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这只是一个设想,因为以下的说法,并不是一项正式设计的内容,所以,其逻辑性和完整性都无法与一项正式的设计相提并论,在此只作为一种思路,主要是探讨实现水美乡村的景观途径的可能性。在接触武汉江夏水美乡村的申报项目时,感觉这里的设计似乎还有些文章可做,于是,试图以景观主导项目建设的思路,谈谈关于水美乡村建设并不成熟的看法。

  目前,在全国试行的“水美乡村”试点工作,毕竟还是一项“水系连通”的水利项目,尽管水利部在“水美乡村”的建设上,也期望其设计理念能有所突破,希望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都能产生一些与以往的设计有所不同的东西。但是,但凡是水利项目,最终以水利思维主导建设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所谓水利的思维,重点考虑的就是资源利用的问题,不是防洪就是灌溉。按照这样的思路,主要考虑就是如何修建堤坝和如何构建沟渠等问题,具体做法大多都是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淤泥清理、岸坡加固等措施。什么“一河一策、一村一景 ”这都只是项目建设的装饰,景观人文的功能,人们更看重的只是景观审美和突显特色的作用。

  从水利部“水美乡村”建设指导书的项目结构来看,所谓的景观人文只占6+2结构2的二分之一,可见,景观人文在水利人眼里是多么的无关紧要。我们强调景观营造,是生态修复的最高形式,这里的景观,当然不是只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环境美化。

  江夏水美乡村,是围绕贯穿整个江夏的金水河打造的。按照水利思维通常的做法:首先是分析河流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制定相应的措施。按照这样的套路,建设成果当然也有好坏之分,但那都只是量上的差别,不可能出现质的变化,基本无法达到项目试点的目的。

  以景观思维主导项目的建设,重点是用比生态系统更大的尺度,统筹和协调这里的山川、河流、村庄和农田的关系,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夏有条流着金子的河流——金水河,这其实是对两山理论的最好诠释。我们先不管金水河存在有什么样的问题,重点要分析金水河对于江夏这个地方应该起到的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河流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

  虽然,我们并没有专门探究“金水河”名称的由来,但仅从“金水河”的名字就可判断,这条河流可能自古以来,就是一条生态的发生器,它为江夏的持续繁荣,一直提供着必要的生态服务。

  江夏是武汉南向唯一的远城区,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年代,江夏作为武汉发展的储备用地,土地财政让江夏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可是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改变,通过简单土地财政就能盈利的道路似乎已走到尽头,江夏必须寻找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所谓城乡融合的发展,就是寻找一条1、2、3产联动的发展之路。从江夏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来看,江夏比黄陂其实更适合打造成“武汉的后花园”。作为城市的后花园,除了景色优美,还需要具有强烈空间异质性的系列文化活动。

  水美乡村的建设,不只是到处兴建乡间美景,把乡村的河流搞得水清岸绿就足够,关键是要把乡村搞得人气旺盛。如何让美丽的乡村人丁兴旺?按照围城的原理:“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外边的人拼命想进来。”即使把乡村建设得再漂亮,只要存在有城乡选择的差别,就无法阻止进城务工的人群。由于城乡经济上的巨大反差,如此看来,乡村空心化似乎就是当今社会的难解问题。

  创新就是在显而易见的问题上寻求解决之道,反观常年穿梭于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城市居民,心里又何尝不想往能感知自然的田园风光?问题是,绝对多数的城市居民是不愿永久变成乡村农民的,也就是说,一方面无法阻止进城务工的洪流;另一方面又不能疏导城市居民下乡务农。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职业边界其实是模糊的,我们无法促成城乡角色的永久互换,完全可利用共享经济和信息技术,为城市居民寻找一条多重角色之路,也就是即保留城市居民身份,又可暂时充当乡村农民,乡村的人气可由城市居民的需求来填补。关键是,江夏就必需要具备与城市不同的空间异质性和具有对城市居民持久的吸引力,让城市居民能够产生犹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

  非常认同湖北省水勘院提出的景观设想,他们通过依托于水的景观营造,要讲述水与人、水与农业、水与家的故事,创意了“引于人、建于家、乐于农”的景观系列。

  要讲清楚“水与人、水与家、水与农业”的故事,以上的景观系列还是具有一定的景观逻辑的。我们说“讲故事”是一种力量,这里讲述的故事,除了要有逻辑关系之外,关键是还要持续吸引人,要让人们反复参与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来就是由扎根土地的乡土文化所形成,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具旅游开发价值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传承文化的土壤,江夏大部分土地是农耕用地,所以,把江夏建设成一个农耕环境是可行的。而在这样一个农耕环境传播中国文化当然也是可行的。

  人类自古以来择水而居,因为,自然的河流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核心就是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基于农耕环境逐步形成的,所以,乡村振兴对于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尤为重要。

