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荆楚必先治水。去年以来,湖北初步形成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实践体系框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全省各地立足流域主要特征,紧紧把握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等核心目标,以水系为脉,科学确定治理单元,从流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施策,形成用地布局一张图、产业布局一张图、绿色基础设施一张图,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湖北连续6年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十大提质增效行动,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丹江口水库被誉为“首都水井”,湖北统筹实施库区水环境治理六大工程,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沿线亿人。

  让湖北的水更清、天更蓝、土更净,发展更可持续。湖北在全国率先实行五级河湖长制,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恢复,鳤鱼、刀鱼等消失多年的稀有鱼种重现长江,水鸟种群数量5年增长4.9倍,水清鱼跃、飞鸟翔集的美好景象时常可见。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荆楚大地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和“一库净水北送”。

  垂柳依依、碧波荡漾……一场大雨过后,渔洋河生态公园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空中俯瞰,层次分明的草木植被呈现出各式几何图形,犹如一幅水墨画晕染在河岸边。

  渔洋河是清江一级支流,流经宜昌市长阳县、五峰县、宜都市后汇入清江。渔洋河生态公园位于清江入河口处,也是宜都市姚家店镇和五眼泉镇的交界处。

  站在岸边形似船头的广场上,就能看到渔洋河与清江缓缓相融。“以前,这里都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滩涂岸坡。”渔洋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负责人胡忠爱介绍,由于河岸两边居民集中,长期占地耕种,水土流失严重,影响行洪安全。

  2022年,渔洋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项目建设总面积47.63公顷,总投资1.06亿元,规划建成集城市休闲游憩与田园生态景观等目标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廊道。

  胡忠爱介绍,该工程疏浚7.5公里河道、加固13公里岸线公里绿道及游步道、绿化工程等,将宜都的滨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同时对该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防护等进行生态治理。

  在绿化上,建设者们颇费心思:以河段自然湿地景观风貌为基底,植物配置设计上重点突出空间特色、季节变化特点,充分利用植物的花、叶、果、种子、树干等观赏要素创造四季各异的景观特色,建成连片的景观林、观花林带、地被花带等。

  如今,曾经让人不忍直视的入江滩涂处,“长”出了一片亮丽的亲水公园,成了附近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是龙泉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村口远眺,远处是山坡梯田,近处是平地稻田,沟渠水流清澈,一派田园风光。相传,当地在明清时期是贡粮产地。这里的田地由15处山泉水汇集浇灌,产出的粮食口感鲜香,远近闻名。

  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小小山村有了大变样。村口的小广场里,有了农村公交站台、物流便民服务站、小卖部、资源回收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小广场上最显眼的位置安装了显示屏,实时显示农业面源污染自动监测数据。从无人机机巢起飞,无人机可自动巡航,一旦发现焚烧秸秆、非法采砂、排污等行为,即可快速预警处置,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黄畈村看似是一座传统村落,其实科技装备不少。谭家湾镇党委副书记常韬细细数来:“全村有9座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从5吨到20吨不等,有1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近200盏太阳能路灯,村里有70多户人家用上了屋顶光伏,此外村里还建了天然气站,村民做饭不再烧柴、烧煤。”

  有了科技加持,还需村民共同行动。去年以来,黄畈村以村民身边事为抓手,不断改善村庄环境,如采用村企共建模式,通过积分超市和企业回收等措施充分发动群众。群众将可回收物投放并换算积分,在爱心超市里兑换生活用品,花小钱办大事,鼓励群众参与流域综合治理。

  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也不一样了。58岁的村民高国军说,以前大家对环境卫生不怎么上心,现在不同了,庭苑变成果园、菜园、花园,房前屋后整齐清爽,村民自觉维护村容村貌,主动开展垃圾分类,让家园更美丽。

  小溪河位于利川市团堡镇,是清江右岸一级支流,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63.8平方公里,流经7个村(社区),涉及7771户、23122人。

  黄泥坡村村民郜艳芳返乡2年,在镇上新建的智能蔬菜产业园里找到了工作。“之前在外打工,孩子慢慢长大,为顾家只好回来。”郜艳芳说,当时恰逢智能蔬菜产业园开建,便应聘成了蔬菜产业园的员工,每个月工资3000元。在这里,她不仅可以兼顾家庭,还学到了现代农业技术。

