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是一个以水闻名的城市。许多游客来到古城旅游,最让他们惊叹和羡慕的就是古城脚下,波光粼粼的护城河。

  荆州,依江靠湖,水网密布。北有汉江,南有长江,内有四湖流域,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都非常丰富,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荆州一些水系或中断,或消失,让人们深深遗憾

  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北京、天津、河北等人口密集地区长期以来深受水危机困扰。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希望能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2002年,我国最大生态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开建,从汉江之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沿线多个县的缺水问题。

  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下游配套工程之一。主要任务是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

  2010年3月26日,举世瞩目的引江济汉工程在长江荆江河段开工,工程从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段,地跨荆州、荆门两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4年后,自三峡奔涌而下的长江水,将沿着这条延绵67.23公里长的运河分流而下,向北穿越江汉平原,注入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这充分说明,荆州水资源丰富,还支援了北方。

  翻开荆州的历史,在北宋时期,古老的荆州城已成为国家南北漕转中心之一、水陆交通要冲、全国最大茶市,热闹非常,繁华之极。也难怪,在《三国志》中,交通便利而又富裕的荆州城,成为三国群雄必争之地,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写下一段传诵古今的英雄。

  荆州的城市发展也与国家水利息息相关,从晋永和元年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监造金堤(今万城堤,是荆江筑堤之发端)始,水利为荆州和江汉平原提供了防洪、灌溉、供水等诸多效益,将曾经是江水出入的沼泽平原改造成河湖成网、灌排自如的鱼米之乡,带来了长期的经济繁荣,成就了荆州“富甲天下,名倾九州”的美誉。同时,形成了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水文化。

  荆州从2600年前的“云梦通渠”到东晋肇基的荆江大堤,从唐代的观音矶到明朝的万寿塔,从清代镇江铁牛,到新中国建立的荆江分洪工程和98抗洪纪念亭,这些见证历史沧桑的建筑,成为荆州水利的文化符号。

  同时,荆州以其清丽之水哺育了屈原、张居正、“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等众多人物,赋予了荆楚文学“绮靡以伤情”、“耀艳而深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水性特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百年来,荆州人民切身体会到水利之便和水患之灾。让荆州水患变水利,这一课题,早已上升成荆州重要的议事议程。荆州丰富的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旅游的靓丽名片。古代,荆州曾因水而兴,现在,荆州依然在努力因水而兴。

  市城市市政园林局局长高平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他在沙市读书,原沙隆达广场到水景广场就是碧波荡漾的便河。以前的便河与江津湖无连通,中间被一段堤隔离。当年,居民划船可直接从便河到拖船埠,再到长江。

  当年,便河连通的水系很多。高平说,便河向北流经现在塔桥路上的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连通荆襄河到长湖;便河向西连通循环荆沙河、护城河,到太湖港。

  沙市城区内曾经看得见的水系,已完全因一栋栋楼房的拔地而起,都被人为地隔断了吗?高平透露,随着城市拓展和建设,现在城区一些水系还是能连通。不过这些当年的明渠都改成暗渠连接。比如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楼下的河流就改成了暗渠。曾经连接荆襄河的水系,现在的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土局游园、联通宿舍等都是建设在暗渠之上。

  市建委政策法规科科长张俊介绍,沙隆达广场到便西路附近有个拖船埠。民国年间,那时的便河河道从沙隆达广场喷泉到拖船埠有四个船码头。江津湖内的沙市中山公园的动物园有段老城墙可见证当时的历史。

  长湖水系通长江,长江船可开进汉江,可以先走武汉,绕长江而上,从汉江到历史上的两沙(沙市、沙洋)运河。张俊说,晚清时期人,许多水系都是沟通的,比如从长江到两沙运河,可直达汉江,那个时期,因为水系连通,人们利用船只这种交通工具,出门很方便。

  历史沧桑巨变,记忆中的片段早已物是人非。张俊感慨地说,荆州历史上有老水系,不管水系如何恢复,不截污,都是死水。建议城区水系都以恢复为主,使原有水网更合理。历史上,荆襄河可连草市入长湖,所以荆州要尽可能恢复水系,在利用水系的基础上,还要改造好水系。而且还要对现有的管线建筑要适当改造。

  历史上的古城和沙市,有土路、桥、马车,还有便捷的水路等,张俊说,现在的城市文化,也要有载体,可依托古老的河道、地名等,城市景物的恢复、护建、保护都要依托文化,在恢复中也要对当代建筑要有新考虑,让建筑有历史感,更有厚重的文化气息。

