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如期而至,一场位于上海闹市的艺术饕餮盛宴铺排开来。
9月25日,“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2024 JISP)在静安雕塑公园及延伸展区——南京西路和苏州河静安段沿线开幕。本届雕塑展主题为“空间协奏”,来自10个国家、31位参展艺术家携35件参展作品亮相,旨在探索艺术、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和谐共生。
国际雕塑展,见证了静安的“国际范,最上海”;雕塑公园这个城市空间“新物种”,也成了城市规划的精彩一笔。
不经意间,静安国际雕塑展已经举办了15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响当当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
本届雕塑展展出了31位参展艺术家的35件作品,其中海外艺术家17位、中国艺术家14位,海外作品占比为60%,海内作品占比为40%,世界大师级作品共30%,更有22件作品为全新委任作品,其中大师力作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次参展的作品中,美国艺术家乔治·里基的三件动态雕塑作品令人瞩目。乔治·里基被业界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动态艺术家之一,他善于利用自然的力量,让作品与周边环境互动。其作品被全球50多家博物馆收藏。此次在雕塑展上展出的三件作品,曾在美国纽约标志性的公园大道中央长廊展出,这也是乔治·里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大师三件巨大的几何形状的雕塑,随风摆动,市民可以和大师的作品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法国国宝级艺术家、全球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马夏尔·雷斯的作品《亲爱的自由》,也出现在静安雕塑公园——一个双手举着公鸡的少年形象。少年身体前倾,迈开向前的脚步,朝气满满。今年正好是中法建交60周年,本届雕塑展特别设置了法国作为主宾国的隐线,增加了法国艺术家作品的比例,并设置“法国文化特别系列”活动。大师马夏尔·雷斯这座作品寄托了艺术家在纷繁世界中对自由与希望的坚守,以及对中法建交60周年的致敬。“城市雕塑恰是一种载体,是城市的名片、时代的反映,凝聚着跨越国界的情感和记忆。”
德国艺术家奥利弗•拉瑞克的《拟人化的演变(蝉)》、法国艺术家马克•福尔内斯的《美丽的猜想》、卡米尔•亨罗特(法国)的《未送达的消息》,以及中国艺术家王礼军的《大·多数》、苏咏宝的《身体:公园》、冯至炫的《风铃——猛犸象》……中外名家的名作汇聚于斯。
静安国际雕塑引领上海公共空间艺术高质量发展,成为展示雕塑艺术和探索雕塑未来的重要平台。策展机构UCCA Lab副总经理吴奕萱感慨道:如今邀约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有人一口答应:“我知道JISP!”创作者不再单纯寄来作品,将静安雕塑公园视为简单的展示地,而是主动要求来走一走、看一看,结合中国文化、海派文化采撷灵感,因地制宜创作独一无二的新品。
值得一提的是,米歇尔•德布鲁安(加拿大)参展的装置作品《张力之态》,就是在上海本地制造的。上海制造的高质量、高效率给这位外国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今后希望有更多机会能够和上海合作。雕塑展作为一种媒介,深化了中外交流,拓宽了不同文化对话的渠道。
因为这里是上海,所以与世界前沿同步;因为这里是静安,所以有着“国际范”的强大气场。通过15年来持续深耕国际雕塑展,处于上海核心位置的静安区在中国的艺术叙事版图当中获得了重要位置,擦亮了自身的“国际范,最上海”的大IP,提升了城市区域能级,让静安与国际性、前沿艺术、大师首展等关键词高度绑定。
今年雕塑展布展期间,正好遭遇到上海罕见的台风天气,从75年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贝碧嘉”到降水量打破历史纪录的“普拉桑”台风,网友戏言“一周来了两场台风,一场在上海登陆,一场还是在上海登陆”。台风来袭,大雨滂沱,狂风怒吼,这对室外雕塑装置的搭建、安装来说,风险大,困难多。然而,主办方还是在风雨中坚持布展,让一座座雕塑如期呈现在市民面前。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5年来的坚守证明静安区是坚定的“长期主义者”,没有丝毫的急功近利,埋首耕耘,静待花开,坚持国际雕塑展的高端定位、细致布展,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让上海用雕塑与世界对话,用雕塑讲好上海故事。
静安雕塑公园的建设,本身就是上海规划建设史上的精彩一笔。静安雕塑公园是上海迄今唯一的雕塑公园,此地原本是旧城改造中拆迁出来的地块,这块毗邻南京西路、人民广场的黄金宝地,静安区没有用于商业开发,却慷慨地用于建设雕塑公园,并且前瞻性地将公园定位为雕塑主题,定义了城市新空间,打开了城市区域运营的新格局。
“当时的上海,雕塑在城市公共场所里并不多见,但在国外一些城市,你会发现,各种雕塑在广场、公园等随处可见,与城市融为一体。这些雕塑不仅美化着城市,也影响着市民的审美情趣与理念。”参与雕塑公园建设的静安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讲述着这个城市“新物种”的初心发源所在。
