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萌芽阶段,在当时红军队伍成分复杂、环境恶劣以及“左”倾路线干扰等情况下,经过广大红军官兵的努力,军事文化建设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文章从军事理论文化、军事制度文化、政治工作文化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红军军事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军事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处于初创阶段,各方面的建设均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处境极端艰难。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难。
红军队伍成分复杂,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初创时期的红军队伍主要来自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从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来的旧军队,即雇佣军; 一部分是工农群众武装,主要来自农民群众。来自于旧军队和工农群众武装的官兵,虽然已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但还存在“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流寇思想”和“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
比如,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湖南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随队南下到江西莲花时,已经有一大半人离队。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可以说,建军初期红军军事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不是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而是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先进军事文化的影响,将不同成分的官兵塑造成甘愿为人民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人。
红军处境艰难,部分官兵思想动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城市是敌人统治的中心,而当时红军力量还比较弱小,只能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穷山僻壤中求得生存发展,靠没收土豪劣绅的不义之财来筹措结养。与此同时,还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对红军进行了持续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红军的处境极其困难。
1928 年秋冬时期,红军“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因此有的官兵在残酷的斗争中思想发生了动摇,对革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军事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凝聚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军心,使红军对革命充满信心,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
红军总政治部创办了《红星》报,进一步推动和活跃了红军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长征途中,条件极其艰苦,但红军宣传工作仍十分活跃。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贴满了墙头诗、宣传画。而且除中央的《红星》报外,红军在长征中创办了《战士报》、《红色战场》、《红炉》等报刊。这些报刊把党的战略方针和中心任务及时传达给广大指战员,活跃了红军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红军官兵的思想文化水平。
其次是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红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要激发官兵这种精神,就必须实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古田会议”对红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层为重点,以战士和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 要与文化学习相结合; 要着重于革命常识教育,以提高官兵的革命觉悟等。
红军文化园在建筑形式上,以“省级文保单位——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碑林”以红四方面军运用石刻标语这种独特的手段同反动派打宣传战,唤醒教育民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为主题,采用仿川北民居的现代园林建筑式样,以山门标志、广场、大门、主体雕塑、主展室、副展室与廊亭结合的构建方式,形成中轴对称,高低借落,迂回曲拆的总体建筑风貌,将现存的红军石刻标语和其它红军遗存陈列于园内,使人文景观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红军文化园在红军遗存陈列理念上,总体风格突出“壮伟豪放”的特点,象征红四方面军在广元期间正处于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也寓意后来在错误路线指导下损失惨遭重的悲壮色彩。通过精心的空间分割,内容编排和展品组合,达到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排列有序的展示效果,成为使保护文物、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的人文景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