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河,干流全长13.5km,自西向东纵贯坪山新区全境,是坪山区乃至深圳的“生命之水”。

  然而,一味的追求经济与城市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河岸空间被压缩、河与城联系减弱。坪山新区希望通过坪山河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修复生态环境,为不同群体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空间。

  面对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的限制,坪山河该如何缝合河道两岸空间?如何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用地需求?用怎样的方式构建坪山河滨水公共空间?

  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坪山河景观提升样板段(锦龙大道至洋母帐桥)项目,打破传统河道治理模式,根据河道沿岸的功能定位,提出合理规划,实现河道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前期考察,坪山河流域水利生态建设已初步完成,在河道规划时,对场地内的现有水系和沟渠以加以利用,通过串联和整合的方式,保持水环境的生态的完整性。

  为提升滨水空间品质,适当后移防洪抢险路,拓宽坪山河南侧滨水景观空间,并且架空部分滨水空间,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也使得人工驳岸变得更加野趣、自然。

  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景观的载体;地域文化作为区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脉络和精髓。

  坪山河在规划时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从客家围屋中提取其立面色彩和线条,并用于两岸坐凳、廊架等基础设施中,将客家文化融入滨水景观的建设,沿坪山河打造客家文化线,增加周边居民对本地文化的情感共鸣,形成以水为线索的客家文化游览路线,传承本土客家文化。

  近年来,河道等蓝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绿地基础设施联系日趋紧密,碧道建设中所涉及的河道及其滨水空间也逐渐成为公共活动空间与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坪山河的规划中也将两岸的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改造融入滨水空间的提升之中。

  引入城市绿地系统,将坪山河两岸与坪山新区绿地系统相衔接,形成城市慢行系统,丰富市民的游赏路线与空间。在紧邻居住用地区域打造可供市民健身、散步的休闲广场,使得人与河流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为城市河流注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