  市规划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荆州城墙外拥有完整的护城河水系,又称“水城”,全长12.2公里,最宽处达150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接,上有桥梁6座。

  荆州市社会科学学者张世春介绍,荆州地处江汉平原,就是说这里有长江、汉江等江河湖水系。当年,荆州古城选址在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有了自己存在的道理。古城内外水系都呈西高东低,所以城外水系较零散。

  远古时期,沮漳河原本是与护城河相连,并为护城河补水。张世春说,在古城西南一带,为什么现在存在东堤街和西堤街?那就是宋朝时期的长江大堤,也就是现在荆江大堤的前身,古时候的“荆江大堤”也就是从现在的荆州区西环路附近的砖瓦厂,到石油四机的龙山,进入西堤街和东堤街,到张飞一担土,到南湖机械厂,走大庆路、中山路、沙隆达广场,到沙市红门路的文昌阁,这条大堤共计有20里,基本上将长江和沮漳河水系隔开,以保护荆州城。

  当时的护城河从哪里引水呢?张世春说,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古城西门外护城河有条口子,那里有块鱼塘,往西走连通秘师桥,通往太湖港、梅隗河。也就是说宋朝以后的护城河是靠太湖港水系供水。荆州的太湖、岑河为什么取这名,这也说明当时太湖、岑河那块有大面积的水系,才因此得名。

  历史上的护城河要经过草市,连通海子湖、长湖、岑河,再到江陵、监利、洪湖,再到长江。张世春说,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水系连通,人们可从江陵划船到荆州城区。张世春说,在新中国成立前,荆州水系没有挖渠道,也没有进行水系整治,各条江湖河都连成一片,一些县市区人民划船可直达城区,但是,夏天一涨水,各条水系都会一起涨,到处一片汪洋。冬天,水系又会自然的一起回落。现在,荆州的水系分得很清晰,每段都有各自的名字,也具有防洪的优势。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粮棉油生产、淡水渔业和旅游基地。我市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沟渠纵横,有大小河流近百条。

  历史上荆州市城区河湖均为通江(长江)河湖。由于长期以来的洪涝灾害,城区内河(湖)与长江的天然联系被人为切断,加之人口增长导致与水争地,河湖水域面积数量锐减,水系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荆州市水系的典型特点是浅而平,客观上容易被围垦。荆州市有历史记载的围垦始于晋朝,由于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围湖垦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与水争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今,荆州市城区的河湖与长江的自然联系已被全部切断,通江河湖全部湖泊化,河湖生态系统单一化、破碎化。如太湖港与护城河、护城河与荆沙河、荆襄河与江津湖等水体,历史上曾为贯通水体,现均被人为隔断。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荆州共有大小湖泊631个,面积2178平方公里。2011年底,荆州湖泊仅存72个,个数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89%;湖泊面积约800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63%。

  近期,水利部门普查统计,荆州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仅存72个,其中1至10平方公里的湖泊61个,10至50平方公里的湖泊9个,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个。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湖泊,位于洪湖、监利境内,是荆州四湖排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1980年,洪湖共被围垦386.6平方公里,洪湖水面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35平方公里,缩小到348.4平方公里,减少了52.6%。而洪湖总库容由22.5亿立方米减少到15.49亿立方米(水位27米时)。长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地跨荆门、潜江、荆州。目前,长湖也存在过度围垦情况,共围汊65处,总面积69.7平方公里,造田5.1万亩,使长湖水面由229.38平方公里缩小到157.5平方公里,减少了31.3%,总库容也由7.63亿立方米,减少到6.18亿立方米(长湖水位33米时)。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荆州市城区现有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的进度,致使本应由污水管网收集转运的污水接到河流。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日益增多,一些企业、居民将垃圾随意堆积在河岸、水边或直接倾入水中,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溶于水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污染。

  荆州市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坦言,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排入市政管网现象依旧存在。去年夏天,豉湖路、三湾路、月堤路连通西干渠的管道均存在排污现象。

