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家人搞革命,不是为了钱!这20万元(注: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津贴,周家世世代代都不能拿。”1991年,父亲周子勤临终那会儿,依然记挂着一笔钱。
床边,周江握紧了父亲的手,父亲手上的余温渐渐渡到他的手上,好似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71年过去了,领取凭证早已发黄甚至破损,但一直被挂在周家最显眼的神龛旁。
14人参加革命,9人在革命年代逝世,4人因给革命作出重大贡献被评为烈士,满门忠烈的周家深藏功与名,在海南省东方市的这片红色土地上书写着烈士后人的平凡和伟大。
7月的东方,骄阳似火,繁华的解放西路车水马龙,和平年代的人们正为幸福奔忙。
距城北不过10公里,马岭山脚下的昌义村早已焕然一新,战火肆虐的痕迹已被历史掩盖,英雄的事迹却不会。沿着公路旁的村道行进,穿过村民盖起的精致小洋楼,便来到一个遗址前。
遗址上,立碑一块,上书“中共昌感县委成立遗址”,碑上又云:中共昌感县委于1937年8月30日在昌义村的周枫梧家的小洋楼上成立,标志着昌感地区(今东方和昌江)的革命从此由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
石碑屹立,仿佛提醒着来往的过客,当年在此生活的周氏一族满门忠烈,虽房屋毁于战火,但革命志士的初心仍然昭昭。
20世纪30年代的周家甚为阔气,周宅有两层,房舍有10余间,虽谈不上富丽堂皇,却也大气、有排场。周江的爷爷周枫梧是晚清廪生,也是村里的教书先生,经营着17块盐田和1间学堂,日子过得颇为殷实。 周枫梧膝下有7个子女,要数老二周业广最为争气,从家中学堂一路念到了上海的大学。在上海,周业广结识了一群怀揣革命理想的进步青年。“一· 二八事变”爆发后,周业广参加抗日游行,发动民众参与抗日。
1933年,周业广因参加革命活动遭遇敌人搜捕,于是秘密返回昌江,来到昌江县立第二小学,找到了以教学为掩护的员马白山和进步青年黄清霞等人,在新街、墩头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琼崖大地,当时的新街镇(今东方市八所镇新街社区)生灵涂炭。
周枫梧教了一辈子书,国家危亡之际,怎会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意。周业广把革命的火种带回了周家,周家14人参加革命,捐了3000光洋作为活动经费,腾出房屋给革命者提供活动地点。自从周业广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周家的小楼就变成了革命志士重要的秘密活动地点。周家人主动照顾起革命者的生活,开会的时候,屋内是热火朝天的畅谈,屋外是周家人在望风,保证参会者的安全。
1937年8月,中共昌感县委在周家成立,陈克文任县委书记,马白山、赵建中、周业广、王业熹任县委委员。1938年秋,史丹、陈克文、马白山等人在周家学堂的基础上创建了“琼海中学琼西分校”(今琼西中学),建立了“琼西的革命摇篮”。
马岭山下,北黎河畔,一户农家院里,昏暗的烛火中,一群有志青年在黑暗中筹谋黎明,他们轻声唱着革命歌曲,眼里噙着泪,却光芒万丈,将琼西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那烽烟四起的大地上。
中共昌感县委在周家成立的消息很快被汉奸告发,革命活动遭到日寇血腥。1939年,周家祖宅被日军拆毁。那场浩劫中,周家人或被杀害,或逃离,一家人被迫流离失所。
亲人、同志的离开没有扑灭信仰之火。从周家大院出发,东方便是人广阔的人生舞台。昌感县委团结、发动和带领昌感人民组建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周家人一路浴血奋战,先后有9人在革命年代逝世,周业广、周敬平(周业从之子)、周敬善(周业从之子)、林显德(周玉兰之子)4人被评为烈士。而点燃周家革命火种的周业广因枪伤医治无效,于1945年春不幸病逝,倒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年仅38岁。
周业从、周业广、周业德、周经隆、周敬正、周敬平、周敬善、符亚印、王桂兰、周子勤、周子夫、符香兰、周玉兰、吴玉华,周家14个闪亮的名字被记载在东方市的县志中,英雄的昌义村更是走出了15位烈士,在海南的红色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家仅存周子勤、周子夫、符香兰、周玉兰、吴玉华,周家在战争年代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堪称‘昌感地区第一家’。”翻开县志,东方市史志研究室三级主任科员符清文把周家的故事娓娓道来,周家的这份功绩已经被永载史册。
1951年,中央派出访问团,赴湘、鄂、川、闽、粤、赣、琼等南方老苏区,走访慰问烈属、军属,特批当时的中共海南区党委组织部代发一次性津贴20万元,周家人至今未领取这笔津贴。图为翻印的领取凭证。林鸿羽 摄
1951年,为关怀老根据地人民,褒扬革命老根据地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分赴湘、鄂、川、闽、粤、赣、琼等南方老苏区,走访慰问烈属、军属。
“周家没人了,早就死光了。”访问团在村里寻找周家后人的下落,见证过周家浩劫的村民皱着眉头连连摆手,只能给出这样的答复。 访问团几经辗转才找到周子勤,原来,周子勤十几岁便跟着兄姐出门参加革命,历经千辛万苦奔赴“琼崖公学”读书,因为年纪小,能识文断字,在革命时期做了马白山的秘书,成为革命骨干。周家人四散在各处,在通讯不便的战争年代,互相断了联系。
