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动节,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评选出2024年“工务先锋号”,对一批优秀项目团队予以表彰。他们不畏艰辛,敢于挑战,用智慧和力量书写着政府工程的高质量发展篇章。在这里,我们记录下“工务先锋”的奋斗故事。
一头柔顺的披肩长发,一袭长裙配上高跟鞋,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很多人对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以下简称“计量院项目”)项目副主任(前期项目主任)李竹琳的第一印象是“知性优雅”,而围在她身旁,举着图纸、设计样品开会讨论得不亦乐乎的一群女性工程师,或眼神灵动、神采飞扬,或沉稳内敛、铿锵有力,绘成了一幅特区青年女性锐意进取的生动画面。
别看她们看起来斯文纤瘦,她们文能画图纸、编制概算造价,武能扛起测量仪器翻山越岭,爬上山坡勘察项目场地,全身心投入项目前期工作,为计量院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开疆拓土”。她们说:“别看我们是女孩子,其实干起工程来我们都是女汉子。”正是有了这群不喊苦不喊累的“木兰项目组”为项目夯实基础,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待项目建成后,深圳将新添一个定位为国际融合开放的量子计量前沿科技研发平台,助力提高我国先进测量技术领域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计量院项目位于光明区光明科学城内,重点建设计量基标准技术研究所、量子计量与传感研究所、精密仪器集成技术工程中心、计量技术扩散应用中心四大平台。项目建设规模大、难点多、前期审批报建程序复杂,这给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成立的前期项目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但是前期项目组接手项目的第一反应,却是激动和兴奋:“又有新的挑战啦!”这支前期项目管理团队共有8名工程师,平均年龄34.6岁,其中女性有7名,是名副其实的“木兰项目组”。然而性别却不是项目组最显著的特点,她们在暖通、结构、建筑、电气、室内、景观、造价等专业岗位深耕多年,并且熟悉实验室等高精尖科研建筑的建设,用李竹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干医疗和科研建筑类项目,可以说是‘科研建筑专业户’。”
丰富的同类型项目经验是前期项目组化解计量院项目一个个难题的底气,早在项目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之前,前期项目组就提前介入,协助使用方梳理项目建设规模及投资估算,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和申报,配合使用方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取得可研批复。同时协助使用方梳理各项审批手续,比如林地审批、农地转用手续等,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专业保障,做默默付出的“探路者”。
计量院项目是深圳第一个“三合一”概算申报项目,“以往政府投资的项目我们都先申报基建部分费用,项目建成后再批别的费用。但从这个项目开始,我们将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开办费、设备购置费合并进行申报。”前期项目组造价工程师简慧娴介绍道。
这样的创新能解决项目的资金问题,但这也对项目概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对使用方需求了如指掌,包括每个实验室将来具体要放多少台设备、放什么设备。”简慧娴进一步解释道,执行难度在于项目前期既要让预估造价接近实际造价,又要防止项目超概风险。
为此,项目组花费了不少心思,不仅邀请有经验的造价咨询团队及专家做好造价预估,而且创新性地在设计阶段就实现软装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在效果图上就能看到实验室对应的设备、桌椅板凳数量。将软装纳入项目设计中,既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概算申报,又能保证工程设计阶段和后续装修阶段设计风格的协调性。
当项目组向使用单位提出这一创新理念时,使用单位不禁被项目组的想法和勤恳的工作态度打动,非常支持项目组进行创新,也促使项目开展更顺利。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没有设计蓝图,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前期项目组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设计招标。计量院项目物理类高精尖实验室建设比例占30%,对建筑工艺要求极高:温度变化范围控制在±0.3℃、湿度控制在15%-20%、防微振等级NIM-3······细节把控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如何招到一家设计实力超群且实验室工艺技术过硬的设计团队,成了彼时前期项目组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项目组花了大半个月时间,走访调研了国内近20家设计院,摸排单位实力及团队技术能力,并且着重考察了各单位实验室工艺团队的背景和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缜密的调研和招标策划,项目创新性采用团队招标的模式,不仅要看企业业绩,还要看设计团队的设计软实力。招标方案经过前期项目组一次次探讨研究,加班加点打磨,最终成功招到了一家符合条件的优秀全过程设计团队,为项目顺利推进开了个好头。
