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暹渠庙前段水系王峪口、寺沟、柳沟和史家峪中,目前唯史家峪常年有水。史家峪之水名为史家河,河旁之村名为史家村。
据《夏县志》,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森林草原,只有一条清泉常年流淌不息,当时洪洞大槐树下的一户姓史的商人经过此处,看到这里东靠中条山,西临平川,南有河流避洪,北依树林有财,自然条件非常好,便在此开始生活,后来人越聚越多,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取名史家。
史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晾晒着许多黑色状如豆子的东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香味,不知是何物。
在随后召开的水系调研座谈会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建创为我们解开了疑惑,他说,所晒之物是村民采摘的柏树籽,是史家村村民一项重要收入。参加座谈会的有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李志军,村委干部卫少龙,村老支书李建民,村民代表李涛声,村会计卫中来,村委委员柴巧珍以及夏县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员杨成兵、师国英等,庙前镇副书记李爱玲、水管站负责人李武林受邀参加。
史家村位于庙前镇政府东3公里,辖后沟、上史家、下史家、南坡底四个自然村,共337户1238人耕地面积29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700亩左右。据介绍,由于史家村小气候比较特殊,杏成熟比别处要稍早,村里目前主导产业主要以桃、杏为主。
村中现主要姓氏有史、李、张等,据说村里原来还有史家祠堂,后失火被毁。以前史家村人农闲时也会去盐池干活,还流传有:“朝上有人好做官,池下有人好架锨”的顺口溜。
史家河被史家村人称为母亲河,多年来养育了史家村的祖祖辈辈,是夏县境内仅次于白沙河的第二条河流。史家河南与平陆连接,长约5公里。李建创说,“史家河有几十个泉眼,走一截一个泉眼,常年汇集山上大大小小几十股山泉水,向西而下进入姚暹渠。九十年代以前,史家村用水、灌溉主要以史家河为主,间或使用老井,老井水都较浅,仅十几米,无论河水井水,水质都非常好。”
史家河没建水库之前,一下大雨,就淹村庄,历史上曾数次发生洪灾。民国18年发生过一次大水,将村民房屋尽数被毁,田地全部被淹没。
1960年,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的史家峪水库竣工蓄水,水库在村东2.5公里处,属小(1)型水库,总库容量227.46万方。
村民提起2003年史家河洪水冲毁姚暹渠内堤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了那场洪灾的详细情况。2003年7月7日 ,夏县中条山腹地普降暴雨,历时1小时,降雨量达50mm。夏县境内的姚暹渠、芦河排水渠、洞崖河、寺儿河、横洛渠等前山沿九条河流相继发生洪水,由于史家峪沟道洪水直冲姚暹渠左堤,造成姚暹渠左堤发生严重崩塌,出现了一条长15米的裂缝,该段河堤一旦冲毁,将直接威胁到下游庙前镇 5000余口人的生命安全。夏县紧急组织抢险队伍500余人,对崩塌堤防段实施导流分洪方案,驻夏县200余名武警官兵也闻讯赶来,投身到抗洪抢险第一线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河堤左侧筑起了一道长25米,宽3米,高1米的导流围堰,保住了姚暹渠左堤的安全。
据村民讲,“当时山水太大,看护水库的人吓得没能把水库闸门提起,水从溢洪道流出来。”
2021年降雨,史家河水顺着河道进姚暹渠,再加上村子地势高,没有给村里带来灾害。
多年来,因水库拦水、上游村庄截留,水量减少等原因,目前史家河的水比之前小,流量相当于4寸泵,仅用于耕地灌溉。为保障灌溉,村中现有150米左右的深井7眼,村中水渠修到各个队,河水自流浇地成本相对要低,天旱的时候才用井。
李建民说,“史家村后山叫岱岭山,最早山上从上到下全部是庙,有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山顶有一大殿,有村民亲眼见大殿被日本人点火烧着,后破四旧尽数被毁。原来还有看庙人,庙四壁有壁画。所余石碑石件,58年修水库时全部用于建涵洞,水库涵洞长约一公里。”
