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数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国庆期间丹徒区世业镇卫星村依托民族风情园、镇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特色旅游资源,游客人数再创新高。
卫星村位于江岛世业镇西南,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84户,其中少数民族155户,是镇江市三个民族村之一。“卫星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也托起了我们的强村富民梦。”卫星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卫星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打造“党建+高效农业+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共促、同频共振,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和谐示范社区”“国家级特色村寨”和“省特色田园乡村”“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民族团结和谐示范小康村”“省级康居示范村”等称号。截至2023年,村集体收入12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94万元,常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
金秋十月,菊黄蟹肥,稻浪翻滚。镇江农谷农业科技园生产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又一个丰收季款款走来。
2020年,镇江农谷农业科技园落户卫星村,引进了扬州大学等一批高校科技团队入驻,让这里成为全镇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在科技团队的示范和引领下,卫星村鲜食玉米产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农旅”的多产业融合模式,同时形成“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合作架构,吸引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50余个,惠及全镇。共租赁近400亩土地进行示范种植,当年实现销售额60万元。
“农业是乡村的本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振兴才有保障。”卫星村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卫星村累计流转土地1200余亩,先后引进镇少年综合实践基地、镇江农谷农业科技园、金花科技农场、天鲜配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项目,初步形成以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镇少年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总投资近2亿元,是青少年学生宪法教育、3D打印、手工劳技、八礼四仪教育等课堂,同时穿插体能拓展、水上项目、真人CS等户外活动,至今已接待学生80万人次左右。
卫星村主动响应世业镇创建旅游度假区的“大战略”,打造占地50余亩的民族风情园,集观光、休闲、度假、民族文化宣传、农家生活体验于一体,既是一处全新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打卡地,又是全村特色产品的展示和销售阵地。该村还通过成立旅游发展公司,整合周边旅游资源,让旅游业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激活“造血”功能。
走进卫星村二十二圩,一座沿河而建的“彩虹长廊”格外“出圈”,吸引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拍照。
2023年7月,第十一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公布,卫星村二十二圩榜上有名。据卫星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创建二十二圩特色田园乡村,卫星村高效完成骨干河网的清淤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实现区域主干河道与沟、渠、塘的水系沟通、串联,在亲水平台、河道节点、护坡绿化等方面精心构思,着力展现洲岛风貌。同时,对30多户民居外墙进行粉刷出新,道路沿线围墙铺设文化石,将原有葡萄架粉刷打造彩虹长廊,致力打造出一个“见花、见田、见水、见村”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庄。
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宜居乡村等项目的创建,卫星村将现代景观与乡村特色有机融合,尤其在民房整治、节点设计、小品打造等方面,着力展现洲岛生态与圩村肌理,营造“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的田园风光。
为了持续巩固创建成果,卫星村通过实行“划分网格,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的管理方针,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领奖品激励活动,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积分超市试点、“最美庭院”评比,让村民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累计投入110万元完善清运车、垃圾分类亭等收运设施,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现在村里路也宽了、河也清了、公园也有了,人们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住在这里心情舒畅,幸福感真的很高。”村民汤钰萍乐呵呵地说。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卫星村通过一系列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民生实事,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建成占地2800平方米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农业技术、民政服务、法律服务、文化活动、心理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打造“关爱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少数民族”三关爱党建品牌,发挥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阵地作用,让农民学习教育、娱乐文化、休闲交流有载体。积极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与镇卫生院共建“健康小屋”,组建健康管理团队,定期为村民提供免费体检、免费筛查、免费义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用行动守护村民健康。
以发展特色民族乡村游为契机,建成民族团结主题教育馆,免费开设民族乐器培训班,组织成立少数民族文艺宣传队,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石榴籽家园”党建品牌,依托民族文化主题教育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动“民族团结+文化生活”相融合,绘就出一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记者崔宁华通讯员陈越赵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