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城市的现代化,更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随着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城乡边界日益模糊,越来越多城市人投身农村广阔天地。

  近几年,昆明周边乡村涌入大量“改造者”,他们瞄准乡村的老房老舍、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创造出各具风格的庭院。

  这些或诗意,或时尚,或精致的院子,寄托着创作者的田园向往,承载着大量昆明人的诗和远方,也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2023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及“庭院经济”。我们走进乡村,观察庭院的创新、突围与重塑,剖析“小庭院”如何巧写乡村“大振兴”。

  清晨的阳光打在青石板上,一颗印里小猫咪正缓缓伸着懒腰,这时,悠扬的葫芦丝穿越时空而来,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清风徐来,小院门前红澄澄的柿子仿佛一个个灯笼,正讲述着秋收的故事。

  在昆明晋宁区福安村,得益于中国乡村振兴大业,以及“庭院经济”建设的时代机遇,李春华葫芦丝工作室、郭怡芳国画工作室、倪源均刺绣工作室、云南花灯工作室,一个个“乡村庭院”如种子般,在这个繁衍了600多年的古渔村里,悄然生根、发芽。

  2023年,昆明实施209户庭院经济试点,完成计划任务155户的134.84%,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庭院经济支持政策,安排衔接资金补助465万元。2024年,昆明计划打造187个庭院经济试点。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院子的向往好似与生俱来,如今随着院子的革新迭代,吸引了更多城市人。

  立秋后的团结街道双山垭口,云海之间,满眼皆绿,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半山腰点缀着一顶顶帐篷,吸引了越来越多昆明人“归园田居”。

  很少人知道,2017年,这儿还是一片“秃头”山,因矿区过度开采而“伤痕”累累。

  云南林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林吉禾”)总经理吕亚告诉记者:“我们刚来的时候,717亩山体寸草不生。虽然从市区出发,开车40分钟就能到双山垭口,但与主城‘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旖旎诗意不同,这里是大片大片被废弃的‘秃头’矿山。”

  “秃头”并非天生。记者了解到,20世纪中后期,因经济发展需要,采矿业发展迅速。但采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矿区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双山垭口就是一个典型。这里的山体常年裸露、沟壑满目、寸草不生,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和塌陷事故时有发生,给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海拔2195米之上的团结街道,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云南著名的苹果产地。因而,在昆明市委、市政府及西山区委、区政府的积极倡导下,云南林吉禾决定在双山垭口实施“矿山复绿+现代苹果示范园”生态修复。

  吕亚回忆道:“我们实地勘探后,发现山体治理难度非常大。整整一年,我们在平整土地,又花了4年多,来进行种植改良。”

  生态修复还得科技赋能,云南林吉禾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团队指导山体生态修复和苹果科学种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梁俊说:“我们将乔、灌、藤、草相结合,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土方回填、地块平整种草,以及偏坡种植格桑花、三叶草等防止水土流失。在核心示范区周边种植香樟、石楠、清香木、滇朴等3万余株,全方位促进裸露山体景观生态系统快速修复。”

  吕亚告诉记者,她也曾纠结过:要不要放弃?“2021年,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又追加了资金,前后投入超过1.13亿元,我坚信,一定能把荒山变为青山。”

  云南林吉禾总经理助理赵娅飞说,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分四批引进了9个矮化苹果新品种,已种下3万棵苹果树。今年,团结鑫苹果庄园的苹果树陆续进入盛果期,采摘量有望达到200吨,产值或超600万元,能带动周边500多人次就业。目前,庄园正大力发展三产融合型休闲观光农业,悬崖咖啡、观景步道、生态餐厅、鑫研学等已陆续面世。

  5月,庄园成功入选“全国科技小院”,并凭借生态修复成果成为全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吕亚笑着说:“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葫芦丝艺术工作者李春华而言,回到出生地晋宁,是心之向往,更是“归庐”知期。

  李春华说:“在离福安村2公里外的石寨山古墓群,出土了青铜葫芦笙。此刻,我们就与石寨山一步之遥,聆听着流传了2500年的葫芦天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由葫芦丝得到了印证。因此,工作室取名为‘归庐’。”

  在“归庐”小院,四岁半的李可芯正在学奏《龙的传人》,师父梁开勇和着音律打着节拍。“这个孩子很有天赋,才学4个月,就拿到了她这个年龄段的全国葫芦丝金奖。”梁开勇为了追随师父李春华,专程从广东顺德来到福安村,在村里收下李可芯为徒。“我跟葫芦丝结缘17年了,对我来说,它像生命一样重要。能跟着师父到全国各地甚至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演出,此生足矣。”师徒三代因为葫芦丝,在福安村结下深厚缘分。