庙里原来还有一个海锅,后被夏县制胶厂熬胶所用。海锅有多大?据说四个人在里面打扑克都绰绰有余,而且下雨不生锈。
我们在柏塔寺的石刻图上,按照方位,寻到了史家村村民所描述的庙宇情景,云雾环绕间,隐约可见天门与大殿,大殿为两层。
史家村有座烈士墓,是县里的红色教育基地。松柏蓊郁处,长眠着一位烈士——建立起“中条山抗日十支队”的杨德山。
杨德山1937年任夏县三区牺盟秘书,同年入党,“十二月事变”后,转入地下活动。1941年7月,杨德山根据条西地委指示,首先到裴介、埝底和安邑三家庄一带收缴了地主、汉奸、土匪的一批。接着建立起一支一百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即“中条山抗日游击第十支队”,杨德山为支队长。他多次率部进行了30余次的战争,歼灭日军,缴获武器。1945年7月十支队与吴仲六部队汇编为条西纵队,不久改变为太岳军区58团,杨德山任团长。后积劳成疾,治疗无效,于同年10月不幸去世,年仅27岁。受其影响,吴村有好多年轻人参加了解放军,跟随大部队进行南下,参加到解放全中国战斗中。
史家村还有另外一名烈士李子合,是夏县第一名员,也是夏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李子合1925年加入中国,毕业后,被分派到中共蒙藏办事处工作。不久,因患骨髓炎锯掉下肢,成为残疾人,回家休养。回乡后,拄着双拐,继续为党工作。1926年暑期,中共夏县党支部建立,李子合任支部书记。他拄着双拐深入农村,帮助建立农民协会组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山西省党部实行清党,他转入地下隐蔽。1935年形势有所好转,他便在家乡发动农民,掀起了烧契约运动。1936年3月,被夏县防共保卫团逮捕入狱。在狱中,敌人或高官厚禄引诱,或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5月,敌人又将他绑赴刑场,开始用刀一片一片地割他身上的肉,他却高昂着头,大声向围观的群众喊:“我是员李子合,人是杀不完的!”最后壮烈牺牲。
史家村东、史家河北的多级台地岸有史家遗址。遗址南北长800米,东西宽350米,分布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遗址中采集泥质红陶黑彩盆、钵,泥质红陶盆、尖底瓶,夹砂灰陶鬲等器物残片,及石斧残段。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遗存。1985年被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暹渠在史家村村西,村内流域不到2公里长,渠上有一座桥。村民说,“以前姚暹渠河道不深,只有一米多两米高,这些年有人在河道挖沙,河道加深,最深处有四五米高,石头堰也是断断续续。以前汛期盐化局会派专人看管。现在水流不下来,好多河道前些年都被平种成了地。”
村民们说,“姚暹渠段这段以前叫史家姚暹渠,修水库以后,60年以后到80年以前都这样叫,后来才改成姚暹渠,张郭店分洪闸就在张郭店与史家村交界处。”这种叫法我们是第一次听说,也算一份意外收获。
李建创说,“史家河的水变小,和山上植被也有关系,以前山光秃秃的,现在全部栽种的柏树,而且年年补载,水土流失小,所以水下不来。据说柏树种植是运城防水土流沙项目。”他说,之前我们在大院里见到的柏树籽,就是村民上山采摘的。
杨成兵是夏县审计局驻村干部,对于村里今后的发展,他有自己的看法。“村集体没有土地,发展家庭小型企业是最合适的,一是可以依托杏产业,举办杏花节;另外,山上柏树多,村民采摘柏树籽也是一样不小的收入,湿的柏树籽一元钱一斤,但如果进行深加工的线元一斤,这也是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紧靠中条山,山上有柏树林,泉水,还有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应该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好乡村红色旅游。
默默流淌的史家河,见证了姚暹渠千年的时光变迁,还将见证史家村明日的振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