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辛红、李建国、朱林、罗特劳特·费舍尔、约克·皮里卡特、罗美茜、梁康民、沈建国在约克·皮里卡特创作的基尔诺贝尔奖章获得者雕塑公园合影
【编者按】今年初夏的五月,雕塑家朱林、沈建国、李建国夫妇和梁康民夫妇一行六人,分别从上海和香港启程,踏上了前往德国汉堡的旅程。这不仅仅是一场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他们穿越千山万水,经迪拜中转,最终抵达了汉堡。汉堡,作为他们欧洲之行的首站,在这里,他们首先拜访了备受尊敬的世界著名雕塑艺术家约克·皮里卡特教授及其夫人罗特劳特·费舍尔。在皮里卡特夫妇的引领下,参访了他们的工作室、美术馆与雕塑公园。
约克·皮里卡特(Jörg Plickat)1954年出生于德国汉堡,自幼在雕塑大师恩斯特·巴拉赫的熏陶下,展现出对雕塑艺术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他在基尔艺术学院(1976-1980)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皮里卡特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艺术理解,在雕塑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国际公认的雕塑家与教育家。
约克·皮里卡特《克劳斯·格罗斯纪念雕塑》耐候钢 2014年德国海德堡火车站
皮里卡特的雕塑作品跨越石材、金属多种材质,以其宏大的叙事性和亲切的情感表达著称。他擅长运用几何形态构建三维空间,通过剪切与加减法则,展现理性与感性的深刻对话。作品中简洁的线条与深刻的寓意相得益彰,不仅展现了独立的雕塑语言,更蕴含了对人类情感、社会现象及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
皮里卡特的艺术足迹遍布全球,参与的国际展览超过300次,其作品在多个国家的公共空间成为标志性景观,彰显其国际影响力。他尤其擅长以钢铁为媒介,创作出既具有力量感又不失细腻情感的雕塑作品,深刻探讨了时间、存在与人类情感的复杂议题。
皮里卡特致力于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执教于中国的多所美术院校,以严谨而富有激情的教学风格,影响了众多优秀的雕塑人才。同时,他还担任《雕塑》杂志社高级研修班的特聘教授,为中德雕塑艺术的交流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皮里卡特不仅在中国传播艺术思想,还在西班牙马德里等地开展教学活动,将雕塑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他的教学不仅注重短时间内的强化精准训练,更强调艺术思维的启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为雕塑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约克·皮里卡特《分裂的星球》耐候钢 2015年海上雕塑大赛获澳大利亚最高雕塑奖
皮里卡特积极参与公共艺术项目,为城市环境增添艺术气息。他创作的《克劳斯·格罗斯纪念雕塑》等作品在德国海德堡火车站等地成为重要的文化地标,激发了公众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度思考。同时,皮里卡特与中国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他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的雕塑作品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典范,展现了雕塑作为文化桥梁的独特魅力。《奥林匹克雕塑》作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标志性艺术装置,更是见证了国际体育与艺术的完美交融。他还在中国留下《对话》《风之门》《形成与消失》《极道》等雕塑作品,不仅美化了城市空间,更促进了中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皮里卡特的创作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他的代表作《分裂的星球》荣获澳大利亚最高雕塑奖并被永久安置于悉尼等地标性场所。
约克·皮里卡特以其卓越的雕塑艺术成就、深厚的教育贡献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成为雕塑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作品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晶,更是对人类情感、社会现象及自然环境的深刻表达与反思。
罗特劳特·费舍尔,以非凡的材料处理与融合技艺,颠覆传统认知,创造出雕塑感与深意并存的珠宝艺术。她融合熔岩、哑光金与山脉水晶,挑战材质界限。费舍尔的作品深植于历史文化与内涵的土壤,通过贵重金属与“无价值”石头的碰撞,以及非定形与几何形状的交织,构建出充满张力的美学空间。
费舍尔以自然为灵感源泉,尤其是海滩卵石与熔岩岩石,成为她作品中的核心符号。她以雕塑的思维构思珠宝,每件作品均蕴含故事,如同护身符或便携式雕塑,精致且充满力量。她的创作超越了装饰范畴,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引导观者改变视角,感知形式、个性与美的和谐。
斯蒂芬妮·弗里克高度赞扬费舍尔对几何形状的独特理解与运用,认为其作品无论大小,均展现了对形式与空间的深刻思考。费舍尔的“珠宝雕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蕴含深刻象征,引导观者探索形式构图与个人美的奥秘。
我们不难发现,费舍尔的先生约克·皮里卡特对她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人在艺术上的交流与碰撞,激发了费舍尔更多的创作灵感。约克·皮里卡特的审美视角与创作理念,与费舍尔的艺术追求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她在珠宝与雕塑领域的探索与突破。
2010年,费舍尔在中国唐山创作的大型纪念性雕塑,正是其艺术理念与皮里卡特影响的集中体现。该雕塑巧妙融合圆圈与正方形,象征突破与包容、能量释放与遏制的和谐,展现了艺术家对相反力量平衡之美的极致追求。费舍尔的艺术,是形式之美与内在精神的完美融合,也是与约克·皮里卡特共同创造的艺术。
坐落在德国基尔市中心的约克·皮里卡特美术馆,是他的著名雕塑建筑作品《对话》的延续,这座美术馆是由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精心改造而成,完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美术馆的改造设计,深刻体现了约克·皮里卡特教授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外观材料的创新运用,更是其艺术风格的直接延伸。美术馆的外墙采用耐候钢材料,这种随时间逐渐氧化、展现出独特色彩与质感的材料,不仅赋予了建筑一种粗犷美,更与约克·皮里卡特教授作品中常见的力量与坚韧主题相呼应。耐候钢的深邃色调,在城市的空间,时而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时而融入周围环境的柔和之中,仿佛一件巨大的雕塑作品,静静诉说着时间的故事。透明的玻璃幕墙则巧妙地打破了室内外的界限,让自然光与室内展品相互渗透,营造出一种既开放又私密的艺术氛围。
美术馆前的广场上,摆放着皮里卡特教授极具张力的耐候钢材质雕塑,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亮点。展现出一种伸展的力量和与空间的对话,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艺术品,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共同讲述着关于空间、时间与人性的故事。