  除了工业废水随意排放影响河湖水质,水系不畅通以至于河湖底泥沉积严重,也造成了水体污染。荆州市城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河流纵坡小,极易沉积形成底泥。由于水土流失,加上城市污水和初期雨水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水体,河道淤积尤为严重。底泥有大量污染物沉积于水底,如重金属离子、氮、磷营养盐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污染物会从底泥中释放出来,重新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2010年开始,荆州市公园管理处就先后拆除了公园周边的餐馆、门店,基本没有生活污物流入40公顷的江津湖。因江津湖水系不畅通,该处以投放鱼苗来净化湖水,但因湖底污物淤积过多,每年依旧发生水华现象。该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彻底解决江津湖水华、翻塘死鱼现象,最佳的办法是让江津湖的水流动起来。

  此外,荆州市城区河道护岸工程中采用了硬化河道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安全性问题。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护岸,这种硬化河床和护岸隔离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随之消失,失去了自净功能的河道进一步造成了水污染的程度。

  去年3月,市民向本报反映文湖公园内荆襄河河面上,水体发黑,湖面上漂浮这塑料袋、泡沫等,湖水散发臭味,还带有油污,天气晴好时,臭气弥漫。每天早上都要到文湖公园晨练的老人们认为发臭的湖水十分影响晨练时的空气。去年5月,荆沙河发生死鱼现象。6月,江津湖发生“微囊藻水华现象”,大量绿色漂浮物浮在水面上。去年9月,读者反映西干渠的污染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河水浑浊、漂浮物多、污染严重,靠近湖面,就臭气熏天。

  还有市民认为,像荆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城区内没有碧波荡漾的水域,势必会给那些来荆州旅游的人们留下不好印象。

  针对城区内污染严重的河湖,荆州市城府启动了一系列治理工程,例如护城河治污工程、整治荆沙河、扮靓景观带,建设与城南、草市两个污水处理厂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项目,排江工程、城区生态补水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河岸整治工程和污水收集管网完善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排江工程完工后,西干渠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有效减轻了四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因城市发展和防洪需要进行改造,护城河逐渐形成相对封闭的水体,逐渐成为荆州古城内外的纳污集中地,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护城河上因污染引起的“蓝藻暴发”、“死鱼成片”、“垃圾河”等报道,曾多次见诸媒体。护城河的水质污染引起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高度重视,2008年,市政府将治理古城护城河列入城市环境治理重点。运用生态补水、工程治污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经过近几年来的治理,护城河的水质明显得到改善。

  据市环保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长江干流、支流水质总体优,水质均为Ⅱ-Ⅲ类,符合水功能区划标准。

  四湖流域水体总体轻度污染,11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Ⅱ-Ⅲ类的占27.3%,劣于Ⅴ类占9.1%。与2010年相比,3个监测断面水质有所上升(1个由劣Ⅴ类升至Ⅴ类,1个由Ⅴ类升至Ⅳ类,1个由Ⅳ类升至Ⅲ类),其余的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未发生变化。总体上四湖流域水质状况保持稳定。

  城区周围水体总体轻度污染,7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Ⅱ-Ⅲ类的占71.4%。与2010年相比,3个监测断面水质有所上升(2个由劣Ⅴ类升至Ⅴ类,1个由Ⅳ类升至Ⅲ类),4个监测断面水质显著上升(由劣Ⅴ类升至Ⅲ类)。

  长湖水质总体优,长湖荆州水域4个测点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其营养级别为轻度富营养。与2010年相比,4个监测断面水质显著上升(由劣Ⅴ类升至Ⅲ类),总体上长湖水质显著上升。

  洪湖水质总体优,9个测点水质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水质符合功能区划标准的断面比例为33.3%。其营养状态级别为中营养。与2010年相比,5个监测断面水质有所上升(3个由Ⅲ类升至Ⅱ类,2个由Ⅳ类升至Ⅲ类)。总体上洪湖水质状况保持稳定。

  荆州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长江干流,全年每月对柳林洲水厂、南湖水厂和郢都水厂进行了监测。监测项共41个项目。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评价,水质达标率为100%。8月份对柳林洲水厂、南湖水厂开展109项全分析,监测结果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

  近年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保护荆州水域,治理河湖污染作出了不懈努力。历年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中,多项涉及水污染方面,例如《关于增加荆州市城区排污排水运行经费的建议》,《关于合理利用东区废水处理厂、沙市热电厂锅炉冷却水循环使用的建议》,《荆州市江津湖、护城河污染亟须治理》,《制止松滋南海镇天缘纸业向松西河排放污水》、《中心城区沿长江的排污口应大力整治》、《关于把荆江大堤建成景观堤的提案》、《关于对荆州市城区水污染防治的建议》、《关于要求治理松西河污染的建议》,《关于四湖总干渠监利段水污染治理的建议》,《关于在长江航道整治中统筹考虑,确保沿江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建议》、《关于疏挖江津湖湖底淤泥的建议》这些建议和提案,都饱含着荆州人民对治理河湖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

