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产业是一种依托乡村资源而兴起的产业形态,正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近几年,庐江县民宿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的重要抓手。该县民宿产业发展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对全省来说又有哪些值得借鉴推广的“标本意义”?近日,记者深入庐江县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庐江县民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相关经验。
庐江县,地处皖中,以其独特的自然山水生态优势成为合肥的“后花园”。近年来,庐江县发挥区位优势和省会辐射力,将“农旅富民”作为“十四五”发展三大战略之一,依托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到庐江”品牌,从无到有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以“小民宿”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庐江县民宿产业发展始于2018年,首家精品民宿于2019年10月建成并运营,首家家庭民宿于2023年10月建成开业。
民宿数量与品质。截至2024年8月,庐江县建成精品民宿38家、家庭民宿37家,占合肥市民宿总量61%。现有全国甲级、丙级民宿各1家,安徽省“皖美金牌民宿”3家、“皖美银牌民宿”7家。
民宿投资与效益。民宿产业共吸纳当地村民就业14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带动当地农特产品年均销售约1000万元,民宿相关项目为村集体年均增收2300万元。今年1月至8月,全县民宿产业接待游客量近13万人次,综合收入1.5亿元。
民宿带动与赋能。短短5年多时间,庐江县在西部、东部、东南部三个区域初步形成三个民宿产业集聚区,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群众受益”民宿产业发展之路。现有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9家。获得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名县、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称号。
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庐江县紧扣民宿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以创新思路打通痛点和堵点,全力破解民宿发展难题。
近些年,庐江县抢抓国家、省、市叠加战略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合肥大发展,编制“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文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奖励办法,做好全县文旅发展的顶层设计。
庐江县成立民宿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规范和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盘活闲置农房促进家庭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开办民宿基本条件及审批程序、证照办理指南、扶持奖补办法,特别是在经营性客房面积界定、民宿产权证办理等痛点、堵点上打破常规,建立民宿产业发展服务保障和常态化调度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民宿项目,引导村民利用闲置农房发展家庭民宿。
庐江县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全县乡村闲置资产通过资源收储或租赁,统筹乡村振兴资金开发建设民宿项目,形成固定资产,并作为村集体资产,以入股或租赁方式引进第三方运营公司。同时,引导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积极参与,第三方运营公司按照约定支付村集体收益,开发、运营、管理均由企业负责,初步形成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社会资本投资运营三种投资模式。
在上述投资模式中,如果涉及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这一具体投资模式,即按照“谁运营谁投资参股”的约定,第三方运营公司投资比例不少于民宿投资总额10%,主要用于民宿内部软装,使运营公司成为投资者和建设者,结成利益共同体。
运营前置。采取“运营前置”建设模式,即在民宿项目谋划时,提前考虑民宿运营思路和发展方向,项目正式建设前先选择好运营单位,让运营单位全程参与民宿选址、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实现建成即营业。目前,全县已引进景域帐篷客等20多家国内知名运营公司。
运营“对赌”。在“运营前置”模式中,一般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代表村民一方,与另一方的运营公司签订委托运营协议,在合作期限内,运营公司除每年按时支付双方约定的利润分成及村集体收益外,须完成营收、税收、用工等指标,否则解除协议。
整村运营。面向全国招募有情怀、懂设计、肯创新、会营销、能招商的运营团队,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在14个村庄试点开展整村运营,吸引众多村民返乡就业。
目前,庐江县精品民宿运营模式有自建自营、合作运营、委托运营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品牌化、连锁化专业运营的态势。庐江县家庭民宿运营模式以自建自营、村集体投资运营为主。