步入美术馆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皮里卡特教授在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等世界各地落成的大型公共空间雕塑的小稿展示,这些架上雕塑以其纯粹的思想和深邃的主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微缩的艺术世界。尽管空间有限,但都巧妙地利用每一寸空间,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展台设计,使每一件作品都能得到极佳的展示效果。展台的高低错落有致,既保证了观众的视线流畅,又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透过玻璃幕墙,室内外的雕塑与自然环境相互映照,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皮里卡特教授的作品,无论是钢铁的物质性探索,还是不同形态下的竖与横、内与外的张力表现,都深刻体现了他对力量与重量的独特理解。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更蕴含了他对人性、自然与社会的细腻情感。在美术馆的室内室外,观众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皮里卡特教授的艺术魅力,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整个美术馆的改造与设计,充分展现了德意志民族严谨、细致的风格。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空间布局的规划,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力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并使之成为延续他作品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探索德国雕塑家约克·皮里卡特的艺术世界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其工作室这一核心创作空间,这里不仅是技艺与灵感的熔炉,更是现代雕塑艺术理念与实践的交汇点。
皮里卡特的工作室,作为其艺术生命的发源地,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模式。他摒弃了传统雕塑的泥稿阶段,直接通过虚拟模型构建,随后利用工作室内的大型机械设备——吊装车、剪板机、卷板机等将金属材料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这种直接而高效的创作方式,不仅体现了皮里卡特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更彰显了他作为现代雕塑家对创新与效率的追求。
工作室不仅是技艺的磨炼场,更是思想的碰撞地。在这里,每一次的切割、架构、焊接,都是皮里卡特对世界、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与情感表达。巨大的金属板在他强悍的意志下被征服,转变为一件件既具力量感又不失柔情的雕塑作品。这种创作过程,既展现了金属的狰狞与粗犷,又蕴含了艺术家细腻的情感与哲思。
在皮里卡特的工作室中,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车工、电焊工、起重司机等多重身份的融合体。这种亲力亲为不仅提升了他的创作能力,更让他的艺术作品充满了工业美与技艺美的双重魅力。他的雕塑作品,因此具有了独特的现代感与力量感,成为连接艺术与技术、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通过参访皮里卡特的工作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雕塑家的发展方向,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模式与材料,而是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材料,将工业元素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探索更加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皮里卡特正是这一方向的引领者,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现代雕塑的无限可能,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罗特劳特·费舍尔的工作室与生活区相连,对面是约克·皮里卡特工作室。工作室内光线与岩石共舞,宝石璀璨夺目。操作台上,精密机械与手工工具交织;显微镜下宝石纹理清晰,雕刻刀下金属与石料融合;焊接枪火花四溅,塑造出金属的灵魂。这些设备与工具,是她创意的延伸,让熔岩石的狂野、海滩卵石的温润与宝石的璀璨完美融合。每件作品,都是自然与艺术的对话,现代与古典的交响。约克·皮里卡特,作为她的伴侣,见证着这一切的诞生,共同探索艺术的边界。如果说约克·皮里卡特有征服钢铁的意志,那么罗特劳特·费舍尔则在和石头、贵金属对话。在这个魔法工作室里,每一刻都闪耀着创意与激情的光芒。
约克·皮里卡特,一位不懈的艺术探索者,曾历经数年,穿梭于市政厅的议会与公众之间,以非凡的毅力,跨越了各种的障碍,成功汇聚了多方力量,共同铸就了一个开放且免费的雕塑公园梦想“艺术围场”。雕塑公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公园作为艺术围篱,拥抱公众的本质。
在“艺术围场”内,皮里卡特的雕塑作品《女守护者》以其标志性的红色伊朗石灰岩,凭借高含铁量而绽放的鲜艳色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石材上的天然凹槽与孔洞,增添了作品的质朴韵味,而立方体与圆柱体的巧妙组合,以抽象手法勾勒出女性的温婉与坚韧。
《感官的飞行》以独特的切向底座设计,赋予雕塑跃动的生命力,三角形的尖端汇聚,引领观者踏上一场超越现实的感官探险。《守护天使》则是由小巧模型蜕变而来,它以雕塑建筑的磅礴气势,重塑了天使形象,挣脱传统束缚,融合防御塔元素,展现出既守护又独立的现代风姿。《亲密》则通过同一块花岗岩的细腻雕刻,展现了两个形态紧密交织、旋转相依的奇观,它们的重叠不仅是物理的接触,更是亲密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雕塑艺术中整体与部分的和谐之美。
受亨利·摩尔大型雕塑的启发,皮里卡特在意大利作坊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亨利·摩尔风格的雕塑。这些作品展现了嵌套立方体与交错圆柱体的复杂美感,同时兼顾了户外环境的耐久性,确保了艺术之美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皮里卡特的布雷登贝克雕塑公园项目,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集大成者,更是艺术家责任与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从雕塑的构思到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皮里卡特与团队亲力亲为,为社区带来了一场艺术与自然的盛宴,也为艺术家及作品如何介入公众生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例。而今,他即将携新作远赴弗尔岛赫德胡苏姆的瓦登海雕塑公园,继续他的艺术探索之旅,让更多人感受到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