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贵州省将美丽农村路作为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着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等多元融合发展,创新提出“建设精致化、管理规范化、养护精细化、绿化和美化、公路与文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最大化”建设路径,着力打造“线型好、设施全、环境美、品质佳、服务优”的美丽农村路,构建遵义市“一带九环”、六盘水市“一带两翼”、铜仁市“一带四环”、黔南州“一路三带三环”等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1.2万公里,重点打造一批设施条件好、产业发展优、辐射带动强、受益人群广的美丽农村路,推动实现产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农村“因路而美”。

  6月25日,本刊记者跟随2024年贵州省“四好农村路”媒体采访团,来到3个市州的4个县区,实地采访了在“四好农村路”的带动下,贵州万寨千村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十年来,贵州省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同发展,成为全国农村交通变化最显著、惠农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省份之一。

  围绕城乡融合 促进基础设施提速扩容贵州省政府先后出台8个政策文件,推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会战攻坚,累计完成投资159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2万公里、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1.5万公里,在西部率先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运和30户以上村民组组组通硬化路,提前3年完成交通脱贫攻坚兜底性任务,惠及近20万个村寨1700万农村人口,全面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通道。

  围绕畅安舒美 促进养护管理提档升级创新开发“通村村”App出行服务平台,研发使用“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省级财政自2021年起每年承担日常养护资金的50%,全省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80%以上,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8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5个,“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旅游环线入选全国首批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助力“村BA”“村超”火爆出圈。

  围绕乡村振兴 促进服务支撑提质增效推动农村公路向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农业坝区延伸,全省1725个500亩以上农业坝区实现等级公路全覆盖,721个乡镇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通达,等级以上乡村旅游标准化单位达8548个,仅去年通过农村公路外销农产品突破30亿元,开拓农村公路养护就业岗位2万个、人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十年前翻两番,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下一步,贵州省将把农村公路作为“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固成果、优结构、提效能、促融合”,持续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全领域完善农村路网 加快实施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等新一轮改扩建,推进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档升级,提高服务支撑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贵州省“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关键任务的能力,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农村路网。

  全方位提升管养水平 强化农村公路安全整治,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剩余村道安防工程,动态消除新增四、五类危桥,提升农村公路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发展养护领域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推进“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探索建立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快农村公路管养数字化转型。

  全要素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顺应群众出行服务新需求,纵深推进城乡公交、“客货邮”融合发展,“十四五”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4A级及以上县比例达96%以上,努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

  全链条推进多元融合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农村公路+”文章,推进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传统村落、特色小城镇等有机结合,让更多地方“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沿着湄潭27°茶海路,一路开车前行,万亩茶海与农村公路融为一体,美不胜收的天然景观,也吸引了很多省外游客定居下来,租一块地,种一片茶,做一位幸福农民。

  近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按照“交通引领经济,突破农村公路建设瓶颈,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狠抓农村公路路网、农村客运网建设,彻底解决公众“出行难、乘车难、运输难及致富难”问题。过去狭窄的烂泥路变成了今天“畅安舒美安”的农村公路,起点位于国道243线线°景区、“十谢发祥地”田家沟、“西部茶叶第一村”核桃坝、乡村旅游火爆点“七彩部落”等资源点,止于兴隆镇核桃坝村的湄潭27°茶海路便是其中的一条。

  “因为路,我才来这里建厂。”贵州省湄潭县群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启义是土生土长的湄潭人,从小就和茶打交道的他深知路对茶产业的重要性。“新采摘的茶叶保质期只有40分钟,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被压在底下的茶叶就要变质。”陈启义表示,2014年选址建茶叶加工厂时,道路是否通达是他考虑的首要条件。

  那时,全长12公里的湄潭27°茶海路刚刚完成提等升级改造,全线按照四级公路标准修建,路基宽6.5米,路面宽5.5米,两侧绿化带3米至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这些条件,成功打动了陈启义。2015年,占地73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正式开业。“我们生产红茶、白茶、绿茶等多个品种,没有淡旺季。”贵州省湄潭县群峰茶业有限公司徐丹告诉记者,他们一年的产值达1200万元,可以辐射周围3600亩的茶园,真正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