在上述运营模式中,除村民自建自营外,运营方须保证村民实现保底分红。比如,精品民宿、村集体租赁经营的家庭民宿,投资方或运营方按民宿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村集体,村民享受租金保底分红,村集体获取分成。
庐江县结合本地及周边自然风貌、产业亮点、文旅资源等,全面推进“民宿+文创”“民宿+农业”“民宿+电商”等,带火了虎凹手工牛肉酱、“百花饺”伴手礼等一批农副产品销售,云里安凹“香遇庐江”文创产品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瓜果采摘嘉年华、温泉节、茶文化节等活动精彩举行,带动了乡村休闲度假、环湖观光养生、红色研学实践等业态融合发展,实现了旅游品牌提档升级。
在民宿产业发展中,庐江县借鉴乡村运营理念,运用工业化和产业化创新思维,创新招商模式,依托闲置农舍,建设专供部分企业使用的民宿,打造总部经济。
对企业总部入驻乡村或外出村民返乡创办的企业,年均纳税达到50万元以上,在纳税达标期内,免费享有精装民宿使用权,用于研发办公、文化创意、休闲度假。截至2024年6月,全县共吸引129家总部企业签约入驻,已租赁闲置农房440多栋,建成农舍总部民宿39栋,已交付企业使用21栋。
一般来讲,客流量直接决定民宿是否盈利。而客流量又与民宿的品牌影响力直接相关。
定期组织交流。庐江县组织和邀请相关镇、村运营商座谈交流,总结工作经验,吸引总部经济主体入驻,鼓励乡贤回乡。加强区域合作。联合合肥都市圈旅游城市组成旅游联盟,面向长三角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发布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媒体宣传。依托全媒体融合传播开展线上营销,将家庭民宿宣传推广纳入年度旅游宣传推广计划,定期发布全县家庭民宿名录,利用各类平台推广。积极组织活动。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毋庸置疑,庐江县民宿产业发展离不开合肥的辐射和带动,但庐江仅用了5年左右时间便实现了民宿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发展,其诸多经验值得全省借鉴。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尊重农民意愿,激活广大村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内生动力。
实践中,庐江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全县上下形成“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依靠发展”的浓厚氛围。在这种发展环境中,村民渴望当地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加速实现农旅富民。
乡村能否振兴,在某种意义上,关键在于地方党委政府是否“愿意为”和“如何为”。
庐江县将民宿产业作为实现农旅富民战略的“一号工程”来抓,顶格推动。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规范和促进民宿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在责任承担上,通过文件明确28家单位和相关乡镇的职责,将民宿项目纳入全县重点项目工程管理,细化项目建设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在行动落实上,按照“主要领导亲自上手、亲自研究、亲自推动,分管领导一线指挥、一线督战、一线落实”的原则,算清时间账、任务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庐江县近几年民宿发展实践表明,打通民宿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唯有改革创新。
在投资创新上,庐江县灵活运用多种投资运营模式,吸引各方资本集聚。在产业创新上,推动“民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在政策创新上,着力破解民宿发展中的“资金难”“办证难”“流量难”等问题,让民宿企业安心发展。尤其在管理创新上,庐江县设立县民宿监管服务中心,统筹全县民宿产业发展,成立由公安、住建、消防、市场监管、卫健、文旅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审批和验收小组,提供“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民宿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管理“四证一管”要求。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庐江县在民宿发展中坚持产业支撑,将乡村民宿与本地资源禀赋、区域优势、产业基础、乡村文化和生态条件结合起来,通过“民宿+”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更多具有体验性、日常化的产品,增强乡村民宿产业的协同性和融合力,在利益联结中实现共享发展。
破解民宿发展中的同质化和无序竞争等难题,须坚持差异化策略。实践中,庐江对精品民宿和家庭民宿分类施策。
精品民宿打造上,该县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专业团队,提升民宿服务和运营质量,实施一个主题、一位民宿管家、一套服务流程、一个公共活动空间等“八个一”工程。家庭民宿突出“景区景点边、风景道边、精品民宿边”的选址标准,县里为其提供免费定制化设计。
庐江县民宿产业的初步成功,尤其拥有客房日均七成左右的入住率,离不开对民宿的合理定位。根据前期市场调研,仅就省内看,庐江县的民宿定位既不同于黄山的高端精品民宿,也不同于一些地方的低端家庭民宿,而应以中端定位为主。庐江县民宿的客房单间价格普遍定在一天350元至650元的区间,旨在吸引三大客源:一是一些单位的会议;二是研学游;三是周末假期家庭游。事实上,合理的定位,使得庐江县民宿并未出现淡旺季的“冰火两重天”现象。