中央特批当时的中共海南区党委组织部代发一次性津贴20万元,访问团将巴掌大的领取凭证交到周子勤的手上,叮嘱他随时可以拿着凭证去领钱。
20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按照当时的物价,这笔钱能买上约200斤大米,在缺衣少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大米这种细粮是逢年过节、招待宾客时才会拿出来的稀罕物。
“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要用钱的时候,这钱不能领。”周子勤觉得,钱不重要,国家还记得周家人这就够了,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
其实刚解放那会儿,周家亲人离散,生死未卜,家业尽毁,家境早已不复当年。周子勤的爱人倪德凤还记得,1961年两人刚结婚那会儿,在白沙的县政府担任要职的周子勤生活十分简朴,家中没什么值钱的物件,只有一个水壶、一个水桶、一件蚊帐、几身换洗的衣服。
结婚以后,周子勤更是与倪德凤“约法三章”,一不能领20万元津贴,二不能代他收礼,三不能给家人安排工作。
孩子出生以后,周子勤干脆把领取凭证藏了个严实。“就当这笔钱从来没存在过。”周家人形成了一种默契,全家人都知道这20万元津贴的存在,但没人动过领钱的心思。
给家人安排工作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组织上照顾家人的工作机会也都被周子勤婉拒。
至于为什么,在周子勤留下的回忆录和笔记中能寻得一些蛛丝马迹,他在笔记本中写道: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高级干部,如果看不见人民的贫困,淋漓尽致地使用他的特权,追求荣华富贵,这是背叛!
但周子勤能看见战友的贫苦。周江记得很清楚,20世纪80年代,父亲的老战友因在战争受伤,身体落下了残疾,生活十分困难,想申请救助,但能够证明他身份的战友接连去世,只好找到父亲帮忙,父亲翻遍档案终于找到了其他老战友,为其做了证明,相关部门不仅给他一次性发放了两万元的补贴,还照顾其子女就业。
为了表达感谢,老战友从白沙赶到东方,送来2000元红包和两只羊。父亲不在家,不明就里的周江哥俩收下了这笔谢礼。
“普通人养羊都要费心费力,更何况他一个残疾人,这两只羊是他家最值钱的东西了,马上退回去。”周子勤回到家后大发雷霆,当即要求两个孩子把谢礼送还。
周江兄弟俩紧赶慢赶,总算在车站堵住了将坐上末班车的战友伯伯,好一通解释,才把谢礼还了回去。
更多的时候,父亲还是喜欢翻来覆去地讲革命年代的事,讲他如何穿越重重阻碍,奔赴琼崖公学;讲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艰难岁月;讲到渡海战役,父亲情绪激昂,人们欢庆海南岛解放的时光仿佛在昨天;讲到叔伯、堂哥等人在革命中牺牲时,父亲会哽咽,甚至落泪,又或是沉默良久后,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过去为革命付出的家庭太多了,比我们更困难、更有贡献的家庭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向国家提要求。”周子勤总是叮嘱4个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多为国家做事,少为自己谋利。老一辈员的信仰深深影响着孩子们,这么多年来,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低调打拼,很少向外人提起烈士后人的身份。
因为翻印《东方英烈谱》,东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文学发现了一串周姓烈士的姓名,交代东方市双拥服务中心主任文肖敏寻访烈士后人,文肖敏这才发现,烈士后人周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周江踏踏实实种了半辈子树,他打造的东方自然瑰宝园目前是国内热带雨林珍贵及濒危树种品种最多的植物园,2013年被设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如今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的家风就像种一棵树,根深叶茂离不开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作为英雄的后人,周江想把好家教、好家风代代传承。
父亲去世前,手绘了老宅的平面图,叮嘱周江尽力复原老宅原貌,让后人知道昌感地区革命者的光辉事迹,留下了周家子孙永不领取20万津贴的遗愿,又叮嘱母亲把党员证件放在他胸口,他才满意地带着一个员的初心离开了人世。
领取津贴的原始凭证至今还被周家人保存着,在周家堂屋的神龛旁,左侧悬挂着周敬平、(周业广)的《光荣纪念证》,右侧挂着父辈的照片和被全家视若珍宝的津贴领取凭证,一直提醒着周家后人铭记先烈的付出,时刻铭记烈士后人的重任。
“我想把老爸留下的回忆录和津贴领取凭证上交给国家,让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被更多人看见、传承。”周江觉得,如果说感动海南,那老一辈人的革命故事最是动人,他们的身上有势不可当的英雄气概、挽救国家危亡的伟大力量、不计生死的血气方刚,不论何时出发,不论何时终止,血脉与信仰始终相连。
铁血青年的认真态度好。应该是旧币一万元等于新版人民币一元,第一套第二套都是新版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