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淄博职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展开。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光爱心传送队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之美为目标,深入起凤镇华沟村,体验芦苇草编的制作,聆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感受匠人精神,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共同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草编工艺,是一项桓台县马踏湖区农民传承已久的技艺。马踏湖盛产草、苇、蒲等自然资源,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民众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编织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淄博职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光爱心传送队的志愿者们踏入了当地草编非遗传承人宋佩忠师傅,由宋师傅带我们领略草编的魅力。
现场宋佩忠师傅向我们展示了精美绝伦的草编艺术:从栩栩如生的草编昆虫、翩翩起舞的苇编蝴蝶到实用性满满的竹篮,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一绝。随后,宋师傅现场讲解与演示了草编制作方法:以编制一只“螳螂”为例,从苇纸数量、正扣反扣技法,以及头部、尾部的编制顺序,到最后编成螳螂,每一步宋师傅都耐心讲解,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只见几根普通的苇绳在宋师傅手里上下翻飞、左右穿插,短短几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螳螂”就呈现出来了。队员们都跃跃欲试,但真正上手之后才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经宋师傅的耐心指导,队员们渐渐掌握了草编的基本技巧,并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谈起选择编制草编的原因及如何做到六十多执着坚守时,宋师傅说到,编制草编是从老一辈那里学来,他制作的手工艺品精美耐用,深受大家的喜欢。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汹涌浪潮,草编制品也被工业化的产品所取代。原来做草编的村民大都放下了这门手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他也曾动摇过,但对草编的热爱以及对传承非遗的信念让他坚持至今。
离别之际,宋师傅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致力于传承草编艺术,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草编艺术,让这一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宋师傅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传承”二字的重量。他不仅全身心投入到技艺的传授之中,更将这份爱与责任扩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此次实践学习不仅让我们深入理解了草编艺术的深厚底蕴,更让我们认识到,非遗草编所承载的,远不止是一项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以及精神力量的传递。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责任将这份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让它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继续熠熠生辉。
非遗的传承,其精髓不仅寓于青年的积极践行之中,更深刻地体现在为孩子们心田播撒“传承非遗”的种子上。为此,我们满怀热忱与责任感,开展了“携手‘非遗’,播种童年文化之种”非遗体验课程。此课程旨在于孩童纯真的心灵深处,培育出对传统文化深沉而持久的热爱之花,让非遗之光在孩子们的生命旅程中熠熠生辉。
活动伊始,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依次了解了草编的发展历史、制作流程、编制方法、基本纹理等小知识。随后,由志愿者分组指导孩子们进行草编手工制作初体验,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认真学习,与志愿者共同体验草编的工艺魅力。在体验课堂的最后,志愿者向孩子们展示了化光爱心传送队的成员们制作的精美草编。
本次“携手‘非遗’,播种童年文化之种”非遗体验课程,不仅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体验到非遗带来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与传承的种子。
从青年到孩子,从实践学习走向文化分享,我们深知,非遗的传承之路,需步步为营,方能根深叶茂。化光爱心传送队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普及非遗知识,让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草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是当地人民在漫长岁月中辛勤耕耘与智慧结晶的见证。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更有效地传承与发扬这一独特文化财富,化光爱心传送队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东风,积极投身于“草编”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之中,并与当地教育系统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旨在通过“心手相传”的方式,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化光爱心传送队将秉持更加坚定的信念,携手并肩,共同担当起非遗草编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的重任。“草编”,这一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定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