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良田,阡陌从横,流水潺潺,树木葱茏,群山环绕,这是记忆中的乡村,这是无数身在喧嚣中的灵魂神往的地方。
如今,乡村承载着诸多的期盼和记忆,一次次被人们提及,我们希望在她本身质朴气息的基础上让她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万州区东桥村位于长岭镇西南部,这里曾是重庆市级贫困村,2015年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随着东桥村老龄化的加剧,乡村公共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重庆首个乡村适老化改造项目,此次更新选址于东桥村核心公共区域,场地面积约22768㎡,全长近475m。
乡村空巢化,公共空间不适老,农村老人的心理缺失,幸福感不高,是中国乡村留守老人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提升老人们的幸福感是我们此次的课题。整个改造仅有300万,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设计改造落到实处。切实满足村民的物理、精神双重层面的需求。
通过怎样的设计策略,能真正提升村民幸福感?是做一堆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乡建网红装置?还是深挖其在地文化精髓深刻演绎… …思考、推翻、重来,然后静待花开。
中国是农业大国,5000年的文化精髓始终根植于农耕文明之上,乡村孕育、滋养了农耕文明。
此次改造设计通过对场地的不断梳理,多次实地走访从安全性、便捷性、适用性、参与性4个维度增加适老化改造,在功能上满足村民的需求。同时深挖东桥村在地农耕文化,让当地农耕文化成为此次改造设计的线索。将乡村元素用于设计中,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适老化科普文化长廊。以强化村民们的社会身份认同,美化环境提升其幸福感。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安全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平整场地、防滑处理。在设计中采取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老年人活动安全。
在道路两旁安装无障碍扶手,全程无障碍扶手设置,保证了老年人出行活动的安全性。
梳理交通空间,减少场地内梯坎的使用,增加无障碍通道,平整场地,提高场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在场地内设置座椅、休闲健身设施,打造更多广场及活动空间,提高空间适用性。
增加活动场地功能的丰富度,包括太极广场、器械健身、康体漫步道、卵石按摩步道,保证安全性同时最大可能增加老人活动的参与性。
向村民募集闲置农具,并将其安置在公共场所中、以农具为主题的景观节点展示,能让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起曾经农忙时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抚慰留守老人们的心灵。也唤醒其社会身份认同。
尊重场地,尊重本土文化。选用本土植被作为景观植物进行种植。选取当地废弃的老石板、砖、 瓦、等作为主要的铺装及墙面材料,以及减少采购及运输成本。生态环保,造价低廉,且具有较好的风貌效果。
这棵歪脖子树,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一直以来,它以婀娜的身姿迎来客往,它的根深深地扎进这片土地。本着对自然的尊重,设计中原地保留了这棵梨树。如今,它依旧安然地生长在这里。
“万州长岭镇东桥村提升项目”是重庆首个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适老化改造项目,为重庆市农村适老化改造开创了先河。随着环境的改善、出行的便捷、村民幸福感的提升,以及当地政府的产业化调整,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是历史的重大机遇,道合设计希望通过乡村适老化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辅助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的便捷度和幸福感,我们更希望以设计为基点,推动人口回流,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高槐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2014年还是一个贫困村,在第一次乡村振兴时引入咖啡产业带动经济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咖啡村。而后,因为产业同质化严重、业态形式单一等原因,高槐村陷入了发展困境,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它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乡村振兴项目,二次振兴意味着更大的阻力:首先,当地不再愿意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精力付出;其次,村民的信任感难建立;再者,原生环境已被部分开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最后,回归的“新农人”产生对乡村期待的落空,“留心”不定,高槐村再次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
