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梁依云记者黄伟明文通讯员姜锡祥摄到了哥本哈根,海边的“美人鱼”是非看不可的;来到布鲁塞尔,撒尿小孩也不能错过,那么,面对来自世界、全国的旅游观光者,我们的上海何时也能出现这么举世闻名的一位形象代言“人”呢?

  其实,雕塑艺术品本身所能产生的视觉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将大拇指广场的“大拇指”和别的作品一起放在展览馆中,就失去了单独放置在广场上的震撼力,可见一个适宜的环境可以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降低对作品本身艺术性的考量,从整体上赋予作品视觉想象力。

  可惜的是,能在合适的环境下生存的雕塑数量并不多,关键还是目前的雕塑创作并没有重视环境的作用,一些商场公园试图以量取胜,堆积了许多雕塑,摆放却毫无章法可循,使不少作品相互挤压在相当狭小的环境中。这样不但没有产生美感,反而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失去了雕塑的文化性,只能白白让费心费力创作出来的雕塑们成为了无用的摆设,实在令人揪心。这让人不禁疑问,雕塑设计摆放,究竟谁作数?

  在环境设计方面,我们应当多借鉴一下日本的城市艺术,联想到日本的街头雕塑,只能用“独具匠心”来表达,无论是街具、艺术标志或是地下空间的雕塑,总让人觉得舒心自然,恰到好处。他们成功的秘诀正是艺术家在构思时,已经习惯于把作品的生存环境纳入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艺术家,还是环境的造就者和监督者。

  这种作品与环境的融合,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人为地给雕塑营造出一个艺术环境,也是一种选择。一件作品单看有些不明所以,但置于水池中便形成了倒影的流动,流光溢彩,这便是人为烘托的作用。

  雕塑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是空间,作品背后的历史也是其无穷的生命力。上海是一座很有故事的城市,历经了多个风风雨雨的年代,这些历史背后的故事为上海的雕塑生存,指了条明路,我们可以具象地利用新型工业雕塑或者工业时代留下的实物雕塑展现其独特魅力,也可以从上海前卫进取的精神中抽象出独特的意象。这些正是沪上雕塑比较欠缺的元素。

  说到底,我们现在欠缺的正是环境意识,无论是雕塑的空间氛围,还是历史传承,都少不了在设计构思时,多动动心思。如今上海比较有名的陈毅像在艺术成就上远远不够,从积极的角度去看,未来上海的雕塑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也在不断出现,也许不久后,我们的城市代言“人”就要诞生了。

  重构新八景打造新业态 预计2025年年底建成投用 天津劝业场迎来“七十二变”

  《天津市供热考核管理办法(试行)》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供热温度 有了考核办法

  纪念甲骨文发现125周年、庆祝南开大学建校105周年 “契文传道——朱彦民甲骨文书法展” 开幕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font color=#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