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设计师、教授、画家,曾获国内外设计行业专业及艺术创作类大奖百余项,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多年,先后创立了唯美设计公司和唯美同想设计咨询机构 ( 简称:ADC),被评为中国十佳室内设计企业。
初秋的北京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变化的季节,而王兆明的家则将这种季节的韵味和设计的艺术完美融合。从巴洛克风格的家具到老工业风的装饰,再到西方雕塑和宁静的园林,这些元素的结合不仅仅是对美学的追求,更是对居住空间情感表达的探索。正如王兆明在采访中所说,“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传递与共鸣”,这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对待新潮的理念与技术,王兆明一直在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技能,同时挖掘作品的深层价值,构建人与空间、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既是设计工作中的一大挑战,也是一大乐趣。通过一件件落地的作品,从事室内设计、环境设计 30 年的王兆明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更镌刻了时代记忆。
“小隐隐于山 大隐隐于市”,林木、茅草屋、自然古朴的瓦石以及传统的中国元素,通过王兆明神奇的提炼组合,一个沉稳优雅、落落大方的空间尽显在世人面前。
这是坐落在北京三里屯的“隐厨·中国菜”;雍容华贵、淡雅文墨,具有艺术气质的“玖五京菜”(北京安贞店)呈现出了北京的别样风情;代表苏州最高美食的苏帮袁餐厅(合生汇店)具有苏式院落风情的建筑,在拥有江南的细腻美感外,还展现出了和谐包容的国际氛围……作为获得过首届“中国室内设计师十大封面人物”“中国第二代室内设计师最具代表性人物”等诸多荣誉称号的著名设计师,王兆明的每一个作品都足以令人感受到设计之美与创意之妙。
追溯王兆明的设计初心,还是要回到他的故乡——哈尔滨。在拍摄现场,一支黑色的马克笔,一张白纸,王兆明立刻勾勒出一幅简约的城市景观,笔触间闪回到“冰城”哈尔滨。这里承载着他的青春梦想与探索道路,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人生故事。
哈尔滨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城市,在王兆明的印象中,不论是优雅的曲线、挺拔的廊柱、精致的雕塑,还是庄严的教堂、人行路口摇曳的绿色铁链,乃至在石头路上缓缓前行的有轨电车“叮叮当当”的声响,都会开启那段尘封的岁月,且历久弥新。
“我时常翻阅城市的老照片,重温那些尘封的故事,不得不承认,哈尔滨这座城市自小在我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我钟爱这里的建筑,迷恋它独特的城市环境,这份情感至今未曾改变。”
城市文化赋予了王兆明独特的视角与优势,让他对欧式建筑形式以及东西方建筑的融合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这些都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城红场坐落于哈尔滨的哈西大街,这是一个将老工厂工业区遗迹改造为商业项目的典范。 经过深入构思与手绘设计,王兆明希望将前卫的时装与网络信息相结合,打造全新商业形态的商场。他的这一想法来源于因地制宜的行业思考: “电商网络时代初期,实体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商业结构逐渐衰落,而新型商业设计与功能形式则应运而生。 此时,单纯追求美学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新的社会商业结构内容,深入思考未来城市商业区域的角色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
站在未来的角度审视问题,将被动转为主动。这是王兆明提到的一个设计理念,也是他在阅读《洞见远胜创意》一书时领悟出的。实际上,这个理念在众多建筑大师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例如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使建筑功能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卡洛·斯卡帕以神奇的细部设计连接古老与现代两个时空,以及用自然材料完美融入现代建筑之中的安藤忠雄。“洞见思维之于设计师,其重要性远胜于单纯的创意。洞见的形式,正是对行业相关资讯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如今,一直深耕在设计领域的王兆明对这一职业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作为环境设计师,我们肩负着对社会的职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挖掘,需要我们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设计、面对社会。”而他也将这一理念深刻践行,并传承到自己的学生中,持续真诚奉献,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设计并非总是追求新颖与独特,更重要的是要深入调研、理解当地人的期许与需求,这样才能在作品中创造出真正的价值与成就。
在中俄界河沿江带有一座城市叫做黑河,初次接触这座城市景观改造项目时,王兆明的第一想法更倾向于新的建设和创造。但随着与当地领导及老居民的深入交流,翻阅大量黑河城市的老照片后,王兆明及其团队人员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和理性。
“黑河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无可否认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遗憾地发现了一些被忽略的问题——老建筑的留存保护、城市胎记的保留等。城市的历史和厚度似乎只能在文字和照片中找寻,这不禁让人心生悲叹。因此,我们决定通过建筑小品的形式展现黑河文化的遗存,以沿江风景为纽带形成城市文旅路线。经过反复的探索与努力,我们最终决定复建‘黑河商会’‘马占山旧居’‘老黑河口岸’等旧居和建筑小品,力求恢复其原址原貌。”
经过两年的建设恢复与精心布展,一处处旧居和建筑小品成为展现黑河历史文化的窗口。如今,行走在黑河沿江一带,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多变、塞外北疆的时代。当设计团队再次回访当地时,得到了很多人对项目复建选择的肯定与赞誉。“这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深入调研、理解需求,才能在作品中创造出真正的价值与成就。”王兆明如是说。
城市的更新不仅仅是表面化的光鲜亮丽,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在乡村建设方面也是如此。在王兆明的众多设计项目中,“小朱家”这一美丽乡村设计项目尤为特别。
“我记得,我们当时的设计目标是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并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规范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设计团队亲赴乡村,深入体验当地生活,走街串巷,对重点区域和民居进行了详尽的测量,并采访了村里的老人。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与调研过程中,我深深被这里的一切所触动。”
在调研过程中,王兆明得知了“小朱家”背后隐藏着一段故事:几百年前,一批朱姓人家因故被流放至此,远离了安徽的故乡。他们历经风雨,最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将这里建设成了塞北的“小江南”。随着时间的流逝,“宁古塔”这一地名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这里的人们却早已将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故乡。每当呼啸的季风在这片黑土地上肆虐时,总能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构成一幅幅凄美而又动人的画面。