  和传统种植不同,智能蔬菜产业园里的生产管理全程智能化,可自动调温调湿、补水施肥。“只要气温超过30度,大棚里的冷风机会自动打开,强光照射下,遮阳系统就会启动。”智能蔬菜产业园负责人孙帮泽介绍。

  绿色无土栽培加上有机种植、物理隔绝病虫害,让智能蔬菜产业园获得了大丰收。今年上市的辣椒鲜红5号产量4000吨,不仅比普通种植的产量提升了50%,而且口感好、肉质厚,一经上市就卖断了货。

  团堡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吴晖说,通过开展小溪河流域治理,团堡镇立足实际,抓特色产业,给老百姓找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团堡镇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以务工、土地流转或入股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特别是建成智能蔬菜产业园,新增种植大户35户、农业专业合作社3个,新增蔬菜、药材、瓜果种植面积500亩、600亩、80亩,人均年增收3000元。”吴晖说,智能蔬菜产业园全面引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今年全镇蔬菜销售额预计可达7.5亿元,同比增长25%。同时,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团堡镇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水果采摘、研学旅游,已新开民宿8家、农家乐6家,建成观光采摘园9个。

  群山间,涓涓小溪汇成河流再入汉江,流经十堰市郧西县河夹镇的归仙河就是其中之一。走进该镇东寺村,只见大片2米多高、叶片硕大的植物,绿油油地铺满山坡。

  “这是巨菌草,也是我们这里的幸福草。”河夹镇党委书记郑荣平说。这种植物可以长到6米高,根系发达,具有保水保土、防沙固沙、净化水质等功能,而且种植非常省心,像韭菜一样越割越长。这里的巨菌草经过专家改良,不仅适应当地水土,草干木质化后,质地与树木类似。这一系列优点,让它在归仙河流域找到了用武之地。

  东寺村四组种植了710亩巨菌草。“以前,我们这里种植香菇,要砍伐山上的杂木制作菌棒。”东寺村菌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华志说,那时,一个农民一天可能要砍1吨杂木。

  现在,香菇种植以草代木,巨菌草成了制作菌棒的主要原料,一座现代化香菇种植工厂也在归仙河边拔地而起。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占地248亩,拥有246座智能香菇大棚,在控制室内即可查看每个大棚实时数据,管理人员能远程操作大棚内的喷水、光照。

  每个大棚内放着2万根菌棒,都是用巨菌草制成。“巨菌草制成的菌棒,产出更高。”公司总经理吴顺国说,老式菌棒能出菇3次,而巨菌草做的菌棒能出菇5次,公司一年可出产1000万棒香菇,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

  巨菌草不仅用于种植香菇,还可用于制作牲畜饲料和板材。张华志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产6000斤巨菌草,企业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投资少、见效快,农民实实在在从中获利。同时,归仙河流域水生态也得以修复,村庄环境更好了。

  据统计,2023年,郧西县共种植巨菌草2万亩,通过以草代木发展菌菇50万棒。今年,该县计划种植更多巨菌草,让巨菌草生绿增金。

  家乡美,游子归。随着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铜岭村村民董骏结束了7年的门窗生意,从荆州城返乡创业。

  老家太湖港,是典型的库区小流域,四库连江,水网密布,盛产湖鲜水产,特别是马蹄、菱角口感清甜、品质上乘。经过考察,董骏发现这两种水产耐储存、适应长距离运输,且赛道小众,可收购产品、进军电商。

  董骏至今还记得,首次直播是2019年11月20日。当时,不少网友没见过马蹄,在评论区问如何采摘,董骏边摘边答,如数家珍。开播首日,他就成功售出约30单马蹄。“没想到能开这么多单,当时觉得能卖出去1单就不错了!”尝到了甜头的董骏决定加大投入,当年便登记成立商贸公司,次年注册“铜铃人家”商标。

  由于马蹄、菱角等产品季节性强,董骏只做应季销售。一次,董骏无意中发现储存约一个月的马蹄更加清甜,口感超过鲜果,他逐渐摸索出马蹄锁鲜小窍门,回头客越来越多。2020年1月,马蹄线个月的销售额,大大超过了过去1年的门窗建材销售额。

