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鉴赏辞典》,陈从周主编,刘天华执行主编,姜汉椿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第一版,298.00元
自二十多年前九座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园林旅游热就经久不衰。游客们摩肩接踵,倘佯于园林中的各式建筑和花木之间,尽情感受园林之美。不过,中国古典园林融合建筑、文学、绘画等多学科为一体,“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陈从周《说园》),游园、品园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否则就只是到此一游,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一书目的就是“为了适应近年来国内旅游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推动全社会审美水准的提高”(《编写说明》)。该书由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主持,另有十二人的编委团队,约请了各地的园林工作者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者共一百余人来撰写相关条目,阵容非常强大。2001年1月,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二十多年过去,已是一书难求。为满足读者的需要,今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其重新排版和校对,推出了新版。
该书体例精当,内容全面。《编写说明》写道,“本辞典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名园鉴赏’约占总篇幅的五分之四,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主要景点。下篇‘品园杂识’约占总篇幅的五分之一,系统介绍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及品园的相关知识”。简言之,上篇相当于现存园林的名录和导览图,下篇则是欣赏这些园林的方法和有关知识。上下篇各有侧重,对园林鉴赏来说都不可或缺。在明确的收编标准指导之下,兼顾艺术性与鉴赏性的需要,上篇条目共收录私家园林95座、皇家园林26座、纪念园林69座、寺庙园林102座和名胜园林145座,基本囊括了当时存世的各类园林。在每一园林门类前,会对其进行概述,介绍其性质和特点,以便读者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针对具体的园林和园中景点予以展开。以《辞典》条目的第一条“拙政园”为例,首先介绍了拙政园园址、建园的缘由、取名的寓意,其次是建成以后的兴废沿革,其次是拙政园景观的总体面貌、构景手法等,读了这些内容,游人对拙政园就有了基本的认知。最后,再选择拙政园的四十处著名景点进行详细赏鉴,内容涉及景点的方位、建筑形态、命名来历和寓意、楹联匾额以及前人吟赏的诗词等等。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即便我们没有到过拙政园,也可在脑海中一一浮现其景致,达到神游的目的。下篇的“品园杂识”包括园林沿革、园林理论、园景构成、园林文化、名家名著等五大部分,“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各时期各朝代园林的不同特点,历代著名造园家、重要园林论著及园林文学瑰丽篇章。……还介绍了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园林构成要素,各种景物诸如假山石峰、溪流池塘、林木花草、亭台楼阁直至风花雪月等虚景的艺术特征和鉴赏方法”(《编写说明》)。所论内容涉及园林文化的内涵和品园知识的方方面面,对普通读者欣赏园林具有较好的指引作用。
该书品鉴有法,金针度人。园林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其间的光风霁月、诗情画意只有在身临其境时才能真切感受到,对其进行品鉴与古诗词鉴赏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地方,即可通过阐发其运用的典故、蕴含的意趣、独特的手法和对后世的影响等等来引领读者欣赏其美感。最常见的内容就是对园林景点命名的分析,如拙政园“得真亭”、留园“汲古得绠”“活泼泼地”、网师园“濯缨水阁”“集虚斋”、狮子林“燕誉堂”、怡园“拜石轩”、豫园“渐入佳景”、秋霞圃“枕流漱石轩”等,皆源于各种典故,对普通游人来说肯定是莫名所以,经过书中的解读,便可明白其含义,从而增加游园的兴致。释立意者,如拙政园“别有洞天”,“此半亭以‘别有洞天’颜其额,即是一种文学意味的暗示,它含蓄地告诉游赏者:只要穿过亭后墙上的圆月洞门,就可到达另一个美丽的世界”;又如分析网师园“琴室”的贴壁假山,“立意为园外有高山流水,琴室院内的壁山是破墙而入的高山余脉,在此操琴,襟怀坦荡,意境深远,可得自然山水之真谛,可觅高山流水之知音”。论影响则有对沧浪亭的讨论:“沧浪亭对后来园林,影响甚大。苏舜钦因主持进奏院时,集名士公宴,被人借题发挥,遭革职为民的宦徒经历,反倒造就了沧浪亭这个名园;其人、其事、其园、其记,影响日隆,声名益彰,从此园林越发成为失意文人政客意趣所托,‘拙政’‘网师’‘退思’诸园之取名皆与此有关。就连‘沧浪’之句,也每被引用:如拙政园、怡园都有‘小沧浪’,网师园有‘濯缨水阁’,可园有‘濯缨处’。”