乡村振兴是个宏大的命题,景观设计师的介入是以“生态”为基点,但通常思维逻辑背后反映到现实思考行为是:如何能够持续性吸引游客?如何能够留下回归人才?如何能够改善村民生活、提高经济活力?如何能守护乡土的生态资源优势?这时,生态优势变成了一种手段,优先服务于游人,吸引外来者,着眼经济增收。
然而,乡村振兴是在时间轴上线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任务,它的时间性不止体现在未来持续性的活力复苏,更在于振兴发展对象的时间优先级考量。于此,我们接手高槐村二次振兴任务时,从乡土构成对象中的驻留时间长短出发——夯实自然生态基础,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稳定新农人扎根驻留,共鸣游人乡土归属,回归初心,以“生态——村民——新农人——游人”为序对高槐村进行振兴设计。
高槐村在第一次乡村振兴时,村落河道及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垃圾污染严重,影响村民农业耕作,同时加重洪涝灾害;首次乡镇引入外来物种,侵害本地植物生存空间,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针对高槐村的生态现状,我们尽可能以自然手段对水系统、植物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增强村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维护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
恢复水生态系统:梳理汇水路径,利用重力做功,通过沟、塘、泊等自然方式分洪治涝、蓄集、净化水系,结合竖向设计搭建多级台地,形成“水泊沟回”生态景观水系。同时,规划污水处理系统,解决后期多业态的排污处理需求。
建立原生植物系统:研究分析本土植物,选出用于景观打造的植物品种,建立试验田对其进行交叉搭配种植试验,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生长与竞争,筛选出具有优势的原生植物品种,形成科学的理论数据。在高槐村的植物设计中,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品种,以保证长期的景观效果,同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原村落在第一次做乡村振兴改造时,修建了多处“网红”点,随着人气的衰落,“景点”逐渐被弃置,呈现着破落的状态。它们的长期留存,无益于村民的生产生活,却不时提醒着之前乡振的失败,也浇灭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热情,动摇着村民对设计团队的信心。
缘此,我们提出了“村民共建”。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生态建设为支点,以低成本开发为目标,实现满足村民生活生产的乡村景观营造。
我们规整重要交通要道,服务村民出行;建造村落集会广场,满足村民集会议事、开展文娱活动等需求;修复年久濒危的过河吊桥,缩短两岸距离,重拾旧时村落回忆;增设休闲亭、对荒弃构筑物进行生态简修再利用、增设农作物市集交易点等系列设计,皆落点服务于为村民生产生活。
同时,考虑到村里儿童的成长需求,我们多点位多元化穿插色彩设计,增添缤纷童年乐趣。
在景观营造时,我们弱化设计痕迹,尽可能保留村落里原石、原木,保持村民正常生活状态,在重要节点上强化生态指引,草、木、河、田、桥、石、鱼、虫皆生活,放大乡村景观的氛围感,强化人们内心的乡土情怀。在设计建造中,也多取材当地,在保持生态朴风、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多个基础岗增加村民就业,实现共建。
此外,我们革新性引入微生物分解垃圾技术,指导村民及产业经营者自主利用微生物发酵降解处理餐厨等生活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处理转化生产出高品质菌肥用于农业耕作,改良土壤,形成资源化循环,实现村民增收。
根据新农人各自技术优势,结合分析市场需求与高槐村自身的特色,我们鼓励在现有的咖啡业态基础上,催生引入潮扇制作、民谣创作、青溯植染等新业态,提升文创农创氛围,构建“农文旅+众创田园”产业模式,持续打造多元化产业生态圈,补充消费者在高槐吃、住、游、学等多方位乡村体验需求,形成商业价值相互支撑,以“众创、共建、共享、共赢”为目标,实现新农人价值转化,全面推进高槐村的经济文化发展。
在景观布局上,根据每个新兴业态的场地需求,我们有的放矢的对衔接的公共场域进行战略性让位布景,如针对偏手工艺或有外展需求的业态,我们布景时也将给公共空间设置更多的留白,以供外摆场地更多功能性使用。业态场地与公共空间相互呼应,整体而规,更好助力价值转化。
高槐村的二次振兴建设,我们坚持强化了乡土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服务着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坚持平衡着业态场地需求与公共空间营造,一切以乡土扎根为目标,增强村落里人、物、景的归属。
本心的坚持,让大家更能聚力专注于乡村建设,紧扣“乡土”核心,这也是乡村旅游的关键点。如此做为,反而更打动、吸引游人,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经济增收。
时隔四年,我们重返高槐,人气鼎盛。村领导告诉我们,现在的高槐,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6500元,村民的幸福指数非常高。
高槐村经久不衰的乡村活力,源自于它并非是传统的、刻板的、秩序的美,更多呈现出的是“味“,是”情“,是满满的的蕴着中国人骨子里对乡土情怀的理想的境。
二次振兴后的高槐村有着最美的人间烟火气,月复月,年复年,听鸟鸣诉时逝,闻清风寄归思。人们在这里安心生活,人们在这里情系乡土。高槐村,让来者有所得,让居者有可期。这是一片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