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通过建筑高度控制,形成层次丰富、显山露水、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本版图片均由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供图
近日在成都天府新区举办的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畅想未来城市理想形态。
自2018年2月,习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提出“公园城市”理念,近三年来,天府新区对公园城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被描述为“未来之城”的公园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它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落地,具体如何建设?
要做和谐共生典范、品质生活标杆、绿色发展高地、文化传扬窗口、现代治理示范
从农耕时代的内城外郭、坊市分隔,到工业时代的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城市一直在进化。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为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同年7月18日,天府新区成立全国首家公园城市建设局,主要任务是探索公园城市规划模式和建设路径,牵头拟订公园城市规划和标准,构建公园城市城乡规划体系,研究公园城市的内涵、生态、功能、形态以及指标体系、公共空间和品牌价值等内容,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今年初,公园城市建设局结合成立一年多以来的经验,增设负责具体统筹实施公园城市各项工作的公园城市推进处,其中一项主要工作,是牵头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研究公园城市实现路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天府新区对公园城市的理解逐渐加深,公园城市的形态也愈发清晰。
“我们认为,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对城市发展的全面探索,公园城市要做到和谐共生典范、品质生活标杆、绿色发展高地、文化传扬窗口、现代治理示范。”公园城市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局长王科透露,已从这五个方面确定了引领公园城市发展的先行方向。
“和谐共生典范”,是让天府新区整体成为一个安全、自然、健康的美好家园;“品质生活标杆”,是聚焦城市里“人”的感受,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绿色发展高地”,是要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动能,以“公园+”理念和高能级产业为天府新区的发展提供支撑;“文化传扬窗口”,是要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创建天府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借鉴的窗口;“现代治理示范”,是新城市形态的必然要求,产业支撑、产城融合、社区治理、智慧城市等都在此范畴内。
公园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判断一座城市是否达到公园城市的要求?以此为切入点,天府新区初步探索出公园城市的量化评估指数。
“我们对上述五个发展方面进行逐项分解,用一个个具体实在的数字来回答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公园城市,它到底具备哪些特质?有可以量化的指数作为参考后,将为其他兄弟城市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实践指南。”王科说。
一是以联合国提出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样本,梳理出粮食安全等9个关键概念;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以大数据手段在互联网上系统检索,确定以经济、民生、环境、治理、文化等为主题的10个核心价值;三是结合国内国际北京、纽约、新加坡等世界级城市的规划愿景,选取与天府新区五大发展方面相关联的城市品质;四是汇聚全球智库力量,检索国内外专家学者2552篇关于未来城市建设的论文,梳理出与五大发展方面相关联的一系列关键词。
“最后以这一系列关键词为参照,建了一套量化评估标准。”王科强调,“我们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路。”
“为”是一种担当,是要真正为新时代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不为”则是城市规划和产业选择既不能因追逐短期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能因惰怠而照搬一些现有模式。
有了量化标尺,公园城市形态便可知、可感。就天府新区自身而言,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的量化评估体系。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场景中,它既可以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也可以是社区治理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比例;它小到茶馆、咖啡店的具体数量,大到山水林田湖草的公共功能占比。
“公园城市指数就像一个对照打分系统,回答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两个核心问题——我发展到了哪里?需要发展到哪里?”王科说,它不仅为指导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的推进提供行动纲要,也是一个可复制的量化标尺和实施指南,可以为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空间体系的构建与我们的行政体系和经济体系紧密挂钩,目的是将政府、企业、市民高效地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对公园城市的思想和行动共识。”王科介绍,针对公园城市这种全新城市发展模式,他们已经构建“城市组团、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区”的四级空间体系,以此解决公园城市的高效落地问题,统筹公园城市的各项工作。
城市组团是公园城市中最大的空间单元。在天府新区,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城市组团。每一个城市组团,以独立成市的理念,规划为可以吸纳30万—50万人生产生活的职住平衡单元。各组团间以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作为物理区隔,形成公园城市内组团型的城市结构;又以具体产业功能作为区分。在管理上,城市组团成立功能区管委会,形成“功能区管委会+专业公司”运营机制,统筹各项服务,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
公园片区是在城市组团之下,其承载的是10万—15万人的功能需求,市民在500米的距离就可以“进林亲水”。在此基础上嵌套商业消费、文化交流、体育锻炼等公共服务功能。通过街道办与功能区合署办公治理的管理方式,确保片区的开发可持续推进。
公园社区是居民在公园城市中最主要的生活、生产空间。在这一层级的空间开发上,天府新区将目光聚焦在公园城市的“烟火气”上。从通勤通学、社区活动、社区商业三个角度活化社区内的配套服务,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
公园街区则是公园城市的毛细血管。“出门见绿道”——将公园式的生活体验沉浸到每个居民目光所及范围之内。从公共服务上讲,公园街区范围是以人的步行时间为单位进行丈量的。以“5分钟公共服务圈”为规划,按照人群需求特征布置健身房、共享课堂等具体生活场景,实现“5分钟不过街,10分钟不出园”的公园街区生活。
公园城市建设目标最终要以城市内的各个实体呈现出来。天府新区近年的探索,总结为一套标准体系。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城市色彩、特色地貌保护、独立绿道、开放街区等技术标准和导则指南。”王科介绍,标准体系主要是解决公园城市的里子问题,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导则指南,规范引导公园城市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等各环节中的相关工作,从而让公园城市理念精准落地,同时使场景营造精细呈现。
王科说,公园城市的标准体系是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链接起来的纽带,确保公园城市各项规划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完整地呈现。
天府新区从建筑风貌、综合管廊、街道景观等方面入手,设计了一系列细化的专业标准,其中包括以城市建筑为主体的建筑工程风貌设计标准、以城市景观为主体的街道景观设计标准、以城市管网为主体的综合廊道设计标准等。
这些标准,为天府新区的各项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评估依据。在这些细化到管道直径的标准中,可以找寻到很多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细节差异。
例如道路设计,天府新区打破原有模式,取消车行道与人行道间的道缘间隔,只以颜色进行区分,同时对车行道装饰铺装,让道路成为城市公园形态的一部分。另外,将城市道路区分为快行道和慢行道两类,对不同道路区域进行灵活的时间管理。
建筑风貌设计标准,已细化到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外墙材质等六个方面。比如,在重点控制区遵循“大气、典雅、清新、雅致”的色彩格调,使城市建筑群在天际线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整体色彩。
“近三年来,无论是政府工作者、专家学者还是公园城市爱好者,都在热议公园城市、建言献策,这为我们规划好建设好公园城市增强信心、带来动力。”王科表示,相信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公园城市建设将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案。(四川日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