  网湖泊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古城内外,城墙随水而转,沿河而砌,跨河而筑,河城水市相互勾连,亭台楼阁凭水凌空!多少年前,城市与水的交融曾经是荆州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荆州的水环境遭受着巨大的破坏。

  伴随着荆州人民的呼声,近期,《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草案出台,让荆州人民又仿佛看到了整个古城被活水所拥抱,泛舟渠河之上的惬意场景。随着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实施,荆州,这座古老的文化之城,将会越来越有水的灵气!

  历史上荆州中心城区曾经河湖密布、水网纵横、江湖连通。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内河成了无源头的水体,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草案中提到,目前,荆州市城区水系主要由长江、长湖和城区内河水系构成。城区内河水系主要有太湖港渠、港南渠、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江津湖、张李渊、范家渊、北湖(三国公园)、西湖、文湖、太师渊等。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引江济汉渠从城区西北穿越,荆北新区、沙北新区、荆州开发区等新区规划中均对现有水系进行了改造利用。

  然而荆州市长江过境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长湖水质也优于内河水体,对城区内有条件的河湖可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水利设施,实现长江、长湖和内河水系的连通。针对此种情况,通过引入长江和长湖水,对内河实施生态补水,促使水体流动,增强湖网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的目的。连通工程拟将从长江和长湖引入水源,恢复荆州城区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使城区主要河湖渊将形成有机整体,水系环通,一方活水穿城而过,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和城市景观。

  记者留意到,荆州市城区生态补水主要从长江和长湖引入水源。《草案》中提到,从长江生态补水规划有三条线路,分别为西线、中线、东线。西线从沮漳河引水,另外,利用引江济汉渠引水;中线引水路线为,长江江津湖张李渊西干渠豉湖渠,从长江引水,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江津湖引入水质优良的长江水,使湖泊水体流动,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东线也从长江引水,引水路线为,观音寺闸观北渠南北渠化港河杨场渠范家渊西干渠。

  引水规划的设计,都优先选择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改善内河水体质量。同时,尽量利用现有设施,降低工程实施难度,减少工程投资。另外,还采用多种渠道补水,互相补充调剂,提高生态补水的保障性。

  近日,记者在荆州市政府网站上,看到了2013年度市城区城市建设项目计划。在这些项目计划中,涉及城区桥梁改造、城市排涝及雨、污排水系统工程项目,其中,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一期)也在计划之列,拟投资500万元,其主要工程量包括长江虹吸补水设施及管道建设,由市城投公司和市建管中心负责。

  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对城区内河水体实施生态补水,不仅要建设上述引水线路的工程内容,还必须采取措施保障水体水质和水流线路通畅。《草案》中还对相关保障措施进行了规划。《草案》明确指出,生态补水的目的是为了向内河注入水质优良的水,作为水源的长江、长湖,水质和水量尤为重要。目前长江水质可达到二类至三类水体标准,而长湖的水质有下降的趋势,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产养殖和农村面源污染。随着海子湖生态新城的开发建设,长湖的水环境保护将更为重要。必须对长湖实施综合治理,同时在新区建设中充分重视保护长湖,才能保证长湖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长湖和内河的联通才会发挥效益。

  与此同时,还需提高城区排水能力。随着城市新区建设,地表径流量增大,排水标准提高,原有的农田排渠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排水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整治改造,同时还必须保留一定的水体作为调蓄空间,削减排水渠道的洪峰流量,保障城市排涝安全。

  另外,内河水体的水质是评价城市水环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实施生态补水并不是简单地引入洁净水冲走污水,而是在水质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提高水体的自净功能,恢复水生态,从而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必须采取保障水质措施,这是实施生态补水的重要前提。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建立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面源污染治理《草案》中,对水质的保护,也提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以前,城市发展目标是希望城区水系得到改善,但是,现在外围水系还未沟通。市城市市政园林局局长高平说,荆州计划挖一条水渠,将张李家渊、西干渠、江津湖予以连通,然后是江津湖在长江水位高时,通过虹吸工程,引江水到江津湖。而长江水位低时,再通过半抽的方式进行引水。今年,在荆州的城建计划中,市政府将筹资500万元,实施江津湖水系连通工程(一期),也就是长江虹吸补水设施及管道建设,目前具体的设计方案还尚未出台,而且《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草案)还未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