  贵州省湄潭县群峰茶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只是湄潭县以路带动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在通达便利、服务完善、体验丰富的交通通行条件下,湄潭27°茶海路沿线村镇结合“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的发展思路,开始尝试探索茶旅一体化的致富路径。依托茶资源,围绕茶主题,主动发展农家乐、民宿、茶事体验园等多种乡村旅游产业形式,短短几年时间,湄潭基本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村民“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年年有收益”,收入比从前翻了好几番。据统计,2023年沿线年,这条路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我们家总共5亩茶园,每年的纯利润就有5万多元。”湄潭27°茶海路沿线龙凤村村民邹世凤感慨道,以前路不通,要卖茶叶只能靠人扛肩挑,每次只能扛10斤,而且卖不上价格。

  路修通后,邹世凤家建起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收茶人上门取货,茶叶根本不愁销路。

  湄潭27°茶海路的打造,极大地带动了沿线茶叶生态产业的发展,带火了项目沿线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沿线农民由此走出了一条道路通、产业兴、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一体化新路子,也底气满满地成了一个“幸福的农民”。

  “在家就业就是好,还能照顾老和小!”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花茂村,这句话已成为真实写照。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经荒田遍地,茅草丛生,是一个贫困村,也是红军长征的途经之地。当年,红军队伍来到花茂村停留、住宿,并在相邻的苟坝村召开会议,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之后,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为更好地宣传苟坝会议红色文化及花茂村乡愁文化,以路带动沿线年,播州区交通运输局开始实施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的景观绿化工程及路面改造工程,并于2021年8月开展了全线提升改造。

  全长118公里的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全部按照四级县道打造,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路的畅通,为花茂村带来了人气和财气,“交通+旅游+农业”的多元发展规划,更让当地居民的收入翻了几倍。

  “近年来,花茂村居民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传承创新制陶技艺。”贵州省播州区花茂村原支书藩克刚表示,过去,5000多人的花茂村有2000多人外出打工;如今,在路的带动下,“红色苟坝·乡愁花茂”红色旅游项目逐渐被人们熟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家乡发展产业。

  美丽的花茂村里,一幢幢白色小楼错落有致。其中有一户农家院,白色外墙上写着“红色之家”4个醒目的红色大字。这是当年红军在花茂村住宿的院落,也是村里第一个农家乐。

  “从来没想到,家门口的农村公路上能停满车!”说起家乡的变化,“红色之家”农家乐的负责人王豪感慨万分,2014年农家乐刚开张时,每天只有三四桌,仅能维持基本开销,如今年均纯收入可达六七十万元。

  土陶制作工艺在花茂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花茂村村民母先才便是其中的传承人之一。2014年,在政府帮扶下,母先才贷款80多万元建造了“母氏陶艺馆”。“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没底,一想到贷款,愁得睡不着。”母先才回忆道,随着红色乡愁路的修通,土陶产品的运输问题得到解决,通过“线下+线上”的销售模式,他把独家文创土陶产品销到全国各地,仅用两年时间,就还清了80万元的贷款。

  “近年来,播州区把建设好‘四好农村路’,作为新时代践行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新途径,初步形成了内联外通、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为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遵义市播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红兵表示。

  在红色乡愁路的助力下,沿线花茂村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2023年以来,全村的综合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元,旅游人次超过10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47元。之前的“荒茅田”变身为“花茂村”,实现了花繁叶茂。

  6月下旬,来自北京的杨女士,跟着导游蒙瑞来到三道门,几声枪鸣、一曲铜鼓奏乐、一场陀螺表演,开启了她的荔波瑶山古寨的探寻之旅。

  走进瑶山这个传统的自然村寨,古韵悠悠,房屋以古老的土墙建筑为主,小溪和老屋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

  瑶山瑶族属白裤瑶支系,迁徙并栖居于荔波县南部的高寒山区。长期以来,他们生存方式原始,以刀耕火种兼狩猎为生,一块地种上两三年,剥尽地力后又搬家开荒,又称“过山瑶”。走出去的瑶乡人在外打拼,生生不息,而留在瑶乡、历次搬迁聚集移民最多的拉片村,发展方兴未艾。

  2016年,随着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的县道920线荔波至王蒙至瑶山公路提档升级项目完工,藏于深山的瑶山古寨被揭开了神秘面纱。

  这条翻山越岭的县道920线荔波至王蒙至瑶山公路,起于玉屏街道板旺村,止于国道243线处,途经拉岜、花提、拉香、巴楼等村组,全长24.9公里,是一条串联瑶山古寨游客分流的主要交通路线。