民宿产业发展,不是简单地引进几个头部企业,更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培厚营商环境,提供“以心换心”的金牌服务。
实践中,庐江县从民宿规划、选址、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全力做好全要素保障。如,为支持家庭民宿发展,县里设立最高20万元的家庭民宿奖补专项资金,目前已兑现家庭民宿奖补资金328.8万元;支持走品牌化道路,打造全县统一的“恋庐小舍”家庭民宿公用品牌;加大人才培训,建立民宿管家实训基地3处,举办民宿管家培训班5期,培训民宿管家500余人次。
庐江县借力“大美庐江”战略的实施,抢抓和美乡村建设契机,发挥县域好山好水优势,严守生态红线,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最大化保留原生态元素,使用艺术的手法让“合肥后花园”的原生态景观变得更加鲜明和悦人。
尽管庐江县民宿产业异军突起、势头强劲,但也面临着土地、资金、人才、市场等一系列瓶颈。这也是我省多地民宿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实地调研并采访多位民宿投资商、运营商及业内专家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加以总结,初步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着力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利用村集体土地灵活解决民宿公共服务配套用地等难题。出台政策进一步明确民宿的治安、消防安全条件和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审核发放程序。进一步制定或完善推动民宿发展的资金奖补、税费减免和人才下乡等优惠政策。
二是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民宿创办主体开展银企对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民宿产业。加大民宿产业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抵押门槛,在贷款利率上适当优惠。也可借鉴庐江县经验,通过国有参股、农户以房屋作价入股或租赁经营等形式,组建民宿经营管理公司,构建资源整合和融资运作平台。
三是进一步夯实公共配套。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民宿所在村庄的景观效果。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打通民宿所在地“毛细血管”道路连接,在民宿集聚区加强消防给水设施和治安巡防、志愿消防组织建设。增加旅游厕所、停车场、游览步道、骑行绿道、健身设施、生活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乡村智慧化公共服务。
四是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加快厘清涉及民宿产业发展的各部门监管边界,统筹做好民宿行业监管。加强对民宿食品安全、社会治安、污水排放、消防安全、应急救援、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综治。联合住建、公安、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市场监管、卫健等相关部门围绕民宿开办和审批服务进一步开通绿色通道,打通民宿住宿实名登记系统接入、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检查和特种行业许可证办理等“最后一公里”。
五是进一步丰富民宿业态。围绕民宿提升周边休闲游憩的整体吸引力,围绕产业融合丰富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加大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非遗工坊体验、户外运动等项目,如在民宿周边形成3—5条长短不一的旅游线路,增加游客停留时间。
六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加大对“皖美民宿”品牌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等级民宿的品牌塑造与宣传推广。扩大等级民宿在整个旅游市场的品牌号召力,树立个性化住宿典型样板,进一步带动住宿产业转型发展和微度假目的地建设。
七是进一步强化文化引领。进一步挖掘安徽本土文化,将当地人文典故、乡土民宿、传统工艺、非遗产品、传统体育项目等融入民宿,培育一批凸显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优质主题民宿。推动“非遗+民宿”“手工艺+民宿”“节庆+民宿”“地方美食+民宿”等产业创新与文化引领融合发展模式。
八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育。鼓励全省地方院校开设民宿管理与运营、民宿管家等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民宿运营管理人才。定期举办全国性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地方民宿品质提升现场指导工作。开展民宿管家服务技能大赛、民宿直播人才选拔赛、民宿伴手礼设计大赛等,以赛促学,为民宿产业发展培养新型综合性人才。
总之,民宿产业正日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实现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必须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全力打造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皖美民宿”发展高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