  “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太湖港、长湖恰好可以将城区的大部分景点串起来”《草案》中,对弘扬荆州水文化,带动旅游效益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的人文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但目前荆州旅游最大的问题是景点分散,缺乏好的旅游线路将景点串起来。而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太湖港、长湖恰好可以将城区的大部分景点串起来,连接荆州、沙市两地,形成带形景观轴,同时也是一条理想的水上旅游线路。

  同时,利用水资源,打造滨水景观,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人亲水的自然本性带来滨水空间的需求,滨水空间的需求带来的是滨水地段土地的增值。水系网络化是增加水体岸线长度和滨水空间资源的有效手段,同时,水体岸线的价值也可以通过两侧土地地价及土地附着物的价格得到充分体现。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吴虎修介绍,城区水系不连通、不畅通,会导致河湖淤塞严重,同时也会对各水体排水产生负面影响。

  荆州为何做江河湖连通的规划?吴虎修说,目的就是连江接湖,将城区景区、旅游点都串起来。比如将护城河通过游船将各片水体巧妙连接起来。

  吴虎修说,城区有三大水系,即大水系就是长江和长湖;城区内河水系就是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西干渠、四湖渠、太湖渠部分段;城区湖渊水系有江津湖、张李家渊、范家渊、文湖、三国公园水系、太师渊等水系。

  吴虎修说,这三大水系的主要功能是有防洪排涝、调蓄、景观、水上旅游线路开发等。如果这些水系沟通后,市委、市政府希望能行游船。《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草案),这一规划工作实际上早就开始准备和调查,荆州从上世纪的90年代就开始调查城区水系的构成。吴虎修说,由于荆州因资金等问题的困扰,城区水系连通一直未能实现。

  现在,很多水系开始消失,存在的水系又被污染。吴虎修表示,近几年,荆州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关闭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让污水经过处理实现达标排放。目前,有些水系还在处理中,比如计划在长江引进干净水源。吴虎修透露,现在,荆州在正拓展城市骨架,规划、建设沙北新区、荆北新区。在荆北新区已规划了一条水系。目前正在规划中,尚未建设,计划会分年度实施。

  今后的荆州不但是古城,还将是一座水城。今年,《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纳入议事日程。按照《规划》,2020年后的荆州将变成一座滨水生态城市,展现一幅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多彩画卷。

  市区内水系发达,长江与其众多支流及周边水库、池塘,构成了以长江为主干的庞大水系网络。作为规划中的我国联通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未来将有大量的人口过境荆州,改善水环境,可以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必然能吸引更多游客,激活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为荆州经济发展开辟新的亮点。那么如何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解析。

  荆州中心城区曾经河湖密布、水网纵横、江湖连通。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内核成了无源头的水体,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根据环保部门监测表明,我市中心城区太湖港渠、荆沙河、护城河、荆襄河、西干渠等主要水域目前污染严重。中心城区水域周边存在居民违规建房、倾倒垃圾侵占水面等现象。

  近几年,市政府在城市水域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中心城区城市水域保护工作涉及部门较多,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城市水域建设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城区污水管网不完善,排水管网建设欠账太多;城区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

  据了解,中心城区水域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水利部门只负责水源管理,城区的给排水和湖泊由市住建委和区政府分别管理,污水监测及处理分别由环保、园林等部门管理等。由于部门之间管理权属、管理责任不够明晰,客观造成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给排水等现象。同时,中心城区水域水环境保护资金不足,如因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城区市政管网未能实现全覆盖、全收集,雨水污水分流系统不健全。为了推动城市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工作,这些都是亟待改善的。

  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师严后山告诉记者,目前长江水质可达到二类至三类水体标准,而长湖的水质有下降的趋势,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产养殖和农村面源污染。随着海子湖生态新城的开发建设,长湖的水环境保护将更为重要。必须对长湖实施综合治理,同时在新区建设中充分重视保护长湖,才能保证长湖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长湖和内河的联通才会发挥效益。

