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鹭江道,微波荡漾。对岸,漂浮于海面的鼓浪屿,绿树摇曳,红瓦错落,静静地矗立在薄薄的雾霭之中。
鼓浪屿,这个波涛中“隐秘的角落”,是诗人汪国真笔下“月儿也香、琴儿也亮、海浪也多情”的小岛,是习口中的“女王皇冠上的宝石”。它的耀目,来自东西方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这也是中国首个明确将社区作为核心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习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舶来品”和“土特产”的奇妙相遇,形成了鼓浪屿独特的文化风格,碰撞出了包容万千的人文内涵。
如今蜚声海内外的鼓浪屿,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1000多万人次,如此庞大的数字让人很容易忘记,这座位于厦门市西南隅、九龙江出海口的小岛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在数百年前还只是厦门湾中的寂寂无名之地。
“关于鼓浪屿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候鼓浪屿还是一座不为人知的荒岛,因为略呈圆形,且沙滩环绕,被称为‘圆沙洲’。”老鼓浪屿人、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林聪明告诉记者,相传到了宋末元初,有嵩屿、东屿一带的渔民,在海上时遭遇风雨,为避雨来到鼓浪屿,之后他们便成了鼓浪屿最早期的居民。
小岛的西南海边,有两块相叠的岩石,长年累月受海水侵蚀,中间形成一个竖洞,每逢涨潮时,波涛撞击着岩石,发出如鼓的声响,“鼓浪石”由此得名。
时光星奔川骛,到了明代,海岛得以正式开发。万历年间,一位丹阳人来到嘉禾屿(今厦门)游鼓浪屿,他爬上日光岩,在岩壁上题勒“鼓浪洞天”四个大字,成为岛上出现最早的摩崖石刻。题石的人叫丁一中,是当时的泉州府同知府事,闽地有名的儒士。
方志史学家何乔远在万历四十年至明崇祯元年(1612年—1628年)间编纂增补的《闽书》中记载道:“鼓浪屿在嘉禾海中,民居之。洪武二十年(1387年)与大嶝、小嶝具内徙。成化间复旧。上有大石壁立,刻‘鼓浪洞天’四大字。傍有岩,名日光。”这是首部将这座小岛的名称记载为“鼓浪屿”的地方志书。几乎与此同时,厦门名士池显方在其所写的诗中也开始用“鼓浪屿”来称呼此地。
以浪为名,这座依海而生的小岛的命运注定不会波澜不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鼓浪屿开始进入世界的视野。
明末清初,海上枭雄郑芝龙以台湾为基地,拥众数万,击败大明水师,攻陷中左所(厦门),以此作为开展海上贸易的根据地。短短几年内,郑芝龙平定了李魁奇、钟斌、刘香等多股海上武装力量,更于1633年在鼓浪屿附近的金门料罗湾海战中击败荷兰舰队——这是中国人首次大败西方海军。
翻涌的时代浪花在鼓浪屿的周边镶嵌起历史的花边。诗人蔡其矫形容它是“彩色的楼船”,漂浮于波涛之上。在近代的历史中,鼓浪屿的“遭遇”也的确与“船”有着断不开的联系。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占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次年,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而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
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彼时的厦门地区形成了2个租界隔海对峙的局面,厦门岛内英租界面积狭小,完全是商贸区;而鼓浪屿面积较大,形成大规模的西式住宅区。随着租界建设的开展,岛上出现了教堂、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码头、道路、电灯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20世纪初,由于特殊的国际化社会环境与独特的自然空间环境,鼓浪屿成了当时闽南地区较少受动荡时局影响的“安全岛”。大批闽籍华侨精英返乡,选择鼓浪屿作为落叶归根处,创立公司,发展商贸,进一步推动岛内多元文化融合。
正如鼓浪屿的申遗陈述中所说的:“鼓浪屿见证了晚清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是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华侨群体共同营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