打开计量院项目的设计效果图,“北斗七星+新莽卡尺”特色形貌的设计方案无不令人惊艳。“其实‘北斗七星’的说法并不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好的,我们总开玩笑说是‘命运使然’。”前期项目组结构工程师杨晶和景观工程师栾毅笑着讲述了这背后有趣的故事。
由于计量院项目坐落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区,并且依山而建,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工艺需求的落地,还要符合光明科学城整体的建筑风貌,因此项目设计团队巧妙设计,让建筑融于整体的山水环境中,顺应山水廊道,最大化地面向水库景观,山野环境在景观廊道间穿过,让科研工作者更加亲近自然。进入计量广场后即可“开门见山”,随着地形平缓攀升直至白鹤岭脚下,建筑与山林相互渗透,原生态景观出门即享。
尤其是项目北侧与白鹤岭山体交接处采用边坡生态一体化修复,让自然山林无缝衔接院区场地,桩锚支护、截洪沟、生态绿篱等硬性安全措施被设计巧妙隐藏到景观界面以下,实现生态的无痕恢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7栋建筑错落排布的整体态势。
这一设计方案无论是使用方、专家组还是项目组都非常满意,后来有一天晚上,前期项目组在与设计团队开会研究深化设计时,参会的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振飞突然说道:“这7栋建筑正好对应了北斗七星的位置,而且项目鸟瞰形状也很像新莽时期的铜卡尺,很具有计量文化代表性。”
宋院长此言一出,顿时给了大家灵感,于是团队便立马查阅相关文献、头脑风暴,最终采用“北斗七星”的七颗星来命名每栋建筑,而且别出心裁地将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7个经典计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园区适宜的位置设计了“七个基本量”计量景观雕塑,才有了如今施工图纸上呼之欲出的天枢楼、天璇楼、天玑楼、天权楼、玉衡楼、开阳楼以及瑶光楼。
在前期项目组看来,每一次的创新都是集体的功劳,项目所有参建单位都充分参与、各抒己见,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这样才能把项目干得又快又好。
谈起项目的创新应用,项目组成员一个个如数家珍,“项目的创新亮点根本说不完。”前期项目组电气工程师毕铭月感叹道,就拿绿色低碳技术运用来说,实验室属于高能耗建筑,项目组和参建单位在规划之初就在思考如何将其打造成绿色低碳的科研建筑。
对此,项目创新性地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应用于建筑立面,将传统的透光玻璃、遮阳镀膜、光伏薄膜三者合一,节约造价的同时充分利用深圳光照条件,并尝试将不透光BIPV组件进行纳米喷绘处理,探索建筑立面用材的新方向。
如此一来,屋面光伏组件兼做屋顶遮阳板,为下部遮荫挡雨的同时,构成了园区第五立面效果。项目在科技感满满的同时,还获得了光明区“十佳高颜值设计方案”。
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能实现零能耗。据项目组介绍,项目立面光伏占外立面总面积的13%,建筑屋面光伏应用面积占屋面总面积的30%,二者总计预估年发电量近100万千瓦时。通过光储直柔系统可确保天权楼完全零能耗运行、瑶光楼实现照明零能耗,多余发电并入园区内网,实现能源共享。这样的创新做法,使项目成为了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零能耗建筑试点项目。
“我们前期项目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项目顺利施工扫清障碍。”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2023年7月20日,计量院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项目组全体成员都到了现场,在宣布项目正式开工那一刻,她们难掩心中激动,抱在了一起。但激动过后,她们也深知,项目的顺利开工,代表着前期项目组由主导转向持续跟踪设计效果落地,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初心始终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还要继续为项目建设服务。”李竹琳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