  近几年,荆州相继完成西干渠26.2公里疏挖、九龙渊至新北门近4公里河段和新北门至西门段3.2公里河段疏浚护砌、护城河南段四机厂至屈原南路2.9公里清淤工程、荆沙河2.89公里整治工程和内荆襄河疏挖整治工程,实现城区内河水系水体连通,中心城区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水环境受到危害,迫切需要监督治理。造成以上现象存在的一个原因是我市目前水域保护体制机制不顺。为此,严后山解释,缺氧是造成水体发臭的原因。解决城区水体污染,维护水质的根本工程首先应该截污,彻底杜绝污水排入,并开展工程试验。这需要政府协调、居民合作,对于污水管网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严后山介绍,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不仅要引江湖入河,还要内河水体能顺畅地排出。按照四湖流域规划,沙市城区排水由豉湖渠、西干渠排至四湖总干渠,最后进入洪湖。目前西干渠在岑河镇被筑土坝拦断,沙市城区排水出口只剩下豉湖渠,汛期城区排水面临巨大压力。为保障城区排水畅通,必须恢复西干渠的排水功能,规划在西干渠的城区下游建设一座节制闸,必要时开启节制闸,使城东片区段西干渠能直接向东流向总干渠,不再迂回至豉湖渠。

  随着城市新区建设,地表径流量增大,排水标准提高,原有的农田排渠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排水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整治改造,同时还必须保留一定的水体作为调蓄空间,削减排水渠道的洪峰流量,保障城市排涝安全。此外,内河水体的水质是评价城市水环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严后山建议,水环境整治可从“一保、二净、三安、四活、五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表现在:对现有河道水体面积、水体容积进行保护;通过加大治污力度,加大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率,控制新的污染源的增加,减少污染物的入河量;增强城区防汛排涝,保障城市安全;通过实施生态引水,增加城区水环境容量,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办法,恢复水生态系统;按照生态河道、景观生态工程的要求,大力开展河道护岸植绿工作,做到河、湖和两岸绿化兼顾。根据《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拟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对长江郢都、南湖、柳林洲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长湖备用水源保护区,太湖港渠、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豉湖渠,江津湖、张李家渊、范家渊等城市水域实行政府挂牌保护。专家指出,可借鉴深圳和成都河湖治理经验,在适当河段两边沿河道增设人工湖床,栽植观赏性水生植物,以净化污染物,提高水体质量,利用生物链浮岛净化系统技术,在水面种植挺水植物,依靠水生植物、自然生成的各种动物、微生物,使河流水质得到净化,恢复其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良好的投资环境不仅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还包括城市景观和城市风貌。改善荆州市目前的水环境,也就是改善了城市景观风貌,增强了荆州市城市发展潜力,增加了城区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障。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改善水环境,可以带动水体周边地产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创造休闲舒适的娱乐环境,为构筑现代化商住新区打下坚实基础。

  水产养殖是荆州的一项传统产业,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收入和改善市民“菜篮子”质量,首先要改善河湖水质,则需通过各种手段完善城市水环境,并且良好的环境氛围也有利于以水为核心的多种经济发展。

  市民陈先生建议,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利用水利工程改善水质,统一规划、优化、削减现在的不合理排污口等。还提议对目前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段、湖泊,针对其水质现状较差、主要污染物为耗氧污染物的情况,通过人工增氧机等机械来改善水质。

  退休教师王老师建议,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对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各种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关闭,确保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集中开展市区餐饮服务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治理,对限期整改不达标的,一律吊销营业证照;同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更加严格前置条件控制新建排污餐饮单位,防止公共水域水质进一步恶化。

  市建委政策法规科科长张俊建议,荆州的“引虹工程”如何形成景观,要在保证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细细思考,要以利用为目的,让水质逐步好转。而水质的好转,当地政府要下决心关闭污染源。目前,荆州的红光路、草市污水处理厂均建立,能力已达到100%,处理污水达到70%至80%以上,但是因为城区截污工程未完全配套,所以城区要加快水系污水截污。

  城市在推进水系连通工程的同时,也要注重水系周边环境保护,来展示水乡城市亮点。张俊认为,城市建设要讲差异化建设,实现“人无我有”的境地。荆州历史上有老水系,就要依据水系搞好城市美化,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让路灯倒映在水中,人在水景中成双,大树染绿城市张俊说,苏州水系最窄处仅一尺宽,但是却得到了精心的保护,一尺宽的水系也在细细流动。荆州理想的水景,最好是让人们能划船从古城观景到沙市。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