于是,王兆明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设计中,试图通过每一个细节来还原这片土地的劫后重生与偏安一隅的宁静美好。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项目最终未能实现。尽管有遗憾,但这样的工作经验积累让王兆明更加明确了一个观点:设计的核心在于内容的主题,而如何运用空间形态来承载并统一这一主题则是设计师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每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都伴随着学习与进步,其间难免会遇到曲折与挑战。然而,每一位设计师都肩负着社会责任的重担,“我们的每一笔勾勒,虽始于细微的纸片之上,却将在未来的某个时空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乃至成为永恒的存在。因此,不同时代的设计师承载着各自时代独特的社会使命。”
采访临近尾声,王兆明对年轻设计师提出了自己的期许:“在未来发展中,年轻的设计师们将面临更具充满跳跃性发展的新时代。在此,我们衷心祝愿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中国好设计’,以卓越的设计才华和深邃的社会责任感,为时代增添更多亮丽的色彩!”
A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设计产业,包括平面设计与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繁荣。这种技术进步不仅促使产品频繁更新换代,从应用层面带来了显著的变革,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现代人仅凭一部智能手机便能行走天下,这种变化也促使公共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功能性的创新,使得设计与功能、科技进步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为加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品质,缩短了生产周期。在设计的难点、手工制作及工时等方面,技术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此外,技术的发展还促使了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建筑材料市场。这些材料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A在室内设计行业历经数年的蓬勃发展后,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在材料运用、空间美学认知及设计目标追求上均实现了显著的进步与提升。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优化,人们对于家居以外的空间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家居材料的选择上,从品质保障到环保性能,再到与房地产项目及千家万户需求的精准对接,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有效避免了施工中的资源浪费、交通压力增加以及周边噪音等问题。
如今,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装修装饰,而是更加注重家的内涵与自我风格的展现;不再盲目追求形式与风格的硬性附加,而是让家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自信与真实的魅力。展望未来,随着行业的持续进步,我坚信将有更多新型环保材料应运而生,技术革新也将进一步推动资源消耗的减少。
A是的,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日益趋向于自然、简约、舒适与功能性的完美融合。倡导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未来室内设计领域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A我们肩负着推动技术发展与科技进步,将新兴材料与空间设计相结合的使命。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设计专业领域内不断精进,还要积极拓展视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进步来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从材料发展、构造设计、灯光照明到人工智能等各个方面入手,为室内空间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体验,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便利与舒适。
A不可否认,空间环境设计师所涉足的领域广泛且复杂,他们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对满意的项目,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我所强调的,并非仅仅是设计灵感的问题,而是在当前经济回落的背景下,各行业正经历着经营结构、商业模式与市场不对应的矛盾。这好比构建健康的骨骼需要支撑起一个外表,因此,持续更新和学习各行业发展和变化尤为重要。作为设计师,当前的挑战已远非个人灵感所能独力承担。设计师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从中汲取灵感,并同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所谓的灵感是设计师长期积累的结果,虽然表面上看是设计最初的呈现,实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功底与努力。
A我最初是学习装饰雕塑的,后来才逐渐接触到了装饰设计。作为 80 年代初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我面临着职业选择的迷茫,对未来发展方向也缺乏清晰的认知。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跌跌撞撞地走入了这一行。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孙月池先生。他在我成长的关键时期,不仅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还教会了我以平常心面对生活与工作的态度,最终助我实现了成为设计师的梦想。同时,建筑学会的赵兴斌老师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他积极鼓励我们参与行业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帮助。因此,这两位恩师在我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让我难以忘怀。
Q你不仅在设计实践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致力于室内设计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分享一些你的教育理念吗?
A中国有句古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室内设计职业教育领域,首要之务是教师需兼备实践与教学的双重能力,且需紧跟时代步伐,切勿固步自
封,因为现代生活与加工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设计师若长时间脱离一线设计实践,便会与专业前沿产生认知距离,而教师则更需在洞悉行业动态的同时,不断精进并创新教学方法与理论应用。
当前,网络的普及无疑对教学领域构成了挑战,教师的权威性不再如往昔那般稳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这构成了教与学之间的主要矛盾。网络上涌现的海量问题与实例,以碎片化、信息化的方式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老师更多地需要进行指导、纠正和归纳: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专业性知识。我们需要在发展变化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积累。我总是对学生强学环节、重要的节点、入学的专业说明以及毕业实习的职业规划,入学和毕业这一塑造过程是学习时代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责任重大,正如墨子所言:“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我们需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助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