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房镇工农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村,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工农村坚持将“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根基抓紧抓实。一是种植业立村,夯实全面发展“基底石”。工农村党总支部通过“党组织+”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流转全村85%土地,同时加大绿色高效农机装备和技术推广力度,实现从种植到秋收翻地起垄全链条全机械化耕作。二是加工业兴村,助推全面发展“增长极”。依托工农富“硒”白菜、鲜食玉米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与建设冷链储藏;同时与高校农业专家建立常态化联系,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不断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三是服务业强村,畅通全面发展“微循环”。工农村领办四个合作社,通过经营特色种植、劳务派遣、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项目,提高农村集体收入;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村工程,完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工农村立足马家沟河源头丰富的水资源和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城乡周边旅游圈,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全产业链。一是擦亮环境“原生态”底色,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以工农水库为核心区域,利用水边地块优势,规划渔家乐、民宿、露营烧烤等为一体的核心区。流转水库周边耕地,建设采摘观光园,让游客在工农村实现采摘、垂钓、观湖、住宿一系列的城郊休闲体验项目,满足游人观光和娱乐需求。二是壮大产业“原动力”底气,实现“人杰地灵”的活力乡村。以渔文化为特色,推动冷水渔业发展,利用水库优越的产地环境,生产优质的水产品;利用水库优良水质资源及现有池塘及滩涂废弃地建立“小龙虾苗种培育基地”,实行水稻小龙虾共生。三是挖掘文化“原滋味”底蕴,实现“千村千面”的特色乡村。工农村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中,深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以打造“民族小屋”为依托,联合东方学院、民族学院,打造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区、设计艺术区、乡村露营区等,做到“一村一品、一步一景”,让文旅特色乡村建设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窗口。

  工农村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积极响应“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工农村党总支部加强“党建+合作社”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一二产业融合。以“一核四驱”为发展目标,深入打造农产品“文化+经济”品牌,拓深“培—产—销”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周边农民就业近百人,探索土地集约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化、农副产品品牌化、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的前进方向。二是善做规划,步步为营。根据现有基础和特色,围绕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提出的“六个工程”对标杆、找特色、查短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建设宜居乡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建设宜业乡村,加快构建“一村多品”特色产业格局;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美乡村,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三是因地制宜,美美与共。工农村以大事众人定、三务众人清、村务众人管、廉情众人督、结果众人评,有效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智慧、凝聚社会参与合力。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关于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专项活动。活动以“春风送岗促就业 精准服务助发展”为主题,针对重点群体密集举办招聘活动…

  从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到“北纬45°寒地紫苏产业带”,再到全国工业化冬果沙棘重要原料基地,作为产粮大省,黑龙江还有一些“隐藏款”特产正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激活了全国人民的“味觉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