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在鉴赏中时时融入对造园理论的介绍。如在描述了拙政园“海棠春坞”的景致后,作者云:“江南文人的私家园林占地均不大,为了创造‘小中见大’的观赏效果,造园艺术家要应用众多艺术手法,园园相套,层层推进便是一种。枇杷园从入月洞门始便是一串相连的庭院,海棠春坞是最后一个朴素有雅致的景观。从院东长廊往北,便又进入大的山水景区中了。这些园中小园,形状、大小、主题均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巧,与中部主要的山池风景形成一个较强烈的对比。同时,它们又通过门洞、漏花窗、曲廊等与外边的山水主题相互沟通,彼此呼应,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游赏趣味。”又如描绘“荷风四面亭”后云:“古代园林理论认为水景有聚、散之分,它与园的大小有关,小园之水以聚为主;大园则要适当分散,有分有合。荷风四面亭与两侧曲桥是拙政园中部理水的大手笔。有此一亭两桥,便使中部水面有了明显的分隔,而两曲桥桥身空透,桥栏低平,使视线能一直延伸过去,这种似分非分的处理,仍保持了池水的开阔和绵延。小亭是桥的中介和加强,若是无亭,两桥相接便显得过场,与江南园林的风格相违,又使池面相对显得狭小,有此一亭,可使这池中小景现出两种虚实变化的对比:亭身空透,无遮无拦,与山脚石矶正好互对互衬;桥下有水谓之虚,亭下有石谓之实,从远处赏景,又是横向的一虚一实的对比。”这些文字在引领读者更好地欣赏园林之外,更可被视为造园手法的理论总结,对当代的园林设计具有指导作用,这也印证了陈从周先生“能品园才能游园,能游园就能造园”的观点。此类既品鉴景点,又提炼出造园理论的鉴赏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如拙政园“柳阴路曲”讨论造园讲究曲折多变,“宜两亭”讨论借景,“与谁同坐轩”讨论景点题名,留园“涵碧山房”论布局,“又一村”论盆景等等,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该景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当然,更具理论性的阐释集中在下篇的“造园理论”,将这些原则、方法与上篇的园林品鉴结合在一起阅读,可获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赏景方法”和“通感赏景”两部分,示读者以不二法门,善莫大焉。
该书内涵丰富,引人入胜。虽然该书成于众手,且编撰时陈从周先生已缠绵病榻多年,但在执行主编刘天华先生和众多编委的努力之下,《鉴赏辞典》的文风保持较为一致,内容也如陈先生品园的文章一样雅洁、耐读。如品留园“活泼泼地”:“是一座靠山跨溪的水阁,卷棚歇山屋顶,翼角飞翘,四面围廊通透,内室三面粉墙分隔。其境僻静而幽雅,富有山林溪涧之幽趣与自然生态之乐趣。阁名‘活泼泼地’,取自《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和殷迈《自励》‘窗外鸢鸟活泼,床头经典交加’之诗意,林间飞鸟,水中游鱼,自然活泼,充满天机生意,在此静赏,雅趣无穷。阁有对联:‘水清桐溪约秋褉,路循花步赋春游。’更点出春天山花烂漫,秋天红叶斑斓的山溪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富有情趣。”这段文字中,即涵盖了对“活泼泼地”水阁的艺术构思、文学韵味、美学深度等的分析,令人神往。类似精彩的段落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举例了。
书中还注重对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解读,从“园林与文学”“园林与绘画”“园林与戏曲音乐”“园林与茶”“园林与酒”等角度展开,这对提升读者的品园能力也大有助益。如“饮茶与人品”条,将品茶与品园结合,讨论二者在情感体验上的相通性,“品茶,追求的是恬淡、静谧,表明一种高洁的情怀。……品园,人们同样是走出喧嚣繁华的都市,偷得闲暇,投入自然的怀抱,不仅身入其境且心入其境,在人与景物的两相交融之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品茶和品园的共同点,就在于都非常注重情景交融,而情景交融,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光彩照人之处。”有此解读,古人何以偏爱在园林中品茶赏景,则就不难理解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次推出《中国园林鉴赏辞典》新版,对书中的人名地名、引用诗句、匾额对联等都进行了重新核对,纠正了不少错误。二十多年间,行政区划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书里也尽可能进行修订。不过,初版中的百余幅彩图,因胶卷散失,这次未能印出,是很大的遗憾。
曩时,梓翁为初版作序云:“书可为导游,可作卧游,人手一册,在家可读,入园可作导游,助人实多。”这对新版来说,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