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架桥下植入“百便扭盒”,废旧污水处理厂建成水乡集市,在老街巷打造“空中步道”……一张张回应时代命题的设计图纸,将创意写在大地上,探索城乡空间更新、更美、更活的打开方式。

  2月2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住建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第十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举行决赛。现场,来自全国的设计师、青年学子展开激烈角逐,把奇思妙想融入家园更新,用创意设计点燃城乡活力。

  更新是城乡发展永恒的主题。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城乡建设方式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城乡空间更新日趋常态化。本届大赛以“更新的家园 更美的生活”为主题,聚焦城乡建设模式发展转型、城乡空间品质和活力提升。

  大赛分学生组、职业组两个赛道,共征集到作品2402项,306所院校、271家设计机构的9477人次参与赛事。经设计大师和知名学者分组评审,遴选出一批优秀作品,并推荐学生组8项作品、职业组9项作品入围决赛,角逐大赛金银铜奖。

  经过两场激烈的现场作品陈述及答辩比拼,东南大学的设计作品《时光储蓄池——基于养老新模式的常州清潭污水厂更新改造计划》、苏州科技大学的设计作品《树“间”接送——以老旧校园接送空间更新与拓展为主导的城市驿站》摘得学生组金奖;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作品《邻里·林里——无锡园博园S6农贸市场改造更新》、苏州零点营造设计有限公司和新大阪外国语学院的《和谐·共生——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月亮湾观景台及驿站更新》摘得职业组金奖。

  “真题实做”,是大赛一直秉持的理念,设计题材均源于真实空间。参赛者从身边入手、从现实入手展开创作。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生石文杰课余喜欢游泳。他和同伴关注到南京某高校有一处废弃露天泳池,于是围绕如何盘活这处5000平方米的闲置场地展开设计。“我们设计‘毯型’上盖屋面,巧妙地将旧办公楼与下沉泳池空间融合,形成四季可用的室内游泳馆,并增加运动健身、学习研讨、休闲游憩等功能,满足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使用需求。”石文杰说,当下城市更新面临的痛点很多,要将“脑洞大开”的方案落地,需解决好各类人群的需求。“直面现实开展设计,收获很大”。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的设计同样来自身边。团队成员程稷秋告诉记者,关注到邻近老旧小区的小学接送空间拥挤问题后,他们对接送家长、周边社区老人、外卖小哥、路过的上班族等群体需求展开深入调研。结合场地特色,“树‘间’接送”设计方案由此出炉:利用学校西侧临街界面操场开启校园第二出入口,在分散人流的同时,围绕9棵行道树,以树木为柱,以装配方式打造空间丰富、全龄段适宜的公共休憩驿站,让家长可休憩、周边老人可活动、外卖小哥等群体能歇脚。

  老厂房、老园区、老商场等生产生活空间如何重生?地铁站、高架桥、换乘枢纽、污水处理厂、垃圾回收站和停车场等设施怎样焕新?……紧扣“更新”,大赛设计类型多元、题材广泛,一个个释放蓬勃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设计创意,助力城乡腾飞。

  让创意火花不仅停留在纸上,更要落地开花,是大赛的一贯追求。今年,大赛创新增设了城市、专业和企业3个专项合作赛道,并发布100个设计基地名录,鼓励参赛者与设计基地主体组成联合体共同参赛,共有7项作品与设计基地相关主体共同参赛(产权主体2家、实施主体5家)。

  大赛首次设立的3个专项合作赛道,分别为“平江九巷”专项赛道、“第十三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专项赛道、“交通设施与城市有机融合”专项赛道。现场,设计师和青年学子用巧思和妙笔,为专业赛道更新出谋划策。

  苏州大学设计作品《杂物院串成了共有园》,对苏州古城肖家巷形态各异的院落进行梳理,通过“分”和“串”的方法开展设计。团队成员蒋依雯介绍,对于私密院落,针对原住民的生活需求,改善其生活设施:在公共院落,则植入社区食堂、活动中心、阅读空间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共享活动空间,增强互动与交流。针对各院落之间联系较弱的问题,则通过景观节点与路径的巧置,串起各个院落,提升肖家巷环境品质的同时,也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苏州致朗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团队也围绕“平江九巷”专项赛道开展设计。团队成员姚臻介绍,空间狭小局促、视野受限是老街巷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为家乡量身定制了《2025九巷环屋记+天空漫游》设计作品,巧妙地在平江九巷的老旧住区设计了图书馆、萌宠屋等休憩、交往功能的“微巷盒子”,以及承载生产、生活功能的“垂直农场”,并打造“空中步道”,将街巷公共服务设施、景观有机串联,把古城的“第五立面”共享给居民,让居民出行更便捷的同时,拥有更开阔的天空和更多彩的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评价认为,“参赛选手从不同视角、维度,对城市更新的特定问题解决和难点痛点给出思考,回应时代主题,用专业的设计创意解决问题,来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便是紫金奖的重要意义所在。”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今年省外作品占比达56.5%,为历届最高。大赛不仅为设计师、学生及社会公众搭建了专业性、社会性充分融合的平台,促进了全社会对创新设计的认同和理解,也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创意力量。

  常州市钟楼区清潭污水厂已建成40多年,老化破旧。如何让污水厂重焕新生,吸引多个设计团队关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提出“基于养老新模式的常州清潭污水厂更新改造计划”。团队成员陈旭阳介绍,提取场地内方圆池空间特征,他们提出“时光储蓄池”概念。方池储蓄提取“服务时光”,改造为时光银行方盒、个性化服务方盒、公共服务方盒,老年人在创造、服务的同时获得时光币,日后可换取他人服务。圆池储蓄则提取“记忆时光”,改造为厂区记忆圆厅、数字化学习圆厅、朝花夕拾圆厅,通过无障碍廊道串联起来,让老年人可以便捷到达。

  江苏省方圆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设计团队则设计了“污水厂上的水乡集市”方案。成员于利尧说,他们“脑洞大开”设想了将场地下层整体注水的场景,在上层则形成岛屿化公共服务设施组团,为居民提供独特的“水乡集市”体验。

  据省住建厅统计,10年来,大赛吸引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6万人次参赛,参加院校机构约2300家、提交作品1.35万项,一批优秀获奖作品成功落地。

  省设计大师、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张应鹏是获得首届大赛金奖的参赛团队成员,已有两个参赛作品落地。他说,大赛每届主题都很切合时代命题,始终坚持创意性和落地性双向并举。正是依靠各部门、各领域的重视和支持,设计师的作品才能更好落地,去支持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