  去年,董骏在村里流转了148亩土地,自己种马蹄,延长产业链。目前,董骏已成为电商平台马蹄细分领域的销售冠军,他创办的商贸公司带动约80位村民就业致富。董骏认为农产品电商讲究品质至上、口碑为王。“线上销售绝不能打价格战,伤了消费者的心。”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假以时日,我能在细分农产品领域比大平台、大主播做得更好。”

  京山市永漋镇张家岭村村民张明举,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多年前,他还是一位养猪大户。

  2007年,张明举决定结束10余年走南闯北的生活,返乡养猪。最高峰时,他养了上千头猪。钱挣得不少,可他始终有个心结。“养猪污染大,而且粪污一旦多起来,根本无法处理。”眼看村里因为家家户户养猪环境逐渐变差,张明举开始思考转型。

  这时,他想到在广州、海南等地打工时,当地的蔬菜都卖得很贵。永漋镇的土壤好,适合种菜,为什么不转行种蔬菜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19年,张明举一口气种下600亩白菜苔。

  没想到,第一次尝试便大获成功。张明举跑到深圳等地开拓市场,白菜苔收获后每天上百吨地直运深圳菜市场。高峰期时,地里每天400多人采摘白菜苔。因为品质好,张明举的蔬菜还被供港档口相中,成功向香港供货。第一年,张明举的白菜苔创下200多万元的纯利润。

  “和养猪相比,蔬菜污染小得多。”看准势头,张明举狠心拆掉花费几十万元修建的猪舍,投资建设蔬菜大棚。他成立的鑫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1174亩,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种植订单蔬菜2000余亩。

  通过合理利用菜地荒坡,张家岭村家家户户种植菜苔,并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且收购价格稳定,在家务农的农户都有了稳定收入,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

  如今,张明举还发起成立了张家岭村产业互助会,帮助更多想创业的村民迈出第一步。看着“永漋河”牌蔬菜畅销南方,张明举十分感慨:“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今天的一切。”(湖北日报)

  治荆楚必先治水。去年以来,湖北初步形成了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实践体系框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全省各地立足流域主要特征,紧紧把握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等核心目标,以水系为脉,科学确定治理单元,从流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施策,形成用地布局一张图、产业布局一张图、绿色基础设施一张图,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湖北连续6年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十大提质增效行动,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丹江口水库被誉为“首都水井”,湖北统筹实施库区水环境治理六大工程,水质连续10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沿线亿人。

  让湖北的水更清、天更蓝、土更净,发展更可持续。湖北在全国率先实行五级河湖长制,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恢复,鳤鱼、刀鱼等消失多年的稀有鱼种重现长江,水鸟种群数量5年增长4.9倍,水清鱼跃、飞鸟翔集的美好景象时常可见。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荆楚大地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和“一库净水北送”。

  垂柳依依、碧波荡漾……一场大雨过后,渔洋河生态公园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空中俯瞰,层次分明的草木植被呈现出各式几何图形,犹如一幅水墨画晕染在河岸边。

  渔洋河是清江一级支流,流经宜昌市长阳县、五峰县、宜都市后汇入清江。渔洋河生态公园位于清江入河口处,也是宜都市姚家店镇和五眼泉镇的交界处。

  站在岸边形似船头的广场上,就能看到渔洋河与清江缓缓相融。“以前,这里都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滩涂岸坡。”渔洋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负责人胡忠爱介绍,由于河岸两边居民集中,长期占地耕种,水土流失严重,影响行洪安全。

  2022年,渔洋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项目建设总面积47.63公顷,总投资1.06亿元,规划建成集城市休闲游憩与田园生态景观等目标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廊道。

  胡忠爱介绍,该工程疏浚7.5公里河道、加固13公里岸线公里绿道及游步道、绿化工程等,将宜都的滨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同时对该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防护等进行生态治理。

  在绿化上,建设者们颇费心思:以河段自然湿地景观风貌为基底,植物配置设计上重点突出空间特色、季节变化特点,充分利用植物的花、叶、果、种子、树干等观赏要素创造四季各异的景观特色,建成连片的景观林、观花林带、地被花带等。

