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明亮宽敞的大堂,走上青石铺就的台阶,就进入了“父亲原乡”记忆馆。这座典型的川东北围合院落,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双城村的一处山腰台地上,改造前叫邓家院子。

  40多年前,画家罗中立以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出巨幅肖像油画《父亲》,轰动全国。双城村因此为外人所知,并被称为“父亲的村庄”。

  40多年后,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让双城村再次“翻红”。今年暑期,当地打造的农文旅项目“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找寻乡愁记忆。一位带着“三下乡”实践团队来此调研的某高校老师评价道:“这是传统农耕文化为乡村引流,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优秀案例。”

  在两年以前,双城村常住人口还不到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从人口外流、田地撂荒的“空心村”变为“人回潮、钱回流”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个巴山小村做对了什么?

  “草长得比人高,好在房子保存还比较完整。”设计师苟中怀第一次到双城村调研走访时,欣喜地发现,这些房子中,除了有夯土墙构造的土屋,还有部分穿斗式构架的木屋,建造时间跨度超过百年。

  从小在大巴山长大的苟中怀,对农耕文化饱含深情。他说:“农民的房子承载着乡愁记忆,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研究大巴山区生活状态的‘活化石’。”

  一个设计理念在苟中怀脑海里迅速生成——不拆、不建,外部无痕改造,内部加固提质。

  这个想法得到了驷马镇和双城村的支持。时值浙江永康、巴中平昌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双城村想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龙山经验”两个典型经验做法,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振兴之路。村支书周银平表示,“拆旧建新”固然省事,但那些年代久远的老宅和《父亲》这幅画作一样,都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拆除,再也无法复制,“而千篇一律、没有温度的钢筋水泥建筑缺乏吸引力,发展后劲不足”。

  两年后,“巴山美村”横空出世。青瓦泥墙、木雕花窗、飞檐斗角,42套以原始风貌呈现的农房民宿随山势起伏错落分布,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推开油漆斑驳的木门,实木地板、绣花床品、全屋智能设备、私汤泡池……“墙内”的现代舒适,与“墙外”的古朴沧桑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游客选择二层小楼,便可在一楼倚窗小酌,二楼凭栏远眺,将青山绿水、日月霞光尽收眼底。

  不只如此,文化广场、草坪露营地、食堂、健身场所、儿童游乐区域等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游客在“巴山美村”既能寻到诗和远方,又能尽享人间烟火。

  思农乡村休闲吧由一座百年老宅改造而成。最初,这座穿斗结构木屋因年久失修,整体倾斜,摇摇欲坠,村民建议拆掉它,设计团队却选择了“抢救性”保护。房子里保留着房东居住60多年来的生活痕迹,有打米、打铁、做木工等的工具以及做饭的厨具,还有自己规划的电路走向,将农村人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加固、重塑、提升,这座老房子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跨界融合,变成氛围感十足的咖啡厅,斑驳的土墙、黝黑的屋瓦、被岁月打磨光滑的柱梁檩枋,吸引着游客走进去、坐下来。

  “这个院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湖北游客王先生抬头望向在院子里玩水嬉戏的小孩们,“我想让他们知道,他的父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父亲原乡”记忆馆内,悬挂着22首农人小诗,每一首都沾满泥土芬芳——“我没有文化,写不出来啥子诗,但是我有锄头,或许我种下的果实能让别个写出诗来。”“一生不停地奔跑,都是为了让儿孙们看到山外面的世界。”“省柴灶、炉桥灶、组合灶,灶火越烧越旺;母亲、老婆、儿媳妇,一代比一代更好看!”

  这些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文字,让游客李先生感动又感慨:“字里行间满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以及不屈向上的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巴山人有自己的自信。只有展示他们的价值,才能提升他们的价值;引导村民认识自己的价值,这个村才会有自己的价值。”聊到记忆馆的设计初衷,苟中怀如是说。

  于是,这间承接乡愁记忆的展馆里,装下了一个又一个村民的故事——首批回村知识青年冉孔廉一生春风化雨,桃李天下;精通木工“十八般武艺”的邓开第,装满工具的“背篮子”没在家歇过;刘仕栋夫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带领社员兴修水利,夯实农田基本建设;“零零后”青年冉春霖,通过勤奋学习走出大山……

  “双城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中国农村演变史。‘父亲文化’是整个村庄的精神原点。没有这一文化内核作为载体,就没有双城村乃至司马镇的振兴。”平昌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向东的话,一语中的。

  “罗中立眼中的‘父亲精神’是用勤劳与坚韧,一头挑起责任与大爱,一头挑起当下与未来。”双城村的文化解说员唐小青认为,“父亲精神”的背后,是中国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干了40多年乡厨的冉孔木今年换了新菜单,增加了三鲜鱿鱼、烩锅龙虾等菜品。他说:“过去人们判断主人家宴席好坏,主要从坨子肉的大小、粉蒸肉的厚实、酥肉的长短来看,现在荤菜不再是评判标准,山里人的宴席上也要有海鲜。”

  在外务工30多年的冉新民回了乡,他在镇上有房,但还是选择住在村里,“我在民宿区当保安,每月有固定工资,家里还有几亩水稻,去年收成不错!”

  唐小青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向游客讲解双城村的“前世今生”,她过去读书的春风小学,已经改建成乡村振兴文化场馆。

  “父亲”主题围炉音乐会、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事、《父亲》主题文化展等新兴事物不断涌入。

  油画《父亲》中,老人左耳上夹的圆珠笔,代表那一代农民对新生活的憧憬期待;如今,这片创作的沃土、奋斗的热土上,“父亲”曾经的憧憬与期待已经实现,更加和美的未来图景正在描绘。

  “今年,村集体入股了‘巴山美村’的运营公司,年底村民就能领到分红。”周银平说,过去,山里人想到外面去看看,未来,会有更多人愿意到山里来看看。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