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15公里,过了玉泉路不远,路北侧几株古柏掩映之下,就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高大石门。

  作为全国规格建制最高、声名最著、红色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园林式公墓,这里长眠着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的将军、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国际友人和仁人志士,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朱德、瞿秋白、董必武、陈毅、陈云、任弼时、等革命伟人去世后安葬于此。

  漫步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如同置身于一本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书。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座座特点鲜明的墓碑、一段段彪炳史册的事迹……庄严厚重的历史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在眼前铺展开,令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2024年6月,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的任弼时墓。北京日报记者 周经纬摄)

  (2024年6月,八宝山革命公墓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展示的陈云于1983年7月所交党费收据。北京日报记者 周经纬摄)

  (2023年3月30日,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三届公众开放日举行,展示了水溶祭祀、代祭扫等绿色祭扫和特色服务。 北京日报记者 安旭东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告诉记者,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关怀下建设起来的。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筹建一处公墓。他还嘱托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寻找1927年牺牲的北方局负责人王荷波等烈士的遗骨,他要亲自参加安葬仪式。

  周总理对战友、对同志的深情厚意令吴晗十分感动,也深感责任重大。他与公墓筹备组的同志们几经勘查,选中了京西的八宝山,此处因出产红土子、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沙石和板石八种矿产而得名。半山坡上有一座护国褒忠祠,是明初永乐皇帝为纪念立过战功的司礼太监钢炳而下令修建的,当时还住着一些清朝时的太监。这里方圆百余亩,古树参天、环境优美、地点适中,吴晗决定在此建设公墓,并妥善安置了那些太监,为他们另寻去处。

  在公墓选址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寻找烈士遗骨的任务也有收获。北京市公安局、民政局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办理此事,工作人员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反复查找,确定王荷波等18位烈士当年在安定门外的箭楼东侧就义,又经过辛苦的工作,挖出了15具烈士遗骨。另外3具遗骨经调查核实,在烈士殉难后已被亲属秘密掩埋。

  1949年12月11日,王荷波等18位烈士遗骨的移葬典礼举行,他们成为首批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烈士。当天,周恩来如约前来主祭,彭真、李立三、刘仁、肖明等领导同志陪祭,李立三介绍了各位烈士的生平和就义经过。

  典礼后,烈士们的遗骨安葬在墓区,由于当时公墓建设尚未完成,就没有制作墓碑。1955年3月,北京市民政局为王荷波等烈士墓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正面刻有“王荷波等烈士之墓”八个大字,字的上方是五个五角星,墓碑前的平地上用彩色的鹅卵石砌成“永垂不朽”四个大字。

  1950年7月,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破土动工。同年10月27日,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病在北京病逝。当时革命公墓的建设刚刚开始,整体的规划安排还没确定。中央决定在任弼时墓穴未选定修建之前,先在公墓内修建一个临时墓。到1951年7月,任弼时的墓址正式建在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举办了移灵仪式。

  任弼时是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公墓安葬的第一位中央领导人。任弼时墓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墓前立着汉白玉卧碑和立碑,立碑上镌刻着题写的“任弼时同志之墓”七个字,背面刻着任弼时生平事迹。围绕着任弼时墓,日后逐渐形成了一墓区。

  建设之初,公墓叫作北京市革命公墓。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定名为“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革命公墓讲解员李月圆记得,自己原来骑车路过公墓大门时还琢磨,里面是什么样子?是谁在这里上班呢?

  2018年入职之后,她找到了答案。“这里的很多名字,我从小就是听着他们的故事、学着他们的课文长大的,现在亲手触碰到他们的墓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甚至可以说像老朋友一样。”神圣感取代了神秘感,历史仿佛从书本里走了出来,就站在面前。

  朱德长期随身携带的藏书,陈云的书法作品和党费收据,任弼时使用过的放大镜、手表和铅笔,常用的拐杖,黄克诚穿了20多年的皮鞋……

  走入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记者的目光立刻被这些珍贵藏品吸引了。“通过与逝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近年来革命公墓征集到一批红色藏品,已经编号入档进行陈列参观。”讲解班主管刘芮含介绍。

  雪中送炭,徐海东拿出5000块大洋支援中央红军;坚贞不屈,帅孟奇历经折磨始终保守党的秘密;振聋发聩,“之问”问出了“不忘初心”的真正内涵……

  刘芮含算了算,从事讲解工作5年来讲了大概有几百场,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每一次都是新的体验。“以前我经常追一些演艺明星,现在完全没有那个冲动了。我们革命公墓里的‘星星’可太多啦,而且都是最亮的!”

  “殡葬是一个传统行业,越是传统的,越要下功夫去创新。”骨灰堂服务管理办公室管理组班长吕莹是革命公墓的“老人”,工作已经有15个年头。近年来,她率领团队成员在安葬(安放)仪式、追思仪式、墓型个性化设计、造型花艺打造上不断推陈出新,鲜花祭台、升降墓碑、水溶祭祀等新形式得到广大家属的点赞好评。

  今年,公墓又推出“时空寄语”,采用中国传统水墨书写方式,将寄语写于画卷上,两三分钟后,这些寄托着思念的字迹就慢慢淡出画卷,仿佛“穿越”时间和空间,让家属与逝者进行了一次隔空“书信”,以此倡导“文明环保、绿色生态”的祭扫新风尚。

  发展至今,八宝山革命公墓共占地405亩,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其中南区分为四个墓区、两个骨灰堂(南院、北院)和两个办公区,这里是公墓传统的工作区域。

  北院为北山,现已开发玉岑园一期二期、生态园一期二期和烈士纪念园。从土葬、火葬到生态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始终争做殡葬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提出在生态葬方面,各公墓经营单位要大力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和立体安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殡葬需求。

  玉岑园位于八宝山西北侧,是骨灰立体安葬的集中区域。在玉岑园正门,是一座全木质结构的牌楼,正门两侧有一副对联:“玉岑回廊长留浩气,灵安仙山永慰英魂”。进入园中,只见亭台楼榭、雕梁画栋,设有山石流水,种满花草,营造出庄严肃穆与古朴典雅共存的氛围。

  生态园与玉岑园相邻,按照“先建公园、后建墓园、建墓不见墓”的理念,在原有的自然山水构架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因势利导,设计了荣耀花园、光辉花园和智慧墓园等不同主题特色的生态安葬区域,打造具有优美生态环境的殡葬空间。

  2014年,民政部出台了《烈士公祭办法》。同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烈士纪念园就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好烈士公祭活动而建立的。它于2019年8月正式落成,占地一万余平方米,位于八宝山的山坡上,是集中安放革命烈士骨灰的重要场所,分为烈士公祭广场、烈士墓地、景观区三个部分。

  沿着烈士纪念园的中轴线拾级而上分别是绩满丰碑、星火相承、光辉永铸三大景观区。中轴线北端为烈士公祭广场,中央矗立着鲜艳的红旗雕塑,左右大型群体景观雕塑展现了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寄托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

  中轴线两侧分别为东侧卧碑墓区和西侧枪碑墓区。枪碑上的钢盔、国旗和枪代表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永垂不朽,鲜花代表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和无尽怀念。卧碑的碑面雕刻有橄榄枝和五角星,代表为祖国和平事业奉献牺牲的各行各业的烈士,他们的精神光辉永驻。

  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在京举办 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强国...

  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在京举办 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传达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会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