  如今,曾经让人不忍直视的入江滩涂处,“长”出了一片亮丽的亲水公园,成了附近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是龙泉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村口远眺,远处是山坡梯田,近处是平地稻田,沟渠水流清澈,一派田园风光。相传,当地在明清时期是贡粮产地。这里的田地由15处山泉水汇集浇灌,产出的粮食口感鲜香,远近闻名。

  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小小山村有了大变样。村口的小广场里,有了农村公交站台、物流便民服务站、小卖部、资源回收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小广场上最显眼的位置安装了显示屏,实时显示农业面源污染自动监测数据。从无人机机巢起飞,无人机可自动巡航,一旦发现焚烧秸秆、非法采砂、排污等行为,即可快速预警处置,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黄畈村看似是一座传统村落,其实科技装备不少。谭家湾镇党委副书记常韬细细数来:“全村有9座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从5吨到20吨不等,有1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近200盏太阳能路灯,村里有70多户人家用上了屋顶光伏,此外村里还建了天然气站,村民做饭不再烧柴、烧煤。”

  有了科技加持,还需村民共同行动。去年以来,黄畈村以村民身边事为抓手,不断改善村庄环境,如采用村企共建模式,通过积分超市和企业回收等措施充分发动群众。群众将可回收物投放并换算积分,在爱心超市里兑换生活用品,花小钱办大事,鼓励群众参与流域综合治理。

  村庄环境变美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也不一样了。58岁的村民高国军说,以前大家对环境卫生不怎么上心,现在不同了,庭苑变成果园、菜园、花园,房前屋后整齐清爽,村民自觉维护村容村貌,主动开展垃圾分类,让家园更美丽。

  小溪河位于利川市团堡镇,是清江右岸一级支流,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63.8平方公里,流经7个村(社区),涉及7771户、23122人。

  黄泥坡村村民郜艳芳返乡2年,在镇上新建的智能蔬菜产业园里找到了工作。“之前在外打工,孩子慢慢长大,为顾家只好回来。”郜艳芳说,当时恰逢智能蔬菜产业园开建,便应聘成了蔬菜产业园的员工,每个月工资3000元。在这里,她不仅可以兼顾家庭,还学到了现代农业技术。

  和传统种植不同,智能蔬菜产业园里的生产管理全程智能化,可自动调温调湿、补水施肥。“只要气温超过30度,大棚里的冷风机会自动打开,强光照射下,遮阳系统就会启动。”智能蔬菜产业园负责人孙帮泽介绍。

  绿色无土栽培加上有机种植、物理隔绝病虫害,让智能蔬菜产业园获得了大丰收。今年上市的辣椒鲜红5号产量4000吨,不仅比普通种植的产量提升了50%,而且口感好、肉质厚,一经上市就卖断了货。

  团堡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吴晖说,通过开展小溪河流域治理,团堡镇立足实际,抓特色产业,给老百姓找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团堡镇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以务工、土地流转或入股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特别是建成智能蔬菜产业园,新增种植大户35户、农业专业合作社3个,新增蔬菜、药材、瓜果种植面积500亩、600亩、80亩,人均年增收3000元。”吴晖说,智能蔬菜产业园全面引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今年全镇蔬菜销售额预计可达7.5亿元,同比增长25%。同时,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团堡镇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水果采摘、研学旅游,已新开民宿8家、农家乐6家,建成观光采摘园9个。

  群山间,涓涓小溪汇成河流再入汉江,流经十堰市郧西县河夹镇的归仙河就是其中之一。走进该镇东寺村,只见大片2米多高、叶片硕大的植物,绿油油地铺满山坡。

  “这是巨菌草,也是我们这里的幸福草。”河夹镇党委书记郑荣平说。这种植物可以长到6米高,根系发达,具有保水保土、防沙固沙、净化水质等功能,而且种植非常省心,像韭菜一样越割越长。这里的巨菌草经过专家改良,不仅适应当地水土,草干木质化后,质地与树木类似。这一系列优点,让它在归仙河流域找到了用武之地。

  东寺村四组种植了710亩巨菌草。“以前,我们这里种植香菇,要砍伐山上的杂木制作菌棒。”东寺村菌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华志说,那时,一个农民一天可能要砍1吨杂木。