  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要重新构建承载文化的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仰观天象、俯查地情,长期与自然打交道形成的生活智慧,其实就是一部如何与自然打交道的行动指南。江夏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这里不间断地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这样,即传承了中国文化,也吸引了更多游人的参与。所以,可以把江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田来打造。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田,关键是文化的策划,就是根据江夏的特点,策划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个策划就好比是拍电影的剧本,好电影必须要有好剧本,同理,要讲好乡村的故事。也需要事先对乡土文化进行精心策划。

  一般的设计,大多都是针对硬件建设的精心设计,即使设计中包含有文化活动的内容,也只是针对硬件的填充,这里所说的文化策划,是根据本地特点预先进行的文化设计,就是针对休闲旅游项目做的软件策划。

  按照营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田的思路,我们再来看看江夏需要怎样的河流?首先,河流两岸景色要优美,要保持河流的顺畅,其次,风景要有足够的异质性,这里要成为物种多样性的载体。

  水利思维一般认为,用工程的手段把淤积的河流疏通,或者把纵向没有联络的水系重新连接起来就是水系连通。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河流的生态问题,通常是河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淤塞,把淤塞了的河流通过工程的手段贯通,这当然对河流的生态恢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强制联络起来的河流,在没有了人工干预后,很难保证河流不会被再次淤塞。

  河流的生态恢复,是尽量恢复河流的完整性,还原河流的生命特征。完整的河流,是指河流与两岸水陆交错区的植被带,以及洪水频繁侵扰的洪泛区所组成的带状空间,包括与其连接的湖泊、水库、池塘、湿地、河汊、蓄滞虹区及河口地带。

  所以水系连通,除了要保持沿河流纵向连续之外,还要保持洪水漫溢的侧向联络以及向下渗透的垂向联系。完整的河流为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输移、动物运动以及植物种子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通常的水利建设,由于水系权属的问题,基本只考虑堤岸内的问题,这样,水流周期性的脉冲运动造成的物种多样性因此会大大降低。物种多样性的降低,必然降低空间的异质性,河流变成只是没有顶盖的沟渠,这样当然会大大降低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

  乡村之所以美丽,并不是把破败的建筑整旧如新,在刷白了的外墙画上各色各样的彩绘,乡村的美丽是土地永久能生长出农作,景色能呈现与城市完全不一样的多样性风光,最关键的是,无论男女老少在这片土地都能自然流露出怡然自乐的幸福神态。

  根据这样的设想和以上创意“引于人、建于家、乐于农”的景观逻辑,通过一定的景观营造,打造一派现代都市田园的异质风貌,营造独特且吸引人的人文环境,让城市居民能沉浸于歌娱欢庆的节日氛围。这里天天在过节,让现代都市人越来越会过传统中国节。

  “引于人”景区,是整个江夏水美乡村建设的序景,这里除了营造围绕金水河两岸的田园风光,在金水河街区,兴建一处包括集市贸易为一体具有传统风格的码头作为该地区主景,通过独特的景观营造,情景再现“黄金口岸”的繁华。除此,连接两岸交通的桥梁也是突显地域特色的重要人文景观,所以,桥梁设计要以系统思维打造成系列景观,以此增加空间的节奏感和地域特色。

  经过序景的吸引,游客来到浏家港片区——建于家,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类作为并不突出的物种 ,之所以能够突颖而出,主要是人类停下了脚步创造了文明,我们的祖先从成天追赶着动物跑或成天被动物追赶着跑的颠沛流离的状态,终于找到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建立了家庭发展了农业,于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工业革命后,疯狂的节奏和工具理性让现代的都市人群,心里时常焦躁不安,在喧嚣的城市难以自拔。在华中最大的都市附近——江夏,这里有能够感知自然周期变化,有周而复始相对完整的农耕生活,人们参与其中可以起到疗愈的作用,从而改善焦躁的情绪。

  “建于家”,就是通过一系列可供参与的农耕活动,“让人回到回不去的过去”。这里不只是兴建一些景观节点,吸引游客来观光,而是要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农耕生活,让游客驻足体验一个相对真实的农耕时代。

  通过“引于人,建于家”的景观铺垫,人们来到三叉河片区——乐于农。这是江夏水美乡村的建设重点。其实,重复的体力劳动是难以产生愉悦之情的,为什么人们在从事农作时会产生快乐之感呢?这主要是异质性的作用,人们在从事劳作时,如果与日常谋生的手段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时,即使是汗流浃背也会产生愉悦之感。除此之外,如果人的努力,与某种意义联系起来,那么,这样能够及时反馈的劳作就更能产生美感。所以,挖掘适当的文化内涵编辑成故事,让其成为人们的想象共同体,这样,劳作不仅能显示出意义,同时,也能唤起大家更广泛的合作。

  从事以农业为主题的休闲式旅游,常常会遇到旺季和淡季游客不平衡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是损盈补不足,就是在一年之中要增加几个具有意义的节点。传统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一年四时,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每个月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的节庆文化在“乐于农”景区,策划关于农耕生活的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这里阳春歌娱欢,三夏劳作忙,秋来嘉禾登,冬日风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