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在“冯晓晖”“浔阳叙话”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刊于胡少昌、邵友光主编的《听风吟——庐山古树古木故事集锦》,经该书编委授权转发。

  陈三立在庐山松门别墅居住的 4 年(1929-1933) 里,为庐山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也与庐山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云锦杜鹃(原名天目杜鹃),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的特有品种,是中山地带矮林的景观优势树种,多分布在海拔 850~1200 米的林缘河谷边。

  云锦杜鹃为庐山著名花卉。云锦杜鹃原先并未有此称谓,1930 年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寓住庐山,他非常喜爱那秀立于潺潺溪畔、怪石身旁、婆娑绿叶间那红飞霞飘、灿若云锦的杜鹃,赋诗赞赏它“杂花眩红白,艳夺桃李色”。他又取黄山谷诗句“锦上添花”之意,将之尊为“云锦花”。

  1933 年,吴宗慈在庐山纂修《庐山志》,特请庐山植物园创始人胡先骕撰写“庐山植物”部分,他便把此花写入《庐山志·植物卷》中,特列为条目:“云锦杜鹃”。他还请专人为云锦杜鹃绘制画作,画作在《庐山志》中仅此一幅,并加注:“牯岭附近溪涧常见此花。”陈散原老人名之曰“云锦花”,取其形状美丽之意。

  1961 年,叶圣陶先生在庐山疗养,见此花很美,便即兴填词《蝶恋花·云锦杜鹃》。其上阕云:

  云锦杜鹃青枝绿叶,密集枝头,黄芯灿烂,花开时花色或灼白或粉红,放眼望去,既素雅又娇丽,宛如一团团的云锦飘浮在山中。

  自陈三立取名以后,花贵名美,有轰动效应,随即庐山各大公馆各别墅花园争相购买,成为庐山一时的美谈。原名“天目杜鹃”,却少有人称呼了。

  庐山柳杉,又称中国柳杉,古称宝树,常绿乔木,特产于中国华东地区的浙、赣、闽三省。据《庐山古树》画册记载:柳杉古树庐山保存五棵,其中黄龙寺两棵与另一棵古银杏,合称“三宝树”,旧称“三棵树”。

  三宝树有史以来见证集中文化大家最多的一次,是陈三立在山居住期间,特邀请主张“唯识论”的欧阳竟无上山著书讲学那次。前来听欧阳竟无讲学的,大部分是全国一流的大学者和社会名流。

  欧阳竟无在山居住数月,空闲时又游览庐山景区,他们到过王家坡碧龙潭,还去过黄龙寺、三宝树。

  在当地博物馆内的一张照片中,前排坐的左一为陈三立,右二为欧阳竟无,后排左五为徐悲鸿,右二为李一平,等等。

  1930 年,张之洞门生、陈三立好友李拙翁,在石工手中发现了一块刻有“花径”二字的石块,请陈三立考证。为此,陈三立多方考察,小心求证,断定这二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庐山吟咏桃花时留下的手迹。

  为保护遗迹,陈三立和李拙翁及其他诗友立即筹资购地,在大林寺下侧的谷地,即发现二字的巨石附近兴建花径亭,又在周边兴建了景白亭、花径石牌坊。陈三立亲自撰写《花径景白亭记》,记录了发现石刻、建亭的过程。李拙翁在花径石门手书“花开山寺,咏留诗人”联刻。

  后来,他们又辟园种上桃树,百株千株,几年之后桃树蔚然成林,每逢春天,桃花盛开,争相斗妍,游人如织。白居易流传千年的咏桃花诗,又在桃花盛开的林中被咏颂。《大林寺桃花》诗云:

  陈三立上庐山后住在牯牛岭尾松树路以南的一栋两层别墅里。别墅位于河南路 602 号,四周怪石嶙峋,万松挺立,幽雅清静,陈三立称之为“松门别墅”。别墅咫尺之处,有一天然巨石,形如猛虎,卧立于山路旁。

  1930 年,陈三立伏在这巨石上题刻四个遒劲的大字“虎守松门”。陈三立的这一神笔,注入了抗战文化的内涵。虎,指全国民众,松门即国门,意在唤起全国民众死守国门、誓死抗战,不让日寇起雷池一步的意识。后来,这块巨石又被称为“伏虎石”。

  1933 年夏,东北边防军马占山副司令由天津南下抵达庐山,在这伏虎石边,吟就了《游匡庐有感》一诗。诗云:“百战赋归来,言游国山麓。爱此嵚崎石,状如於菟状。摩挲舒长啸,狂飙振林木。国难今方殷,国仇犹未复。禹迹遍荆榛,恐汝眠难熟。何当奋爪牙,万里食飞肉。”此诗充满爱国豪情,以期唤醒激励国人奋勇抗日杀敌之心。后此诗被刻在伏虎石上。

  1938 年 10 月庐山被日寇包围,庐山孤军抗日守山独立团将领渝味斋,在松树林里的伏虎石上刻下“山叠千重”四个字以明志,抱定众志成城的决心,鼓舞民众抗日。

  1938 年冬,庐山保卫战中的守军军官冯祖树,也在其石头南侧,题刻“月照松林”四字,寓意国泰民安,宁静祥和。

  踏上这松树路(又叫万松林),沿山径一步一景到牯岭街,即可见满山遍野的松树。它们根须遒劲,枝干挺拔,针叶葱郁,一个个如卫国守土的坚强战士,屹立在“虎守松门”之前。

  虎守松门、伏虎石、月照松林,从此成为抗战精神的宣讲台,又成为著名的风景点,还是中秋赏月的佳地。

  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昨日再次上山,有了《影像记忆 · 陈寅恪墓前的十三年》。然而近来的文债甚重,实无更多精力做自由撰稿,就只能转发别人写庐山的文章了。于是征得少昌兄首肯,转发由他主编的《听风吟》。云雾缭绕的庐山以树木的多样性和珍稀性在华夏名山中独树一帜,它更有丰富且多元的人文故事。《听风吟》的形式很新颖,以庐山的古树名木为叙述对象,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庐山文化和生态保护的成就。

  本篇讲述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在庐山的故事。陈三立和他的几位儿孙,对庐山的文化与科学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本文无法介绍过细,读者可阅读编者写过的三篇文章: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9月14日 · 陈三立,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在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