,以全市现有和规划建设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森林食品加工企业,开展保鲜与加工并举,大众绿色食品与精细深加工相结合,研制开发附加值高的森林绿色食品,延长产业链和市场销售时间,打造荆门绿色森林食品品牌。以京山全国油茶重点县和东宝全省油茶试点县为依托,重点打造以油茶、核桃、板栗、枣等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重点建设京山、钟祥、东宝油茶和以栎类为主的菇耳林及食用菌,京山、沙洋、钟祥、东宝核桃,东宝、钟祥红豆杉,京山板栗,漳河柑橘,屈家岭、钟祥、京山、掇刀食用桃,屈家岭、钟祥猕猴桃,屈家岭、掇刀蓝莓,屈家岭玫瑰、京山银杏采叶圃,东宝铁皮石斛,彭场林场、东宝、漳河林下中药材,漳河、东宝茶叶等特色经济林基地。规划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更新改造等措施,新建基地面积1万公顷。
以保护为前提、发展为主导、合理利用为目的,进一步发展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与加工利用产业。一是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加强野生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控工作,加快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建设。二是加快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较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经济效益显著的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以白鹿春养鹿场为龙头,进一步示范带动周边发展养鹿业,全力打造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规模化经营的梅花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集饲料供应、育种、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生态文化和长寿文化为灵魂,以植物精华养生为切入点,积极发展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森林人家为辅的森林旅游产业基地,加快现有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景点建设,积极推进森林休闲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发展滨湖森林湿地生态游、山地森林生态游、温泉度假游、城郊森林休闲健身游等特色森林旅游,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登山、漂流、科考探险、养生、科普教育、民俗体验等特色森林旅游产品,重点培育森林康复疗养、植物医药调养、植物精气疗养、植物精油康体、植物精华水疗以及森林蔬菜食疗等康养品牌,增强森林旅游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将森林旅游业培育成为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重点建设汇源生态产业园、中国农谷长寿谷、“荆三角”华中生态园、汉江流域红豆杉和中国农谷玫瑰产业园等项目,推进我市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
以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落脚点,以基地建设为载体,突出绿色无污染、野生有营养、规模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加大林下经济开发力度。引导农民利用承包的林地,大力发展林参、林果、林药、林菌、林花等林下种植业,以及养鸡、养猪、养兔等林下养殖业,缩短林业生产周期,让农民实现快速致富的愿望,进一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生物质能源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并储存于生物质中的能量。进入21世纪,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和《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编制了《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因此,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建设,迎来了发展良机,对保障民生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范围涉及东宝区、京山县、钟祥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生物质能源林重点发展油茶、油用牡丹、乌桕、黄连木、栎类等树种,发展林油、林热一体化产业。利用薪材、灌木和林木剩余物资源发展林电一体化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生物质能源龙头企业京山凯迪集团、汇澄公司等,在巩固现有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支持其扩大规模、新上项目,努力开发林油一体化生物柴油项目。规划建设荆门市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面积 1.3万公顷。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在全市林业行业形成抓招商、引资金、上项目的浓厚氛围。加强与海内外投资促进机构、国内外商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综合性或专题性招商活动,有效利用国内、国际资金,大力引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和高素质人才,使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荆门林业产业聚集。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力争每个产业园区都有一批拥有国内外一流先进设备的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规划建设东宝生物质产业城、木本油料产业园、大柴湖盆花产业园、中国农谷蓝莓产业园、钟祥国际养生延寿产业园。重点规划扩建以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现代林业森工产业园为平台的生物质产业城,使园区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争取引进200家涉林企业、3至5家省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做好OSB定向结构刨花板、禾香板和木塑板三张板,努力打造中国板材之都。其它县市区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争取提档升级,达到省级标准,使全市省级以上林业科技产业园达到5个以上。
加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产业规模大、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省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实行传统林业、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注重对互联网+区域品牌的提升,培育成功应用互联网+的示范化企业和特色品牌。争取1 家林业企业成功上市,2至3家企业进入上市重点培养期。加强林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立体系,加强管理,形成品牌。“十三五”期末,力争涉林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达到3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2个以上,“湖北名牌”产品达到5个以上,“湖北著名商标”产品增加到 5个以上。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延长产业链,提高传统产品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环保标准,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人造板(材)新产品,重点发展重组木(竹)及木塑复合、定向结构刨花板、单板层积材等功能性、结构性产品,积极探索速生材优化改性,大力发展以人工速生材、小径材、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人造板品种,适度发展以大径材为原料的人造板品种,推进林板一体化,拓宽人造板(材)应用领域,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木制家具、地板和木门等现代家居产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重点扶持和培育中高密度纤维板、定向结构刨花板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宝源集团,积极支持其依靠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各种贴面板、防火板、卫浴专用板、门板、地板、包装板、车厢墙底板、活动式板房和其它各种专用板、结构板等下游产品,并申报知识产权,发展“宝源”知名品牌,将其打造成过百亿元的森工企业航母。同时,加大以细木工板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金林木业和以家俱制造与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星球家俱公司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巩固发展我市松香、松节油等传统林化产品,加快发展松脂精深加工、天然香料、生物农药和生物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林化产品。
