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巷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社区,距溧水城区20公里,距南京主城区60公里,共125 户村民。2015 年李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 元,村级集体收入120 万元, 是南京的经济薄弱村。交通上,李巷村临近宁杭高速白马出口,地处南京“1小时都市出行圈” 内,长三角地区的旺盛消费力为带动该村的“都市圈周末经济”奠定基础。
同多数乡村面临的困境一样,李巷是“寂静”的。由于靠近城市,李巷的空心化、废弃化现象尤为明显。青壮年人口大部分前往城市工作或居住,村中多为老人和儿童。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个村子白天一片沉寂, 偶闻田园的风声和深院里的犬吠。放学时分,从校车上下来的三两个小学生给村子带来片刻生机,却转瞬即逝。纵使年节喜事能给李巷增添人气,却挡不住人去楼空的寂寥。但乡村的内在核心是人,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拿什么留住本地人?用什么吸引外地人?
李巷四面环山,田园围绕,山中潭水顺溪而下,流经稻田和村庄形成池塘,构成山水环绕的田园景观。
李巷是南京周边著名的两莓( 蓝莓、黑莓) 产业基地,年度蓝莓节小有名气,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休闲、观光。
抗战时期,李巷因其地理环境具有便于隐蔽、瞭望和转移的优势,成为苏南地区新四军十六旅旅部所在地,号称“苏南小延安”。村中留存多处革命领袖旧居,部分抗战老兵居住至今,但房屋大多年久失修,革命遗迹的抢救性工作迫在眉睫。
乡村与城市不同,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沉积而形成了复杂的权属关系。包括体现风俗的空间秩序,村民间产权的界限划分,还有家族内部财产的分割痕迹,村落的社会肌理就像历经岁月挤压的岩层那样错落而紧密。乡村的发展不在于一朝一夕,改造与振兴的步伐也绝非一蹴而就。因此,李巷的规划建设需要分步实施,适时调整。
从本质来看,新形势下的乡村建设是产业、空间和社会通过村落载体获得整体提升的过程,规划设计则为产业需求和空间需求的对接搭建桥梁。对于空间使用者而言,新的村落环境要让本地人感到宜居、宜业,更要恢复特色风貌,留住乡愁韵味,形成宜游的田园乡村。
建筑的历史印记是每个乡村独一无二的特征。李巷改造的第一步,对于建筑的“面子”,采用“封存立面”的设计理念,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年久失修的民居建筑,让具有历史特征的“面子”得以提升。唤醒场所记忆,引发乡愁情怀,既避免了“千村一面”,又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对建筑的“里子”,即空间内部,加固钢、木结构,完善防水、保温、水电等设施。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同时,提升建筑品质。
李巷改造的第二步是选址。此次改造的重点是在原本杂乱、荒废的民宅后院之间梳理出一条“新村巷”,构建村落核心区。设计在村巷原有尺度的基础上,利用村落空间中自然的转折、收放,顺势做了“加减法”,采用“转角有人家”的模式,保留部分村民自宅,优化村巷空间,形成新旧共存的村巷界面。同时,用红色旧居点缀其间,这种非纪念馆式的参观游线,将红色历史与村落演变结合起来,也将革命教育与村民生活融合起来。在尊重乡村原有肌理的前提下,营造 “主客共享”的特色乡村公共空间。
随着前两阶段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红色大李巷、苏南小延安” 已成为南京周边乡村旅游的重要IP。“开村”后,村民们把室内的生活延续到新生村巷中来,部分村民开始对住宅进行自发性更新。“春江水暖鸭先知”,从新一轮的村民自发建设中可以看出,李巷的“失落空间”开始恢复活力。
但一些在建设初期刻意营造的“精品景观”,在乡村缺少维护人员的条件下则难以维持。相对于外来物种,本土植物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爬藤、果树等本土植物已逐渐接纳并弥合最初的建设痕迹,而这恰恰有助于营造淳朴的乡村气息。
此外,游客的涌入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停车压力。村路的占道停车现象降低了空间品质,红色游的兴起也引发了集中住宿的难题,大量的学习体验班如何“住下来”进而“玩起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巷改造的第三步,是对祠堂旁的原村大队部进行改扩建,打造游客服务点和集中住宿区。
通过人行桥连接集中停车场,形成一条停车场——人行桥——游客服务点——祠堂(纪念馆)——田野菜地——村落的游客进村新流线。
将大队部原有建筑改扩建为三层集中住宿区,打造50间客房,满足近100人(2个学习班)的集中住宿需求。游客服务点设置了问询、宣传、租赁、卫生站、公厕等配套服务功能,同时搭建了村级电商互助平台,将多种资源进行对接,充分扩大了乡村游的溢出价值。
设计利用新型的装配式竹木结构,将预制的竹木结构构件在现场进行组装,既有利于保持乡村特色风貌,又为乡村的集约化建设提供了环保、高效的新思路。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新一轮乡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乡村在社会体系中承担的功能和角色也会多样化发展。如何在满足居民生产生活诉求的同时,迎合游客消费服务需求,结合既有村落营造出新型乡村公共空间,进而打造乡村振兴载体,是新一轮乡建设计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李巷三步曲”把设计、建造的新理念与乡村的本土特点巧妙结合,同时融入红色元素,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为新时期“红色精神 ”的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
设计师针对李巷近年来空心化、废弃化明显等问题,提出了改造“三步曲”策略:
1)第一步是结构改造的“里子和面子”工程:改造年久失修的民居建筑,实现“里子”的提升;同时保留村庄的红色历史记忆的“面子”,打造乡村旅游亮点。
2)第二步是旅游空间“转角有人家”工程:巧妙利用空间转换,增设旅游配套服务和景点,营造“主客共享”的“村巷”特色。
3)第三步是技术革新“乡建的装配化”工程:运用“装配式胶合竹结构”工艺,既保持了乡村淳朴风貌,又为集约化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提供了新的方法。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是“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重要专题赛事,自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参赛人次超4.8万,提交作品逾4164项。大赛为设计师、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搭建了专业性与社会性充分融合的平台,引导专业人士创意创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也推动了社会对建筑行业及建筑文化的认知。五年来,大赛影响力不断提升,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9级《建筑设计及原理 (1-1)》课程评图及学生作品展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 移动城堡——平疫结合的疗养院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作品 多维共生的模式语言: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年AIM安宁金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入围作品: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
2021普利茨克奖得主LACATON&VASSAL曾经的广州博物馆投标文本
2021英国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新作问世 即BIG,隈研吾之后再塑温哥华天际线
Masdar城市入口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