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小品作为表演专业的一种训练方法与电视媒体结合,走入千家万户,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此后,小品以创作周期短、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等特点,在荧幕上独领风骚。近年来,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又通过网络综艺节目收获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

  “军旅戏剧小品”的概念可界定为军事题材的,或者是军人创作演出的,反映部队生活的小品。它和非军队艺术人才创作的军事题材小品或革命战争题材小品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军旅戏剧小品”更加强调它的创作主体一定是军人——它必须是军人写、军人事、军人演。

  军旅戏剧小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于电视媒介异军突起。在中央电视台先后举办的9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中,16个荣获金奖的作品中就有9个是军旅戏剧小品。除此之外,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纠察》《水下除夕夜》《军嫂上岛》《线秒》《将军与士兵》《我心飞翔》等军旅戏剧小品竞相涌现。军旅戏剧小品体现了人民子弟兵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并以独特的军旅艺术魅力,唱响了时代主旋律。经过30余年不断发展和完善,军旅戏剧小品成为深受广大官兵所喜爱的、参与度极高的一种艺术形式。正是因为这种特性,军旅戏剧小品的生存土壤在部队,繁荣发展在部队,军旅戏剧小品的创作与探索更植根于部队。

  一门艺术区别于另一门艺术,一种样式区别于另一种样式,关键在于构造的差异。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展现故事情节,如何在规定情境中完成一个动作和一个反动作的冲突,构成了戏剧构造的基本单位——场面。戏剧场面是剧情的基本环节。若干场面相互关联完成一个阶段性情节,这样的场面组合就是片段。若干个片段完成一个阶段性任务,汇聚成一个复合段落,就形成了幕或场;幕或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最终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

  怎样架构小品的场面呢?下面我们以1995年春晚小品,由原总政话剧团创作,孙涛、连捷编剧,李文启导演的《纠察》为例来进行分析。演员孙涛和郭月分别饰演纠察兵和文工团女学员,他们在街头相遇了——

  至此,我们可以看明白大致的情节是,某执勤点附近,文工团女学员遇到纠察,因为没戴军帽被盘问。这是第一个场面,通过二人的交流迅速切入矛盾冲突,由只言片语将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时间地点、规定情境做了铺垫。这个场面既是开场,也是一个次要场面,叫过渡场面。它将观众带入到戏剧情节之中,也预示着随后的冲突走向。

  男:你画眼圈了吧?你画眉毛了吧?你这个嘴巴怎么这么红啊?你这也是工作需要啊?

  男:哈,你走,你走不了,三号三号,我是四号,有一个女学员向你方走去,身高一米六五至一米六六,留了个长头发,画了个红嘴巴,别让她跑了,拉咱们连部去!你走,我就不相信收拾不了你个女学员了我!

  第二个场面结束。在两人的进一步交流中,老兵指出了女学员的违纪问题,矛盾升级,女学员高傲地离开,老兵通过对讲机呼喊下一哨位,震慑住了女学员,使她不得不停下来。这个场面的矛盾冲突显然比前面要激烈,节奏逐渐紧凑,人物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随后的第三个场面中,老兵步步紧逼,指出女学员破坏了六项军容风纪,还提出来要送她去“学习班”,“时间不长,才两个月”,以及“全军通报”等一系列后续动作。女学员怕了,节节后退,央求老兵“您别生气”“您别记我了,行不行”,仍被老兵拒绝:“我说不行就不行,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麻烦……”这一场面在上一场面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一番”。连续两个关键场面,使得二人的矛盾冲突加剧,无法解决。像这样展现矛盾冲突加剧和人物关系变化的场面,我们就称之为关键场面。

  然而此时,女学员听出了老兵口音中的“山东味”,两个人成了老乡。“拉老乡关系”这一番,让两人的关系扭转,也让戏剧冲突暂时缓和。但是,当女学员再一次问“那您还记我吗”,老兵答道:“这事儿没有商量的余地。”随后,女学员逐渐“崩溃”。

  女:那当然了,我怎么跟我们领导交代啊,我还怎么在单位工作啊,我承认错误不就完了嘛,坦白应该从宽,抗拒才从严呢……(哭)

  善良的老兵在嚎啕大哭的女学员面前不得不软下来:“你还想不想解决问题啊……”老兵再一次的退让,也给了女学员一个下台阶的机会。得知女学员是学表演的,老兵取笑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我看你就够能表演的……”两人关系得到进一步缓解。但是,女学员随后提出“到时候有演出,我好给您送票”这一请求时,引起了老兵的强烈抗拒:“哎呀,你怎么这么麻烦呢,我说不用送,就是不用送嘛,干什么你!”

