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现代化道路。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当代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伟业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青春担当;有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教育,充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本质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生动案例,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革命文物等,增强教学感染力,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发沉浸式体验课程,增强教学互动性。专业课教学是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各专业课教师要立足学科专业特点,拓展教学融合面,实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引导学生自觉把专业学习同民族复兴伟业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成就出彩人生。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将中国式现代化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校园景观中彰显元素,规划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主题景观雕塑,在校史馆、博物馆中开辟专题展区,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在校园活动中融入元素,举办专题宣讲会、报告会,邀请企业家、劳动模范等现身说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节日举办诗会、茶会、花会等,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明。在网络空间弘扬中国式现代化正能量,加强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建设,精心制作一批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网络文化产品,让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阵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作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作品、新媒体产品。

  思政小课堂还应融入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奉献青春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假期等时间,精心设计实践育人项目,引导大学生深入企业一线、田间地头,在亲身参与中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一方面,要深化与地方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围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战略,引导学生走进城乡社区,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调研中真切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要利用高校专业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各学院应立足专业特点和地方需求,精准设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群众中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奉献中升华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引领作用,动员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用青春行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组织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开展支教助农,宣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老年人、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开展暖心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走进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老人”等主题志愿服务,用爱心善举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情怀。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人民至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