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推出了十代车型。这十代车型见证汽车发展,2017年,第十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迎来中期改款,这款见证和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车型将会迎来怎样的创新?

  1886年1月29日,一辆装有发动机的三轮车取得了德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认证,或许卡尔·奔驰的眼中,这辆由自己生产制造的“三轮汽车”只是为了解决马车时代的出行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辆“三轮汽车”成为了汽车制造业的源头,而制造者卡尔·奔驰更不会想到100多年后的今天,S级轿车能成为全球豪华轿车设计方向的引导者。

  从1965年到2014年,奔驰S级共推出了十代车型。在这十代车型中,创新的舒适性配置、“浮筒式”车身设计、溃缩式安全车体、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安全带收紧装置等等,都引领和影响了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对于奔驰人来说,S级不单单只代表着梅赛德斯-奔驰的顶级造车工艺,还代表着全球汽车工业最高水准。

  2017年,第十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迎来中期改款,这款见证和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车型将会迎来怎样的创新?究竟是什么让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成为当下工业时代“最完美的汽车”?

  1972年,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W116系列车型,从这一代车型开始,梅赛德斯-奔驰旗舰车型有了专属于它自己的名字“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即S-Class。而S-Class正是德语Sonderklasse的简称,代表着“特殊的级别”。

  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特殊的级别”是源自奔驰S级轿车骨子里出色的乘坐舒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能。

  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不再单单只追求乘坐舒适性,更关心驾驶员在驾驶中的驾驶体验和舒适性。为此,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搭载了全球首创的“畅心醒神”功能(ENERGIZING comfort control),该功能融合清新、和煦、活力、愉悦、安适、舒缓6项专业预设模式,并可一键切换空气调节、氛围照明、座椅按摩、通风加热、音乐香氛至预设模式,充分地保证了驾驶员在单调的驾驶状况下能够保持精力充沛。

  此外,在乘坐舒适性上,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通过车窗和门把手的密封系统,减弱行车时高频风噪,针对车外后视镜和A柱进行重新设计,消除了原本可能通过风挡玻璃和侧窗进入车内的噪声。使得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拥有了更出色的静谧性。

  汽车照明系统一直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车用照明系统经历了煤油灯、乙炔灯、白炽/卤素灯、氙气灯等灯泡照明时代,进入21世纪后,LED光源开始被汽车厂商装载在汽车上,良好的耐用性、出色的照明质量以及节能性被广泛使用。

  而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上对照明系统的创新科技全新升级,全新的照明系统使得S级轿车成为全球首款完全使用LED光源的量产轿车,500多颗LED负责照亮路面、车外、车内及行李箱。每个大灯组中最多拥有84颗LED光源,每个尾灯最多有35颗LED光源,而车内拥有超过300颗LED光源。

  升级的远程几何多光束LED大灯从老款车型上56颗LED光源升级到84颗LED光源,提供近650米的照明范围。

  远程几何多光束LED大灯技术能够根据当前交通和天气状况,通过84颗单独控制的LED光源的开启和关闭,对车灯实施迅速且精确的光束调节。4个控制单元以每秒100次的速度,利用风挡玻璃后方的摄像头以及导航系统提供的信息计算出理想的照明方式。

  此外,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的车内照明全部使用了长效且节能的LED技术,并将氛围灯的颜色种类扩充至64种颜色,提供10种预设主题的的环境氛围照明系统。

  作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自动驾驶技术一直是各大车企未来战略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对于梅赛德斯-奔驰的旗舰车型,新一代S级轿车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升至全新高度。

  新一代S级车所搭载的智能领航限距功能和智能领航转向功能可以实现车辆的高度自动驾驶。当车辆靠近弯路、十字路口、环岛及高速收费站时,基于路径的车速调节功能可借助车辆所配备的多功能立体摄像头以及雷达传感器进行自动识别,根据地图与导航数据进行提前预判,进而帮助车辆减速,然后在驶离之时恢复行驶速度,从而有效减轻了驾驶者的负担。

  主动式变道辅助系统搭配与智能领航限距功能,可以自动完成变道超车。主动式变道辅助系统可以探测驾驶状况是否允许换道操作,在确保相邻道路安全的情况下,当车速80至180公里/小时,转向灯开启,该系统会辅助驾驶者便捷地进行换道。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的高度自动驾驶技术不单单减轻了驾驶者的负担,在S级的工厂中,自动驾驶同样得到广泛运用,S级轿车下线米至装载区。

  除此之外,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全系标配的智能驾驶系统中,新增了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及盲点辅助系统,其中,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可以在车辆偏离所在车道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同时通过施加单侧制动帮助车辆返回原车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