鸦片战争后100余年间,鼓浪屿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融合诸多国家风格、富有人文历史情趣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在这座承载着无数绮丽梦想的南国小岛上,遍布着近千栋历史建筑,上百个不可移动文物点,既有南洋建筑和闽南红砖大厝的身影,也有法国风屋顶与英国风装饰山墙的踪迹。这些建筑构成了鼓浪屿国际化的公共社区整体空间结构,成了100多年时光最好的注解。
“在我看来,鼓浪屿是全球化进程中见证东亚早期人类文明的历史缩影。”来自山西大同的吴永奇参与了鼓浪屿申遗的全过程。20多年前,他来到鼓浪屿工作,开始了对鼓浪屿的研究,日复一日,成了享誉一方的鼓浪屿文化学者,被人称为“鼓浪屿百科”。
吴永奇表示:“鼓浪屿涵盖了整个东亚地区海洋地域关系相互磨合、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而全球化的进程就是东方和西方共同进步、互通有无的过程,从鼓浪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欧洲交往的记录,可以看到整个人类的进步,鼓浪屿恰恰是能够站在这个视角上审视各个空间关系的最佳角度,所以它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多元文化在鼓浪屿交流互通,也使得鼓浪屿上的建筑融合了中国、东南亚和欧洲多地的特色风格,人们为其取了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名字——厦门装饰风格。其主要特征是把西方古典建筑元素、现代装饰艺术以及民族性、地方性的装饰手法进行有机结合。同时,普遍采用清水砖墙等本土化建筑工艺以及塌岫、出龟等本土化建筑手法。
1913年建成的菽庄花园,参照了江南园林的特点,熟练运用中国传统造园之法,同时借鉴近代西方园林特点建造而成。它的主人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
在菽庄花园落成的同一时期,杨家园4座洋房也在鼓浪屿拔地而起。它们采用了清水砖墙的砌筑工艺,整组建筑结合地形条件收放围合,空间灵活。
此外,1918年建成的瞰青别墅、1919年始建的黄家花园、1920年建成的黄荣远堂、1922年落成的金瓜楼、1927年建成的番婆楼、1928年落成的榕谷……无一不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从其间隐藏的中国古典建筑结构和装饰,可以窥见屋舍主人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鼓浪屿建筑和整个社区的面貌,具有很多中西结合的建筑技艺,这种技艺包含了一种智慧,体现出厦门先人朴素的文化自觉理念。”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说,这种理念来自海洋文化,是从厦门人的海洋历史文化的核心精神里面延伸出来的。
保存完好的城市历史景观、完整空间结构使鼓浪屿成为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在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下发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区的独特实例。
1920年,美国人保罗·哈钦森来到鼓浪屿,他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小岛,在如此狭小的岛屿上,居然拥有如此之多的风格迥异的建筑,如此之多的英才与风云人物。可以说,无论是在艺术、教育,还是医学、建筑,鼓浪屿都扮演了一个时代先锋的角色……”
在鼓浪屿的千百屋舍里,曾涌现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林巧稚、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开拓者马约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等璀璨的群星。
而这些藏在建筑背后的历史往事与风云人物,如今正吸引着无数人踏足这座海岛,企图从一砖一瓦中找到那个曾经歌舞升平的“万国俱乐部”。
日前,第五届鼓浪屿音乐季启幕。在10天的时间里,音乐季围绕海上舞台、音乐殿堂、音乐街角、音乐空间四大板块,利用鼓浪屿街头空间与地标建筑,举办流行、电音、合唱、弦乐、管风琴等多元音乐演出,打造出全民参与的沉浸式音乐盛会。
“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已过去的,一个是活态的。”林聪明告诉记者,过去的东西,比如建筑只要保护好,问题不是很大。但是活态的,比如说音乐文化,它们还需要人来传承。
19世纪中叶,西方音乐随着基督教传入鼓浪屿。据资料显示,自1846年1月5日起,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在厦门的礼拜堂都会举办“中国每月音乐会”。
