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9月,由武汉回到广州,参加二大的筹备工作。10月,他被推荐为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5年至1927年初,革命形势蓬勃高涨,大城市的工人运动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此时,国共合作内部潜伏的危机日益严重,以蒋介石为首的右翼势力千方百计压制和打击革命力量,革命危机四伏。

  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在黄鹤楼下主持农动讲习所,写下了凝重压抑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长江像一条长线把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穿连起来,在一片蒙蒙细雨、雾气迷茫中,汉阳的龟山、武昌的蛇山在两岸对峙,好像锁住了奔流的长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与崔颢的《黄鹤楼》不同,的革命豪情和坚定意志不曾改变,他从来都是看到光明,看到螺旋式上升发展、曲折前进的规律,意志坚定的他最后写下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他将酒倒入长江之中,对江水发誓,要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宣告失败。在这一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当选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到1927年8月30日,被任命为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后,在革命异常艰苦的关头,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具有鲜明纪实特色、咏颂革命初期工农革命武装暴动壮举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首词在生前并未公开正式发表,但在诗词中具有划时代的不朽意义,这种价值是由秋收起义在中共党史上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也是个人角色和人生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从《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始,告别了纯粹的“书生意气”,不再是单纯写景抒情,他的诗风转入纪实、走向战争。

  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井冈山竖起了一面面红色的大旗,在“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岁月,显示出“东方欲晓: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顽强生命力。

  这是诗词生涯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困苦的历史阶段,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井冈山时期主要作品有《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转战途中和中央苏区时期主要作品有《蝶恋花·从长汀到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等,这一时期堪称是一生当中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之一。

  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是流传较早的作品之一,全词以黄洋界保卫战为背景,进行了生动鲜明的战场速写,描绘出了人民战争的气势:

  井冈山的斗争持续两年零四个月,并不算特别长,但井冈山是实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战略的起点,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一生写下了三首题名为《井冈山》的词,除了《西江月·井冈山》外,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他又写下了《念奴娇·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三首词中都提到了黄洋界这个地名。

  当时,出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五条通道,每条通道设置一个哨口,每个哨口都是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来的小路。其中,西北面的黄洋界哨口是最高的哨口,是江西和湖南两省山路的要塞。

  1928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进行第一次“会剿”,8月30日,湘军一个师4个团对黄洋界发起猛攻,此时红军主力下山,守卫黄洋界哨口的仅有31团一营两个连以及一些地方武装。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军民齐心,同仇敌忾,“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凭借黄洋界险要地形,多次打退敌人进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并非万炮齐发,当时只有一门迫击炮、三发炮弹,且前面两发都是哑弹,最后一发由31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成易安直接命中敌军指挥部,加上松树炮、土地雷,在煤油桶里放鞭炮,这些让敌人难辨真假,以为、朱德率领红军主力回山,当夜仓皇撤退。回到井冈山后,激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只写了战斗的地点和战斗的结果,以敌人连夜逃遁结束,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为了消除红军战士心中“红旗虽然插上了井冈山,可这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等著作,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立了红色政权理论,深刻阐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重大问题,为探索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曾指出:“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1929年3月至4月,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两派为争夺两湖爆发战争。同年秋天,又爆发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军阀战争,所以“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军阀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和怨恨,同时也给红军发展提供了契机。、朱德抓住军阀混战时机,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谋求新的发展。“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1929年3月,、朱德率领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占领长汀,创建了赣南苏区;

  1929年9月21日,占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建立闽西苏区,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清平乐·蒋桂战争》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抓住白色政权争夺地盘的分裂和战争时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巩固和扩大红色政权。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马,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一次“围剿”。根据、朱德拟定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一作战方针,红一方面军5天之内取得两个大胜利,以4万兵力歼敌一个半师,歼敌9000余人,活捉敌军前线总指挥、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粉碎了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又调集20万大军,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总司令,发起第二次“围剿”。《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就写于敌军第二次“围剿”进攻之时: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敌军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各个击破敌人等战术,使反“围剿”出奇制胜,之后他又创作了姊妹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1年5月16日,、朱德在白云山上指挥第一仗,集中红军主力围歼敌二十八师,接着向东横扫,从赣江流域打到福建山区,十五天内,追击七百里,连打五仗,歼敌三万余,缴枪二万余,打破了敌人第二次“围剿”。此后,中央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于1931年、1933年取得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一是民族危机。1934年4月17日,日本军国主义继占领我东三省和热河后,发表了独占中国的狂妄声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危机。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企图消灭中国和工农红军。

  三是。1933年1月下旬,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根据地,此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极端错误的战略已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强调“分兵把守”“全线防御”“以堡垒对堡垒”“御敌于国门之外”。

  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月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受到排挤,被指责为游击主义、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反对中央进攻路线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免去了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改做地方工作。这一时期,连续受到错误打击和排挤。

  1934年4月至7月,由瑞金到达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养病,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地方工作。

  1934年7月23日凌晨,不愿“赋闲”的在逆境中艰难跋涉,和战友们登上会昌山的顶峰处,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1958年,对“踏遍青山人未老”进行了解释,反映了他当年的心境:“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但“东方欲晓”表明他对革命充满憧憬,黑暗即将过去,曙光正在前方,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是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也是他向中央苏区的告别之作。在军情紧急之时,他不能参与运筹帷幄,却在天不亮就去爬山;明明忧郁焚心,却还在“战士指看南粤”中感到“更加郁郁葱葱”;他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在极端困难面前挺得住、提得起、放得下,表现出了高度的乐观豁达和坚韧从容,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信心。

  《采桑子·重阳》《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都是创作于受到错误打击和排挤的时期,均展现了身处逆境而又百折不挠、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伟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