  现在,香菇种植以草代木,巨菌草成了制作菌棒的主要原料,一座现代化香菇种植工厂也在归仙河边拔地而起。湖北绿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占地248亩,拥有246座智能香菇大棚,在控制室内即可查看每个大棚实时数据,管理人员能远程操作大棚内的喷水、光照。

  每个大棚内放着2万根菌棒,都是用巨菌草制成。“巨菌草制成的菌棒,产出更高。”公司总经理吴顺国说,老式菌棒能出菇3次,而巨菌草做的菌棒能出菇5次,公司一年可出产1000万棒香菇,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

  巨菌草不仅用于种植香菇,还可用于制作牲畜饲料和板材。张华志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产6000斤巨菌草,企业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投资少、见效快,农民实实在在从中获利。同时,归仙河流域水生态也得以修复,村庄环境更好了。

  据统计,2023年,郧西县共种植巨菌草2万亩,通过以草代木发展菌菇50万棒。今年,该县计划种植更多巨菌草,让巨菌草生绿增金。

  家乡美,游子归。随着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铜岭村村民董骏结束了7年的门窗生意,从荆州城返乡创业。

  老家太湖港,是典型的库区小流域,四库连江,水网密布,盛产湖鲜水产,特别是马蹄、菱角口感清甜、品质上乘。经过考察,董骏发现这两种水产耐储存、适应长距离运输,且赛道小众,可收购产品、进军电商。

  董骏至今还记得,首次直播是2019年11月20日。当时,不少网友没见过马蹄,在评论区问如何采摘,董骏边摘边答,如数家珍。开播首日,他就成功售出约30单马蹄。“没想到能开这么多单,当时觉得能卖出去1单就不错了!”尝到了甜头的董骏决定加大投入,当年便登记成立商贸公司,次年注册“铜铃人家”商标。

  由于马蹄、菱角等产品季节性强,董骏只做应季销售。一次,董骏无意中发现储存约一个月的马蹄更加清甜,口感超过鲜果,他逐渐摸索出马蹄锁鲜小窍门,回头客越来越多。2020年1月,马蹄线个月的销售额,大大超过了过去1年的门窗建材销售额。

  去年,董骏在村里流转了148亩土地,自己种马蹄,延长产业链。目前,董骏已成为电商平台马蹄细分领域的销售冠军,他创办的商贸公司带动约80位村民就业致富。董骏认为农产品电商讲究品质至上、口碑为王。“线上销售绝不能打价格战,伤了消费者的心。”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假以时日,我能在细分农产品领域比大平台、大主播做得更好。”

  京山市永漋镇张家岭村村民张明举,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多年前,他还是一位养猪大户。

  2007年,张明举决定结束10余年走南闯北的生活,返乡养猪。最高峰时,他养了上千头猪。钱挣得不少,可他始终有个心结。“养猪污染大,而且粪污一旦多起来,根本无法处理。”眼看村里因为家家户户养猪环境逐渐变差,张明举开始思考转型。

  这时,他想到在广州、海南等地打工时,当地的蔬菜都卖得很贵。永漋镇的土壤好,适合种菜,为什么不转行种蔬菜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19年,张明举一口气种下600亩白菜苔。

  没想到,第一次尝试便大获成功。张明举跑到深圳等地开拓市场,白菜苔收获后每天上百吨地直运深圳菜市场。高峰期时,地里每天400多人采摘白菜苔。因为品质好,张明举的蔬菜还被供港档口相中,成功向香港供货。第一年,张明举的白菜苔创下200多万元的纯利润。

  “和养猪相比,蔬菜污染小得多。”看准势头,张明举狠心拆掉花费几十万元修建的猪舍,投资建设蔬菜大棚。他成立的鑫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1174亩,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种植订单蔬菜2000余亩。

  通过合理利用菜地荒坡,张家岭村家家户户种植菜苔,并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且收购价格稳定,在家务农的农户都有了稳定收入,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

  如今,张明举还发起成立了张家岭村产业互助会,帮助更多想创业的村民迈出第一步。看着“永漋河”牌蔬菜畅销南方,张明举十分感慨:“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今天的一切。”(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