鼓浪屿的第一架私人钢琴出现在1913年,后经教堂音乐的传播,普及到学校、社会、家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鼓浪屿拥有钢琴的密度居全国之首,获得“钢琴之岛”之美誉。
2000年,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落成,是中国唯一的一座钢琴博物馆。馆内收藏有近百架世界珍贵的古钢琴与钢琴烛台,清晰地展示钢琴的发展史。
如今的鼓浪屿,清水红砖、花影绰约,小巷深处时不时传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音乐已成为“钢琴之岛”的标配。于是乎,在2002年,鼓浪屿不负众望,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音乐之岛”。
“鼓浪屿岛上,几百户爱音乐的家庭,经常在周末举办家庭音乐会,亲戚朋友、音乐家走到一起,演奏音乐、聆听音乐,完全是自发的、宽松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厦门大学教授李未明从小在鼓浪屿生活,鼓浪屿的音乐氛围对他影响颇深。“音乐已经是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了,这就是鼓浪屿的文化特色。”李未明表示。
近年来,厦门市深入挖掘鼓浪屿历史文化底蕴,为打造高品质音乐圣地,重点推出了鼓浪屿音乐节、诗歌节、钢琴艺术周、新年音乐会等品牌文化活动,还举办各种音乐快闪、音乐沙龙、演奏会、家庭音乐会等。
2023年,厦门启动“鼓浪屿驻岛艺术家”计划,推动知名国际艺术家作为驻岛艺术家,定期在鼓浪屿开展创作、讲座、大师班等活动。不久前的7月19日,全球管风琴大使奥利维耶·拉特利、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奥尔加·贡姬娜与鼓浪屿管委会正式签约,成为鼓浪屿驻岛艺术家。
时至今日,到鼓浪屿听音乐已成为每位来岛者的必修项目,从“钢琴码头”登上海岛,漫步街巷的过程中,偶尔可以听到从某个敞开的窗户里飘出的断续钢琴声,还有街头艺人忘情的歌唱和吉他的演奏,不知不觉间,就被带入鼓浪屿的音乐世界。
400多年前的厦门人池显方,曾经希望鼓浪屿可以声名远扬,但因文化短板而名不彰显。400多年后,补上了“文化课”的鼓浪屿让他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小岛上有了川流不息的游人,有了不绝如缕的乐声,那些深邃的景观与鼓浪屿最真实的一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鼓浪屿”这个优雅的岛名,源起于明朝。据说因该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被称为“鼓浪石”。
时光拂洗,鼓浪常新,所有岁月留下的印记,在这个海岛上,都绽放成一朵朵优雅隽美的花。2017年7月,鼓浪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岛屿。
这里,是摇曳海天间的青翠盆景,精美绝伦。日光岩可眺天光云岚、风帆浪影,看五洲船只在海面悠悠来去;佛寺里,可听老僧诵经,禅意融入日常生活;海滩上,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散步、聊天、听涛,甚至并肩畅游浪花间!
这里,是国际建筑的大观园。中国古典园林、闽南建筑、东南亚骑廊、欧洲哥特式圆柱圆顶,和谐共存。海天堂构、天主堂、三一堂、四落大厝、八卦楼、菽庄花园……各擅其胜、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相当融洽地错杂布局在小岛各个角落,相望相悦两不厌,成为国际历史社区的典范。作家韩中州深情写道:“掩映在绿树碧浪之间的那一栋栋精巧别致的别墅、公馆、屋舍和罗马式圆柱、哥特式尖顶、巴洛克式浮雕、门楼壁炉、镔铁钩栏、斜顶天窗,无不洋溢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沉淀着岁月的沧桑,铭记着时间的流逝。”
鼓浪屿是人文荟萃之岛,百余年名人辈出,底蕴深厚。林语堂的幽默文章、舒婷的朦胧诗、殷承宗的钢琴独奏、周淑安陈佐湟的指挥艺术、林尔嘉的精巧园林、林巧稚钟南山的济世医术……使这里小而不轻,每个地方都映射出人文的光辉。
鼓浪屿是浪漫之岛,也是英雄之岛。300多年前,郑成功曾在日光岩下操练水师,把鼓浪屿作为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的基地。如今,鼓浪屿海滩畔,矗立着气势不凡的郑成功雕像,俯仰面对天风海涛,令人浮想联翩。
从800年前九龙江口的一个莽荒小岛,到宋元有人定居,明清渐进开发,鼓浪屿像一只烟波里的小船,穿过悠悠岁月,受过台风、雨雪、烈日、煦阳的种种洗礼,成为现在淡泊而芳华永在的样子。
还记得,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后,鼓浪屿就是闽南厦漳泉华侨搭船赴南洋的起点,也是他们中不少精英回国的落脚点。