  土生土长的瑶族女孩蒙瑞,大学毕业后并没有直接来到瑶山古寨担任导游,“小时候,很少有外人来这里,更没想到家乡可以吃上旅游饭。”蒙瑞告诉记者,自从公路打通后,瑶山热闹起来了,也吸引了很多如她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已担任导游一年多的蒙瑞,平均每天可以接待4个到5个旅行团,身在闺中无人识的瑶山拉片村在一次次变迁中,古老村落变成热门景区,传统手艺变成致富技能,将民房打造成民宿,农民不再只知耕地还当起了演员,日常生活用品变成热销商品。

  除了带动瑶山居民走向更美、更富的小康生活外,这条贯穿樟江风光带东岸的公路还将荔波县大小七孔景区、樟江精品水果产业带、农业休闲观光园和县城连成一条线,沿线的山水观光、骑行旅游、休闲度假、果园采摘体验、家庭农场等乡村振兴业态应运而生。

  “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动沿线产业迅猛发展,蜜柚、枇杷、橘子、椪柑等精品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沿线家,把水果种植和销售紧密结合,消除果农和商贩后顾之忧,极大地提高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荔波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祖鹏介绍道。

  “上车就睡觉,醒了能看景,到地儿直接体验传统文化。”说起来贵州旅游的最大感受,乘坐11路旅游专线,从荔波县城到瑶山古寨游玩的天津游客张先生连连称赞,便捷、平坦已经成为贵州交通的代名词。

  张先生口中的旅游专线,是荔波县推动以运促游、运游融合发展,而打造的旅游景区直通车。

  “围绕漫游荔波的发展定位,荔波客运站构建了县外成线、县内成网的景区直通车运输网络。”荔波客运站负责人表示,县外他们以小七孔景区为中心,向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7个县外景区辐射,加强“黄小西吃晚饭”的贵州文旅品牌互联、文化互宣、产品互介、游客互推,推动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县内则将3A级以上景区联络成网,以特异性资源带动随意性资源,帮助解决县内不同景区“吃不下”与“吃不饱”的矛盾问题。截至目前,荔波客运站已开通18条县内外景区直通车线万个班次。

  在广袤的贵州大地上,还有很多如瑶山古寨一般的村寨因路而兴、因路而美、因路而富,一条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村民满意的“幸福路”、管养并重的“平安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揭开这些村寨的神秘面纱。

  这里,是疲惫心灵休憩的家园;这里,是感受“人间桃源、快乐天堂”的中国最美乡愁之路……2023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推出一条精品旅游线公里,包含了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侗乡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环线和以西江苗寨为核心的苗岭传统村落旅游精品射线,以及西江肇兴连线,其中,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公里,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公里,西江肇兴连线公里。

  这条精品旅游线路把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凯里等6个市县的43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自然山水、田园牧歌、如诗如画,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灿若繁星。

  “来喝油茶喽!”在侗乡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环线山居驿站里,侗族的姑娘们唱着被誉为东方天籁的侗族山歌,捧着侗族油茶,迎接着远方的客人。

  “沿着美丽公路,山峦尽收眼底。”正在驿站歇脚的自驾游旅客连女士陶醉其中,油茶喝起来,侗族服饰穿起来,山歌唱起来,那种幸福感就来了,她想在这里开个客栈,当一个快乐的山里人。

  “这条路上,步步都是景。”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介绍道,在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中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黎平肇兴为核心的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沿线就有中国最大的千户侗寨肇兴、中国侗族大歌之乡小黄、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占里等12个传统村落。公路沿途镶嵌了文创驿站、生态民宿、微度假营地、网红打卡观景台等,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康养文化、农耕文化,领略古寨炊烟、行歌坐月。

  “公路是我们贵州特产走向全国的一个窗口,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到驿站休息,品尝贵州的山货。”家里种植几万亩天麻的侗族女孩告诉记者,旅游公路的开通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在满足游客旅行体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吃上了旅游饭。

  路通百业兴。2023年夏天,榕江“村超”火爆全网,黔东南州各地旅游迎来了新机。这条路也成为榕江“村超”通往台江“村BA”的最便捷乡村旅游公路。从广西自驾到榕江看“村超”的朱先生一家,观看完比赛后,沿着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一路前行到“侗乡第一侗寨”——黎平县肇兴千户侗寨。他说,“黔东南好山好水好风光,多彩文化浓厚,民风淳朴热情,不虚此行。”

  “这是一条民生路,串联起苗乡侗寨千家万户,带动乡村产业兴旺;这是一条连心路,将各族同胞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同为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这更是一条开放的路,将黔东南的古老神秘呈现给世界,赋予‘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无限希望。”贵州省黔东南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通江表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的建成,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生机勃勃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