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设计以四川省绵阳市仙海区燕子村为蓝本,结合“引沉济芙”工程节点与97.27亩场地特点,围绕“燕居”主题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生态田园景观。设计四大策略:一是推行城市餐桌与有机农业联动,借助智能科技实现农田远程管理;二是开发自然教育休闲空间,融山水资源于科普娱乐中;三是构建湿地水系,利用地形改造提升防洪灌溉效能,并形成水循环系统;四是挖掘在地文化元素,营造富含人文气息的互动景观环境。通过智能化“燕兴”APP连接城乡供需,推动燕子村可持续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的美好家园。

  《世界人居设计年鉴》是一部综合记录中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水平和基本成就的资料性工具书,由世界人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大型年度出版物。《年鉴》第一卷已经由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得到行业的高度认可,《年鉴》得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知名大学图书馆收藏,并得到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年鉴》第二卷项目征集包括“世界人居优秀人物·世界人居优秀机构·世界人居优秀项目”,同时特邀副主编和特邀编委也在预约报名中...

  设计充分结合场地现状进行景观改造,利用场地较为平整的大面积土地部分进行有机农业的发展; 利用场地高低起伏,面积较小的地块打造自然教育景观; 利用场地周边河流进行适当合理地引水改造,更新防洪灌溉系统; 利用自行车道旁的带状地块丰富整个场地文化内容。

  燕子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仙海区西部,本选题设计场地位于“引沉济芙”工程长河堰燕子村段,是河湖公园的重要节点,场地占地约97.27亩,场地内有一条从仙海湖流出的河流,沿河设有自行车环游道,东侧为燕子村主要聚居点与仙海库区。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形容孔子在家里时舒适惬意,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我们借以“燕居”之名,希望通过本次规划设计提升燕子村居民生活幸福度、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构建农文旅融合的河道农田景观,将燕子村打造为村民们的“燕居”。

  在规划中,我们将河道的防洪灌溉与农田生产结合,打造人工生态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发展有机农业,并使农民直接与城市家庭联系以进行农产品的输出;将自然教育融入休闲娱乐,为城市家庭同时提供娱乐和教育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在地文化,实现文化再现和传扬。

  通过以上策略,我们能够满足城市家庭与乡村居民双方的需求,在解决场地问题的同时,将城乡双向需求转化为了推动场地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乡村建设持续供能,并以点状小场地的发展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加快城乡融合脚步。

  燕子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仙海区西部,本选题设计场地位于“引沉济芙”工程长河堰燕子村段,是河湖公园的重要节点,场地占地约97.27亩,场地内有一条从仙海湖流出的河流,沿河设有自行车环游道,东侧为燕子村主要聚居点与仙海库区。本次设计在对燕子村所处地理位置等一系列相关背景的调研分析后,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设计的基础,综合考虑“引沉济芙”工程和河湖公园的建设背景,遵循对此地“生态田园观光区”的初始规划,提出了“燕居”的设计主题。

  从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四大策略及一个基本点对场地进行景观改造,四大策略分别从农业、教育、水利、文化四大方面进行阐释:策略一:燕归农忙旧——城市餐桌与有机农业的结合。通过城市家庭餐桌与农田管理直接对接,打造现实版“qq农场”,实现远程监控、无人化管理与快产快销,打通城乡供需渠道,实现更加便利、智慧化的农业管理运营。策略二:燕云闹田间——休闲娱乐与自然教育的结合。利用自然乡野环境,结合丰富山水资源,将科普教育与休憩活动空间与乡村环境融合,打造集山林探险、教育讲堂、运动活力为一体的自然教育景观。策略三:燕飞绿水绕——防洪灌溉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利用场地内原有河流,结合地形变化,打造湿地、互动水景,利用湿地蓄水净水功能,结合地下蓄水池,对雨水进行储存、净化,用于农田灌溉,实现水循环管理。策略四:燕来仙海觅——在地文化与景观表现的结合。结合场地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长廊、文化景墙,注重体验感与互动性,同时利用现有自行车道与水资源环境,打造富有人文气韵的景观环境。

  结合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燕兴”app界面设计。村民们可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农产品,实现智能化管理与销售,消费者可与生产者直接对接,减少中间商利益回扣,节省时间与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融入智能科技,通过数字农业提高降低种植难度、利用软件达成实时监测的目的等。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形容孔子在家乡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本设计借燕居之名,旨在提升村民生活幸福度、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农田和自行车环道景观,将燕子村打造为村民的燕居,探索了燕子村的发展新模式:从乡村现状问题出发,同时满足城乡需求,使需求和动力持续转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推动整个乡村的建设。

  场地活力的提升、燕子村的持续发展乃至整个乡村的建设和振兴不能只依靠不断的资金投入等方式被动地推动发展,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寻求和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为自我发展注入动力,才能达到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而本次设计旨在探索这样的模式和方法,尝试将场地打造成“吸引动力”“转化动力”的持续性发展对象,从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系统,推动整个乡村的建设,达到“燕居”的美好状态。

  同样,乡村的发展和建设也绝不能完全脱离城市的支持——本次设计和规划在调研阶段充分评估城乡居民的需求,使场地契合实际需要,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将进一步促进场地的发展,进而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

  规划中,我们将河道的防洪灌溉与农田生产结合、发展有机农业,将自然教育融入休闲娱乐、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在地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入智能科技,通过数字农业提高降低种植难度、利用软件达成实时监测的目的等。基于上述策略打造出“飞燕游龙”、“燕子来时”等特色节点,使活动类型的丰富度进一步提高——使用者可以在稻田中体验种植收获的喜悦,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也可以漫步于核桃林间,体会采摘的乐趣;可以穿梭于文化长廊中,细细领略历史悠久的仙海文化;抑或是骑行于生态湿地之间,观赏周边美好的风景。通过满足双方需求的同时带来的活力在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持续性提供支持,实现规划场地本身的活力提升、景观提升,并以“小场地带动大场地”,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该项目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场地现状的敏锐洞察力与独特创新思维,成功地将燕子村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与现代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在设计中,以“燕居”为核心理念,精巧布局了有机农业、自然教育、水利设施及文化景观四大板块,有效实现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项目名称:燕居——以城乡双向需求为动力的乡村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院校名称: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指导老师:吕兵洋主创姓名:李瑞可成员姓名:肖予诺 李沐 丁彬杰设计时间:2022-12-01项目地点:四川省绵阳市项目规模:6.5公顷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旅景观-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