  至此,从“拉老乡关系”到“送票被拒绝”,把第四个场面(过渡场面)连接第五个场面(关键场面),将矛盾冲突继续上推,戏剧张力和情感张力也即将达到顶点,把悬念留给观众——为什么老兵的反应这么强烈?

  男:我跟你说句心里话,这个军装啊,可不是谁都能穿一辈子的啊,当你想穿它的时候,可不一定就能穿得上啊,我说这话你不一定能理解啊……

  男:你看啊……你看啊……你穿上这身军装啊,那……你走到哪儿,那都跟普通女孩子不一样啊,有多少眼睛看着我们呢……明白吗?(哽咽)

  这第六个场面,既是全剧的高潮和顶点,也是抒情场面。而后,当女学员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兵却把处罚单送给了她……老兵的质朴无华和女学员的坦诚率真在此刻被勾勒出来,突出了战友情的温暖与军人情怀的深厚。最后第七个场面,既是尾声和余波,也是全剧的升华场面。

  《纠察》这部小品是在第二届CCTV电视小品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作品。时过境迁,随着“90后”“00后”观众的审美变化,也许对它的欣赏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军旅戏剧小品的剧作层面上来说,《纠察》仍然具有代表意义。

  从拆解经典作品开始,通过对《纠察》的梳理,我们能学习了解到关键场面(主要场面)、过渡场面(次要场面)、抒情场面、升华场面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小品中的结构作用。戏剧小品“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大多数的小品情节集中,基本符合时间、地点、情节相对一致的“三一律”。在架构小品的时候,要以关键场面为主,过渡场面为辅;以关键场面作为小品结构的核心,层层推进,才能保持戏剧小品的节奏紧凑与叙事集中。

  军旅戏剧小品大多符合“三一律”的锁闭式结构。这种结构形态大致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品的篇幅短小,决定了它的特征规律根源于此,但又富于变化。

  首先,“开端”要从矛盾冲突即将爆发的时刻开始。入戏要快,简洁明了地勾勒出矛盾冲突的方向,让观众迅速建立强烈“期待”。

  其次,在“发展”至“高潮”中埋下“伏笔”,巧妙设置“发现”与“突转”。戏剧小品最难写的就是“发展”至“高潮”的部分。占篇幅最长的也是“发展”至“高潮”的部分,小品好不好看,主要看“发展”的部分是不是将矛盾层层推进,将误会环环相扣,将人物步步紧逼,使冲突态势持续攀升,在即将到达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突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迅速促使情境“由顺转逆”或者“由逆转顺”。而在“高潮”之前,要在过程中埋下“伏笔”,在“突转”之后逐渐揭开“老底”。“伏笔”埋得自然,“老底”藏得深,“发现”就会更加出人意料,“突转”也会更加跌宕,“揭底”的时刻便更加富有情致。“发展”至“高潮”通常一气呵成,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在“结局”中再力图将情感或立意进行“升华”。

  最后,细节刻画尤为重要。结构上要精巧,细节上更要精致。戏剧小品的“戏”,就体现在“细”上。军嫂在寒风中脱掉外套,为的是让隔着海浪和风暴的丈夫能看一眼自己夏天穿裙子的样子(《军嫂上岛》);水下作业舱位不同的潜艇兵,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却穿着一年四季各式各样的军装(《水下除夕夜》);为了参加阅兵,副军长和班长交换了军装,口袋里还装着错换的训练日记(《将军与士兵》)……这些服装、道具、场景等细节,既是情节发展、人物关系、规定情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戏剧结构中创意和智慧的体现。

  虽然,军旅戏剧小品的结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已经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但要学习戏剧创作,还是要从掌握基本的戏剧结构开始。犹如盖房子,只有先打好地基,才能搭建理想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