还记得,抗战初期,弘一法师居厦时,前往漳州弘法,就是从鼓浪屿登船渡到海澄,而后前往漳州古城。
还记得,35年前,在鹭岛负箧求学,外地同学偶来做客,接待游览的第一站就是鼓浪屿。
鼓浪屿之美,不仅仅是海天绮丽的自然景观,也不只是东西方各国建筑的争奇斗艳,更在于文化之魂,文脉之根,文以化人的家国情怀。
鼓浪屿的浪漫之魂,集中体现在钢琴文化上。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钢琴之岛”,岛上人家较早受西方教会音乐的熏陶,形成热爱音乐的传统,在这座面积约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有大大小小的钢琴600余架,其密度居全国之冠,百人拥有钢琴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坐落在海边的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原是富商林尔嘉的寓所,现辟为钢琴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不同年代出产的各式古色古香的40多架钢琴。包括稀世珍贵的镏金钢琴、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钢琴、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古老的手摇钢琴、脚踏自动演奏钢琴等。厦门环岛路上有同名音乐雕塑——鼓浪屿之波,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五线谱音乐雕塑”,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是厦门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祖籍漳州平和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娶了鼓浪屿大家闺秀廖翠凤,从此像爱妻子一样倾心爱上鼓浪屿。
回想林语堂从平和坂仔走向厦门鼓浪屿的时候,他也许还不清楚鼓浪屿会给他的人生怎样的影响,而这种不可预知的影响在林语堂生命的过程中日益凸显,镌刻在林语堂的内心深处。这位大师经常说,鼓浪屿是他“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的地方,他在这里迷上了西洋音乐,迷上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开始了他“脚踏中西文化”的旅程。
舒婷总骄傲地自称是鼓浪屿的女儿,她在散文集《真水无香》扉页写下题词“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在这本书中,她写道:“很小的时候,我总问外婆,为什么我会生长在鼓浪屿这样一个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确简练:上帝的旨意。”
鼓浪屿集无限宠爱于一身。一万人眼里,鼓浪屿有一万种风情,四季青春,永远迷人。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独特优势和知名度的鼓浪屿,一直是厦门的一张亮丽名片,备受海内外瞩目,年吸引全球游客鼎盛时逾千万人次。1981年12月,在一次釆风中,著名曲作者钟立民,词作者张藜、张红曙登上鼓浪屿日光岩,后在各自的灵感涌动之下,共同创作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一问世,即风靡两岸,成为渴盼、祝福统一,抒发乡愁的名曲,也是吟唱厦门的经典歌曲。
鼓浪屿是福建悠久海洋文化催生的一颗海国璀璨明珠,她吸东西方文化的灵气于一体,集中原、闽南、南洋、西洋风情于一身,涵养于海天自然,孕育于人文气韵中,在数百年的波涛激荡洗礼中,出落得仪态大方、楚楚动人。
福建是海洋大省,华侨大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3700多公里海岸线座或大或小的岛屿,这些岛屿宛如星落闽海,珠光闪烁,有的已经打磨得魅力十足,如鼓浪屿、湄洲岛、东山岛,是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但有的还待字闺中,蒙着神秘的面纱,需要进一步擦亮其肌理面孔。如宁德的三都岛,有百余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有保存完好的福海关、洋教堂、修女院等历史建筑,值得深挖文化内涵,擦亮旅游品牌,做足文旅文章。泉州的惠屿岛,莆田的南日岛,福鼎的嵛山岛,霞浦的西洋岛,连江的壶江岛,福清的东壁岛,等等,也都具备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只要精心策划规划,挖掘海洋海岛新质生产力,持续投资运营,假以时日,这些岛屿一定能焕发光彩,成为福建海洋文旅发展的新亮点、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