  李春华说:“我选择福安村,不仅因为这儿与青铜葫芦笙出土地一步之遥,更因为这儿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环境特别好。”

  福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倪忠福告诉记者:“6年前,福安村可不是这样,在滇池周边村落里,算是最脏、最乱、最差的了。”

  倪忠福说:“福安村能有今天,得益于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好政策,村里共得到政府拨付资金2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2019年底,福安村成功入选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六个实验村之一,政府拨付1000多万元用于全村提升改造。

  倪忠福说:“村里面临的首个问题,是很多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认为600多年来都是这样生活,环境差点没关系,改造完全没意义。我们一家一家地上门、一家一家地动员,还拍着胸脯向他们保证:一定越改越好。”

  为了改善环境,村里先后投入395.38万元,清除村民房前屋后垃圾200余吨、卫生死角426处,清理河道1500米、沟渠2700米。投入102.2万元,对村里350米裸露沟渠建设了沟盖板,修建村内停车场、农贸集市等。

  好生态还得好治理。倪忠福告诉记者:“村里聘请了12名保洁员、2名花卉园艺工、10名护村队员,负责搞好村里的绿化和卫生,他们都是村民,干得很好。”走在福安村,满眼红花绿草,一路芬芳一路香。

  2021年10月,福安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在云南是唯一。

  如今,福安村成立集体公司,依靠打造“六坊六古”福安品牌,盘活“一颗印”传统民居、出租农贸集市、种植有机草莓等,年收入已经超过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3818元,增长到如今的2万多元。

  “喏,你看,我们计划开发福安生态公园,依托生态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带动经济建设,造福子孙后代。”倪忠福指着面前的图纸,笑容浮上嘴角。年近八旬的福安村村民申品功说:“我们这几年日子越过越好了,每年都有分红,过年过节还会发粮、发钱。生态公园建设的红利,我们这辈人不知道能不能享受到,但子孙后代一定可以,真好!”

  天刚蒙蒙亮,彝族大姐李明花就哼着小曲、背上小竹篓上山了,今年的花椒丰收,当下正是采摘花椒叶的好时节。以往,只能掉进泥土化作肥料的花椒叶,如今也有了市场。

  “村口的九犀面包店,有种花椒叶面包卖得特别好,闻起来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靠的就是咱们乐居村的花椒叶!”李明花自豪地向记者夸赞。

  在乐居村村口,坐落着一座彝族传统民居,院前流水淙淙,荷花摇曳,院内面包“香”至省内外。面包店负责人赵皓帆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因为院子情结,来到乐居村置业。“从爷爷辈开始,我们就住在民生街的院子里,当时住的是滇式一颗印,三间四耳倒八尺,美好的童年都留在院子里了。所以,我希望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院子。”九犀面包店院前一方荷塘、一艘小船,门口一孔土窑,院内花叶扶疏,软枣树高大遒劲,下雨时还能听到雨打瓦的滴答声,这正是赵皓帆理想中的院子模样。

  赵皓帆说:“《山海经》有云,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是犀牛也。犀牛的角坚硬而光泽,没有添加,像极了店里的硬壳面包。”

  来自上海的游客马露说:“老板简直是面包界的一股清流,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包。”

  赵皓帆告诉记者:“刚开业时,店里几乎没生意,但慢慢地,有村民和游客来吃过,口碑就起来了,我们生意越来越好,连外省游客都专程来打卡。有北京、成都、广州的游客,回去后,还定期到我们门店下单。”如今,店里平均月收入能到15万元,文庙分店也正式开业了。

  网友小祖长评价:“一家面包店,撑起一个村的流量。”记者沿着小道一路蜿蜒而上,发现过半游客手里都拎着九犀面包店的购物袋,九犀已成为乐居村的一张名片。

  泉水,从乐居山涧缓缓向下流淌,流经九犀,聚入荷塘,再汇入螳螂江,一路叮咚,润泽了整个乐居村。

  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处讲师包涵可说,昆明发展庭院经济有气候佳、旅游旺、非遗优等先天优势。目前,昆明已出现一批“推门见绿、抬头赏景、动手体验”的美丽庭院经济,形成一大批绿美村庄,进一步美化了人居环境。下一步,昆明可以尝试在庭院实施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特色种植业、民俗文化业等,进一步推动庭院经济发展。

  推窗见绿、开门见园、移步有景,得益于国家和地方的好政策,昆明一个个庭院既富了村子,又绿了院子,在极大满足昆明人“院子”情怀的同时,让乡村经济活起来、强起来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