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绿道建设主要是支撑系统方面,包含绿廊系统、绿廊游径、服务设施与节点以及基础设施。绿道绿廊系统是绿道的生态基底,有着营造优美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元游憩空间的作用。它包括绿廊控制区、绿廊植被两个方面。

  在这次的规划上,我们根据阜康市域绿道的建设目的,从控制区角度把阜康的市域绿道划分为三类:

  郊野型自驾绿道:以南北向的自驾绿道干线为代表,考虑到沿线多为自然生态等非建设区,并且自驾线路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所以这一段线米;

  城镇型自驾绿道:以东西向的自驾干线为代表,考虑到毗邻的城市主要是历史人文类的旅游主题,所以这段绿廊控制宽度就要小于郊野自驾干道,控制在20米;

  景区慢行绿道:主要是9条慢行小环线个景区多是自然资源类景区,景区跨度很大,建设程度又比较低,大部分以自然休闲为主题,所以这部分区域我们建议在景区慢行绿道建立20米宽的绿廊控制区。

  1)首先绿廊划定后,不仅要加强对原生环境、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禁止破坏控制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地带性植物群落、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要素。

  2)绿廊周边要不仅要禁止开发住宅、大型商业、宾馆、工业、仓储等建设项目;经营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餐饮设施、农家乐等都不能建设;也不应该有砍伐树木、捕猎、采石、挖沙、取土等破坏绿道环境的活动。

  3)绿廊范围仅允许建设最基本的绿道设施(包括交通衔接设施、管理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标识设施等),并严格控制绿道设施的建设规模、密度、高度等;绿道设施在绿廊范围外的,按照相关城乡规划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与管制。

  4)鼓励以生态培育、生产防护、景观美化、休闲遮荫为主导功能的绿化美化活动。慢行道施工完成后要做好恢复性绿化,加强慢行道与周边环境协调,并结合场地条件灵活采用多样的绿化方式,做到自然融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植被选择要因地制宜,坚持“适地适树、层次丰富、自我稳定”的理念。所以根据地域特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南部山区:主要注重原有植被维护和利用,不宜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改造,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植被(如农作物、野草等)。但是在局部有条件的段落可以增加花卉园林植物。

  中部平原(中心城镇):这部分的植被要强调遮荫和隔离作用,以乔、灌木为主体,垂直绿化为补充,采用原有绿化利用和补充改造相结合的方式,与周边环境的衔接与协调,不能过于突兀。

  北部沙漠:干旱少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一般选择耐旱性强的红柳或梭梭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有自然植被,维护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在绿廊游径方面因为没有详细规划设计任务,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些符合地域特色的,关于游径宽度、路面铺装、交叉口组织等设计的建议和指引。

  在生态敏感区要尽量避免因为开辟新的旅游线路而干扰野生动植物生境;尽量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顺应自然地形,避免大挖大填,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借用原有的县道、乡道、村道、河堤、裸土路等进行改造利用,同时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段,并设置必要的隔离带、防护栏以及警示标识、其他绿道标识等。

  绿道建设的路面材料应尽量选用经济、环保、生态的地方材料,同时鼓励使用透水砖、透水沥青等环保材料的铺装进行路面建设。

  绿道游径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和综合游径四种类型。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绿道的使用功能和所经过地区的空间条件,所以在游径的宽度设计上应有所差异,具体游径宽度可在满足人行需要的基础上区分。如果做类似项目可以参考以下数值:

  空间条件较好地区要尽量做到游径与机动车道相对独立地进行设置;而空间条件较为局促的地段就比较适合采取护栏、绿化、石墩等隔离措施,以确保使用者安全。

  材料选择要与绿道及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且经济适用、较低管理维护费用的类型,在符合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还能和城市里其它慢行道路区别开,增强绿道的可识别性。

  规划针对自驾绿道与慢行绿道两种类型的差异化活动需求,制定自驾绿道服务设施与慢行绿道服务设施两类不同的指引要求。

  自驾服务驿站主要为游客提供综合服务,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也说到了,要尽可能在对现状旅游服务中心建筑功能进行调整的基础上设置。

  主要包括预订、购物、餐饮、医疗、租赁。汽车保养、信息服务等功能,有条件情况下,可发展露营住宿及小规模的休闲娱乐服务。

  根据现有游览设施、景区集散中心、城镇村庄、历史文物古迹点的建设,提升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与此同时要配备完善的交通衔接、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并考虑与国道、省道接驳的需求,增设换乘停车场,以方便自驾游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