1、投资50亿元建设农业观光旅游,主要包括中国农谷国际会议中心、农谷嘉年华、农耕博物馆、大口风情小镇、云台观道教复修,配套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城市绿化苗木及花卉基地,占地约5000亩;2、投资65亿元建设有机农业及放心食品生产基地,在钟祥及周边县市区域建设10万亩桃、10万亩梨、10万亩柑橘、1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油菜、10万亩花生及1万亩蔬菜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以及10万头肉牛、100万头生猪放心食品养殖基地;3、投资27亿元建设以农林产品交易、贮存、转运及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物流及加工区。
以大洪山百公里旅游公里为轴线,打造以赏花、漂流、采摘、亲鹿、探秘、攀岩、森林浴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农谷长寿谷。建设六大观花基地(4万亩紫薇、2万亩玫瑰、5万亩桃花、0.5万亩茶花、0.5万亩海棠和罗汉寺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六大林果基地(5万亩板栗、10万亩银杏、2万亩蓝莓、1万猕猴桃、5万亩沙梨和5万亩鲜桃基地),建设九大观赏园(万紫千红植物园,大口、虎爪山、太子山、绿林山、白龙观5个森林公园,石门湖、石龙湖2个湿地公园,太子山狩猎园),发展壮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将梅花鹿驯养繁殖从现在的5个养殖场3700头梅花鹿,发展到3万头养殖规模)
规划建设占地30万亩,集产业、观赏、采摘、会展、科普、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将湖北十里花木城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将五洋线上的赵集智慧园、张池农耕文化体验园、蔡庙休闲林业垂钓园、雷都樱花园、劲松园、紫薇园等打造成森林旅游观光园。建设王坪(正中水镇)、马沟、吴集、张池、垢冢等绿色示范村。
1、建设10万亩红豆杉基地。钟祥5万亩、东宝4万亩、屈家岭1万亩。2、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豆杉休闲养生度假基地。一是计划采用招商引资建别墅式、生态式度假区。计划引进江苏红豆集团投资10亿元,占地700亩,建设3000栋吊脚木屋,50栋别墅,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力争年游客量达500万人次。二是引进投资或向上争取项目1.2亿元,拉通明显陵--红豆杉长寿健康谷--九里归根园--温峡水库--黄仙洞之间的旅游环线,修建马拉松及自行车赛道,开展运动休闲项目。3、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豆杉深加工基地。一是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经验的投资主体兴建红豆杉茶厂,争取投资1亿元,占地50亩,年产茶叶1万吨,销售收入达10亿元。二是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寻求与劲酒公司或我市文峰酒厂合作,由祥瑞丰与花山投资两家公司入股,投资4亿元,建设占地100亩,年产1万吨,销售收入达30亿元的红豆杉保健酒厂。三是投资5亿元,占地150亩,建设年产500公斤的紫杉醇(含量99.8%)提纯药厂及紫杉醇针剂生产厂,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
建设2万亩玫瑰园、2000个玫瑰基因库、玫瑰产品深加工、玫瑰小镇、玫瑰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养老等。
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生物质产业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核心区16000亩。围绕OSB板、禾香板和木塑板,重点建设七园四中心。
1、投资30亿元建设油茶种植基地20万亩,2、投资8亿元发展油用牡丹种植基地1万亩;3、投资5亿元改扩建精炼茶油生产线,并配套仓储、物流设施。
依托北京农青园艺等企业,建设大柴湖罗成3万亩花卉基地。配套建设花卉组培、杂交育种科技研发中心及2000亩花卉主题公园。
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生态文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林业生态文化建设,重点是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开展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建立以林业部门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体系,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区域推进森林博物馆、湿地博物馆、森林标本馆、林业科技馆、植物园、森林文化广场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在适宜的地方建设“三八林”“拥军林”“尊师林”等纪念林基地,积极申报建设林业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农谷青少年培训基地,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形成稳定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林业生态文化内涵,努力为不同层面人群提供了解林业、认识生态、探索森林、回归自然的场所和平台。争取到2020年,全市建成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8至10个,其中国家级2至3个,省级6至8个。
认真落实“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促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加快推进“绿满荆门”行动,开展林业生态示范县、森林城市、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等创建活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扎实推进“提高公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的载体活动,激发公民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意识,让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为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开展一系列主题林业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开展“绿满荆门”全民绿化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实施生态经济文化、生态资源文化“两大”林业生态文化研讨活动;三是推行“湿地日、爱鸟周、植树节”三大主题纪念活动;四是举办“荆门(湖北)紫薇花节”、“荆门(湖北)花卉苗木交易会”等主题节庆博览活动;五是承办荆门(中国)菊花展。
按照“生态立市、科技兴林”的总体要求,以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为核心,以荆门林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科技人才培养等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围绕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新品种选育、商品林高效培育、林业生态建设、林业重大病虫害预防与控制、主要林产品加工储运、先进设施装备引进及研制等课题研究,大力提升我市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为我市现代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大力推进先进成熟的林业科技成果与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及转化应用,建立林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力争在林木良种、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林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转化推广技术成果和实用技术80项;建立林业科技示范乡(镇)15到20个、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点)6个。加强林木种苗的执法工作,确保工程造林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合格苗使用率达到85%以上。
进一步健全市、县两级林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机构,强化基层林业工作站的科技推广职能,积极引进、培训、充实林业科技人员,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林业实用技术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荆门林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试验研究平台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切实保障工作经费,着力建设高素质林业科技队伍,不断提高各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责的条件和能力。根据我市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结合我市科研工作实际,争取在林木遗传育种及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木本粮油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成立市、县林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完善林业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战略,围绕我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