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选择废金属材料来做作品?侯中民坦率地说,是因为一个客户订制的商业项目,之后,他就喜爱上了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断地去尝试与实践。
90年前,有位叫毕加索的艺术家,拾到一堆金属材料,他发现这些金属板、金属条与他的绘画有着相似的结构,欣喜若狂,便将它们焊接成一体,创作了著名的直接金属雕塑作品——《花园中的妇女》。
我们看侯中民的作品,会自然地联想起西方许多类似的作品与艺术形式,如:直接金属雕塑、装配雕塑、废品雕塑等等。随着蒸汽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新现实主义的出现,金属材料在西方艺术中已司空见惯。在我们身边,铜、铁、铝等金属材料的雕塑也很常见,而将金属废料的原形作为雕塑语言的,则少见些。那侯中民的作品是不是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呢?我们从侯中民的动物系列中,看到有舶来痕迹。当我们仔细去研究侯中民的创作思源时,还是发现了区别。
侯中民学的是绘画,少有研究他人的雕塑创作,他的雕塑源于自己的意趣,也就是“想做就做了”。所以侯中民的作品中存在着很多“个人意见”。这“个人意见”受到材料特征与侯中民本人情趣的双重影响。如其作品“飞马”,中国的马在艺术表现中,是没有翅膀的,哪怕是超现实题材中,飞翔的马也是足踏祥云而已。由于材料受限,侯中民没有收集到更“强壮”的结构金属,马的姿态舒展不开,而侯中民心中是一匹飞腾的马,那如何体现马的张力呢?侯中民决定给马加上翅膀。恰好就在那时,有一堆铁条出现在他眼前,只经简单的裁剪,那飞马便铺展双翼,欲驰于天际了。
我们在雕塑中还会看到侯中民的绘画功力。“飞马”这个作品中,链条的运用,强化了雕塑的粗线条,很好地张扬了力度。侯中民说他的创作靠一种“缘分”。侯中民对材料的使用,基本上是依材原形及特征,不熔解、锻铸。让工业原形的美,经过抽象后,又组成一个写实的新形态。只有熟练地掌握金属材料语言之后,才能更加自由地表达侯中民个人的“趣”,才可能走出金属雕塑的类型之囿。
在完成了上百件动物作品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侯中民创作了突破性作品《阿坎巴罗的速滑手》《阿坎巴罗的独轮骑手》。阿坎巴罗是世界考古史上有争议的事件,一个德国人在墨西哥的阿坎巴罗发现了大量人物与恐龙嬉戏的陶雕,认为是史前文明。后有专家指出阿坎巴罗雕塑为伪造。侯中民用机械人物雕塑呈现他对未来文明猜想,再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伪造”未来。我们在这种伪造中,看到了调侃,同时也看到侯中民对工业的速度以及速度冲击的不安。
90年前的毕加索,拾到一堆废金属,是快乐的。90年后的侯中民开始用金属来创作作品,也是快乐的。侯中民的创作源自于他的意趣,喜欢,就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