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体育讯 12月15日,在北京的“双奥”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正式揭开了他们神秘的面纱。

  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他们的孩子,看着大屏幕中间舞动的“冬梦”和“飞跃”,两个会徽的设计者、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会徽设计的各个环节,每个画面、每个修改稿都在她的眼前闪过。

  林存真集齐奥运“大满贯”,三次奥运会徽设计均出自她手。 会徽设计的道路是漫长的,群策群力带给林存真更多灵感。 为了追求极致,林存真与她的智囊团挑灯夜战已成为家常便饭。 为确保会徽原创性,采用高科技查重结果令人欣慰。

  林存真是“冬梦”和“飞跃”两个会徽和设计者,而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区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则是会徽修改组的组长。这两个人实际上是奥运会设计工作的“老搭档”了,从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北京冬奥会,他们实现了奥运设计工作的“大满贯”。

  北京奥运会时,王敏和林存真两人都作为设计师参与形象景观设计等工作,2003年,他们开始参与北京奥运会设计工作,为此还专门在中央美院成立了至今仍存在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2006年,两人正式进入奥组委工作,王敏担任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担任形象与景观设计处处长。

  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是第二届夏季青奥会,青奥会才处于起步阶段,打造和推广不同于奥运会的品牌形象十分重要。而国际奥委会还首次对青奥会会徽内容进行严格限定,青奥会视觉标志不得做任何修改,青奥会英文名称只能改变字体和颜色,可供设计者发挥的空间很小。在这样困难的背景下,王敏和林存线多件国内外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获得国际奥委会通过。

  2013年6月6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启动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办程序。年底,北京奥林匹克促进会和北京市政府开始征集申办标志,但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招标,“当时大约交了 100 多篇稿子,都是用学校的名义提交的。”时间紧、任务重,林存线个月时间就独立成稿。

  2016年7月31日,北京申冬奥成功一周年纪念日。北京冬奥组委从长城发出邀请,面向全球征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9月22日,林存真所在的中央美院承办了北京2022设计论坛。在会上,冬奥组委的官员、IOC的官员,前几届的会徽设计者和里约的艺术总监悉数到场,探讨冬奥会会徽设计。有着奥运情结的林存真也是从那时开始慎重地考虑参与会徽的创作、投稿。

  林存真回忆,她的作品几乎是“压哨”投稿的,而她坦言,“因为时间有限,征集的稿件并不是最满意的”。林存真说:“其实已经到很晚了,30号投稿截止。我到29号才说差不多了,打印吧,当时就是交了彩色稿、黑白稿还有一些应用设计案例的效果图,交了一套东西。”

  中央美院7号楼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就在这里,林存线平米的房间见证并创造了“冬梦”和“飞跃”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结晶的诞生。工作室的保密电脑上,一个个200多KB大小的会徽图形文件累积成近15GB的总量,记录着会徽的每一次改动。

  据探访过林存真工作室的媒体报道,设计电脑里一共有两个硬盘,338个文件夹,2499个文件,总共占据内存14.34个G,每张修改稿所占据的容量仅为不足300kb。这意味着,从2017年2月6日到2017年10月9日,修改稿的数量超过了5万张。

  这次会徽以类似行书的”冬“为灵感进行设计,会徽修改组成员杭海认为这是对汉字的重视,他表示书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的最高艺术形式,两者的叠加则体现了文化的自信。这也是林存真的初衷。

  林存真说:“书法的书写是一种运动,滑冰滑雪也是一种运动,书写的时候那种运动感也是对运动的运动感的体现。这种运动感要靠弧线的关系,疏密、直曲、弯折关系,角度体现的,但这些怎么能体现的更好,怎么能既有书写的感觉又有运动的感觉,这完全是要满满去体会去把握,比如换各种笔,毛笔,水分笔各种笔去写,去找那种感觉,快的慢的。”

  为了实现这种运动感,林存真不仅叫上了她的朋友和学生,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放过,也叫来一起书写,参与设计。“好多人都写,也没和他们说是写来干什么,就是大家一块画,做了好多尝试和努力,有一卷纸写了一大长串。”甚至有人调侃林存真:“你应该喝点酒感觉更好,因为那需要一种很兴奋的状态。”

  超级智囊团出自四所高校:修改组半夜还在接电线件投稿作品开始接受北京冬奥会会徽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比,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选出了初评入围的78件作品。一天之后再进行复评,每名评委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前10名。经过投票,801号作品在10件入围作品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其中的“冬”字概念设计就是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的原型。

  2017年1月14日,北京冬奥组委集中研究了入围的10件设计方案,其中4件作品被确定为下一步继续修改完善的方向。5 天之后,为了让4件入选作品不仅有好的理念,还有专业的呈现效果,北京冬奥组委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四所高校分别与原作者一起,对这4件作品进行深化设计。

  会徽修改组组长,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区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敏说:“修改小组的设立是为了确保每一个中选方案都能有一个专业的结果,可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推敲,一个好的东西总是要经过推敲的过程,一个专业的设计需要方方面面的推敲,确保不仅有好的理念,而且有很好的呈现效果,在应用过程中,在不同场合,都能把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小组出谋划策对结果的呈现更好。”

  会徽设计者林存真表示,在整个会徽设计、完善过程中她最感谢的就是修改小组的老师们。林存真说:“那些教授,首先他们是跟我工作最紧密的人,他们帮助我很多,随时待命,无论几点,我曾经晚上12点给杭海老师打电话,但是他随时在,打电话随时接,所有问题都随时帮你解决,能过来随时过来,其他老师和院长也非常关心和帮忙。”

  为了确保会徽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同时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会徽查重工作方案,并于2017年4月至8月开展了国内外查重工作。

  “我们才知道他们要面对多么浩如烟海的商标。然后又是通过设备、通过系统,然后还要通过这些专业人员的每一次追踪。国内查重完之后,我们还要进入到国外的查重阶段。我们委托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相关的部门帮我们做了很专业的查重。我们当时在等待查重的时候心情是很紧张的。后来我们又请清华大学用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的方式再次进行了排查,得出的结果依然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所有的工作都做完,我们心里才踏实了。“

  “冬梦”和“飞跃”的诞生开启了北京冬奥筹办的新征程。而正是因为有着像林存真、王敏、杭海以及查重组等工作人员日以继夜的努力才有了冬奥会徽的惊艳亮相。新时代、新形象、新梦想,北京冬奥筹办的道路上还有成千上万的“林存真”正在默默付出着。(文/徐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