是的,因为雕塑公园的存在,精彩的、有关城市与空间的故事才会发生。雕塑公园成为这座城市展示的舞台、对话的客厅、钟爱的屏风、檐下的风铃、眉间的笑意,常看常新、常有惊喜。
静安雕塑公园,人们或是不经意地路过,或是专程前往,这里总能带来精神的愉悦、美学的熏陶,让城市摆脱了机械、僵硬的刻板印象,在城区尺幅上讲述空间、建筑、雕塑以及人的故事,这也是无数市民喜欢静安雕塑公园,甚至迷恋这个街区的原因所在。
本届静安国际雕塑展的主题即“空间协奏”,借鉴音乐中协奏曲的意象,通过雕塑发起一场人与自然、城市与历史、本土与全球文化之间的对话,这一隐喻性的主题使得展览更具艺术性和思考深度。
歌德说: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而雕塑则在建筑之外实现着城市的“空间协奏”,让空间与空间、社区与社区、人群与人群、生活和生活产生更多的协同、合作、碰撞、启发。
雕塑公园这个城市空间“新物种”,定义了社区更新的新维度,让艺术有了新的触达空间。并且,雕塑展还在持续为公园赋能,这一次雕塑展将以“一园两线个公共艺术点位——静安嘉里中心(JAKC)、兴业太古汇、静安同福花园、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苏河皓司天际线、静安区双拥公园,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的覆盖面、辐射力、渗透力。
“艺术品走进公园,来到我们身边,真是太棒了!城市因集聚而诞生。”一位网友如此感叹。静安国际雕塑展成功地将艺术嵌入社区网络,打造了美学新空间,更是难能可贵的社会美育的大教室。
“没有围墙的阻隔,直接面向公众,这是静安国际雕塑展在举办之初就没变过的宗旨。”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宫明军介绍说。静安区以公共雕塑为切入点,以静安雕塑公园为起点,展开了一场关乎公共美育、公共美学的探索。
事实上,15年以来,上海市民乃至全国的艺术爱好者,正是通过一届届的雕塑节,接触、了解、接纳、喜欢了一位位现代雕塑领域的大师,以及冉冉升起的艺术新星。从2014年的那只著名的“城市狐狸”,到今年铃木尤里的“声音森林”,人们已经习惯性地在这里接受雕塑艺术的启迪。
雕塑将艺术、市民、公园、城市联结在一起,实现无界融合的公共空间氛围。人间烟火的美食街,工作节奏快的写字楼,老上海的历史风貌建筑群,还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红色文化、海派风情、都市文明在这里聚集、混搭。上海的老人家在国际大师的雕塑后面打着太极拳;上海的白领走出写字楼,就在这里移步换景,即刻启动艺术熏陶模式;附近学校的孩子,在上下学的路上经过这里,随时开始了一堂美育课,种下了美和艺术的种子……
“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点亮生活”,静安国际雕塑展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多元文化体验,为公共艺术发展、城市空间更新、人文内涵积淀注入新活力。在“城市”和“空间”两大主题下,静安区还将继续按照“百园融城” 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不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与融合。
15年的“长期主义”,让静安国际雕塑展成为中国公共艺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成就了中国雕塑艺术叙事当中的“静安版图”,提升了上海在艺术领域的海外影响力、议题设置能力,成为静安区“国际范,最上海”的标志。
15年的“长期主义”,证明当初静安雕塑公园的创建,是成功的,是富有前瞻性的,构建了城市空间的“新物种”,让故事和精彩在这个场景里发生,并且被看见、被传播。
15年的“长期主义”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艺术赋能市民,美育进入城市社区。市民,在静安看见了世界、看见未来;世界,在静安看见上海、看见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9月29日,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她成功塑造《白毛女》中喜儿等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广为
田华获颁“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个敬礼,让人感动!致敬人民艺术家!(来源:央视时政)
丹麦艺术家妮娜·贝耶(Nina Beier)的雕塑作品《女人与孩子们》(Women and Chi
国庆期间出境游的中国游客53.1%选择去日本,最想去的大阪排第3,东京第2……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有技术打底,有市场先机,扫描全能王背后的合合信息登陆科创板,积年累月的高投入转化成优质资产?
抢筹ETF!中报前十大席位暴露私募ETF的全布局,这两类ETF最受重视!
AMD X870/E 主板正式发售,华擎、微星、技嘉产品 2099 元起
芝奇发布DDR5-9000 48GB内存:AMD专用!但不适合锐龙9000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