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美育工作,特别是乡村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依托。乡村美育,不仅意味着让孩子们在乡村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享受美的滋养,更需要通过美育课程、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乡村校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其对美的启发、教育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伴随乡村美育的不断推进,乡村校园设计引起诸多关于美的思考。
人们对美最先和最直接的感受,大都来自熟悉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是不少人的童年美好回忆之一。大自然如一所大学校,启迪孩子们的智慧与审美,陶冶其性灵与情操。乡村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拥有辽阔优美的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的交融和对话之中,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相继而生。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默默传承着前辈的智慧,成为天然的美学课堂。故而,从乡土建筑中汲取灵感、诠释地域文化,是乡村校园设计的重要遵循。
云南丽江玉湖完小,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纳西小村落。整个村落仍保持着富有乡土气息的自然风貌,宁静而幽美。校园设计者提炼本地乡土建筑精华,有意识地将本地材料和建筑元素最大程度地加以运用和提升。比如,保留坡屋顶样式,运用当地资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将内部空间以传统的正开间划分等等。建成后的玉湖完小,完美地融入村落之中,让孩子们既能感受家乡之美,又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样,位于黄土高原上的甘肃庆阳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借鉴当地以生土窑洞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设计元素与建造手法,利用本地土坯、茅草、芦苇等材料,结合现代设计,营造出一个孩子们既熟悉又亲切的校园环境。
源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校园建筑,不仅契合当地环境,更容易回归自然,促生孩子们美的情愫。
汲取传统乡土建筑中的设计元素和美学智慧以传承地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应当看到,今日中国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发生巨大变化,设计师必须创新乡土建筑以紧跟时代发展。乡村校园设计,亦应如此。探索启示当代的建造美学以及与自然对话的新设计和建造方法,无论对于设计师,还是未来乡村建设的主人翁——孩子们,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四川广元剑阁县下寺村的新芽小学,重建于汶川地震后。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更安全、更舒适的教育环境,一方面,设计团队研发出一套创新的轻型结构建造体系,运用在抗震、隔热、保温、环保等性能方面更优越、经济的围护材料;另一方面,设计团队对旧校舍拆除后的剩余材料进行再利用,适当借鉴当地民间传统手工艺,并在建筑色彩、造型上呼应当地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凸显了高性能、优生态、可持续、更高效、更经济且兼顾美学的乡村校园建造特点,展现了新乡土之美。
近年来,伴随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国家将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校园作为学校开展美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当更多地指向美。尤其是乡村校园,尽管在建设造价和规模体量上略逊城市校园一筹,但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设计空间。
浙江千岛湖边的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是一所仅有100多名儿童的学校。改建前的校舍与大多数城乡校园并无二致,建筑整齐划一,却少了些想象力和美感。改建时,设计团队将孩子们最熟悉的形象和元素融入校舍。比如,由红、紫系列聚碳酸酯透明板组成的屋顶,高低错落,与孩子们家中深浅各异的灰红色坡屋顶、村庄周围起伏的山峦相应和。校舍内,闪烁着晶莹微光的水磨石地面、仿竹的波形生态塑木板、通透的落地门窗等,共同营造出一座可与山色、天光、清风、星空对话的儿童艺术花园。除了注重校舍的美学设计,设计团队还从儿童的视角和行为出发,打造出一条由爬梯、索桥、斜坡、曲廊组成的立体通道,供孩子们进行课间活动。以阅读、游戏、交流、探索、眺望、教学等为主题的小屋,串联成一个微缩的、山地村落式的立体空间,营造出健康、艺术、自然的成长氛围。
如今,国家将美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这对广大校园设计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设计如何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应在细节之处体现巧思;应是设计者掌握儿童心理、建筑、艺术及自然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后,进行的全方位整体营造。相信,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校园的美,一定会促生更多美的创造。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8日 08 版)(责编:胡永秋、马昌)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了重要经验。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做客人民网,围绕北京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高考改革等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经验,以及如何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享。…
编者按:2021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起正式拉开大幕。今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将实行“3+1+2”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