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南京市第七届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竞赛暨南京都市圈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竞赛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举行,199名懂技术、善经营、勇创新的“乡野能工巧匠”现场围绕紧扣乡村产业发展而设立的赛项同台竞技。
一走进比赛现场,记者就听到雕刻项目赛区传来一阵阵打磨的嗞嗞声。参赛选手邢志鹏正挥舞着手中的敲锤、木锉,对一块小叶紫檀木进行打磨、雕琢。忙碌了一会儿,邢志鹏又用手比着测了一下尺寸,然后又埋头继续打磨。
本届大赛以“创新创优、成长成才、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并首次面向南京都市圈开展竞赛,设置种子检测技能、农产品安全快检、水稻种植技能、评茶、雕刻和民间(民俗)表演等7个项目,其中,农产品安全快检、评茶、雕刻也作为都市圈竞赛项目。
邢志鹏自小就在外地拜师学艺,有着16年雕刻经验,经过多年的钻研,他感悟到雕刻是一门精深的学问,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作品的灵动和生机需要经过“千锤百炼”,这不仅是时间积累的问题,更是坚守工匠精神的追求。“这次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希望能通过比赛,从同行那里汲取创作灵感。”邢志鹏说。
本次大赛除了“上新”雕刻与农产品安全快检、水稻种植技能、评茶、乡村振兴(文创制作)项目外,主办方还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乡土人才发展规律,保留了种子检测技能和民间(民俗)表演这2个“老面孔”。
在种子检测赛区,数十名选手埋头作业,针对种子样品扦样、发芽率测定和净度测定使出“浑身解数”。
“竞赛活动可以激发从业人员刻苦钻研技术、服务产业的热情,选手也可以通过参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规范性和结果准确性,从而提升涉种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种子检测项目评委方明奎说,在去年的比赛中,南京发掘了一批“种子专家”,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
记者采访发现,对参赛选手们而言,奖金、荣誉称号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赛后的“衍生效应”。
乡村振兴(文创制作)赛区,一位身穿紫色新中式汉服、头戴孔雀蓝“绳结发饰”的选手十分惹眼。她就是盖静,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一名绳结老师。
“这对耳环是用最细的一种彩金蜡线毫米,跟头发丝差不多。”比赛现场,盖静指着自己耳朵上戴着的两只十分精致的耳环向评委介绍制作流程。
“今天我戴的项链、耳环、手链都是用绳结编出来的。”盖静告诉记者,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绳结只是逢年过节的装饰,而她来参赛,就是想打破大众对绳结的刻板印象。“希望通过参赛,让绳结艺术这项传统文化的创新‘玩法’被更多人看见。”
记者了解到,市竞赛各项目一等奖获奖选手还将由市人社局颁发“南京市乡土人才技能大师”证书,并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级乡土人才建设项目和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市竞赛各项目符合条件的前三名选手,可按程序向市总工会申报“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涉农领域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相关农业专项扶持。都市圈各市(区)也将参照南京市奖励办法,给予都市圈竞赛中获奖选手奖励。
当天活动还专门设置了乡土人才建设成果展示平台,立体展示南京市乡土人才建设成效,促进都市圈乡土人才相互交流学习。绒花、云锦、泥塑、盆景等作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手工爱好者、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
江苏省技术能手、南京市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李长伟带来的十多盆造型各异的盆景引起围观,不少市民争先与盆景“同框”摄影打卡。
李长伟是2020年举办的第三届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盆景制作项目一等奖获奖者,他坦言:“获奖后知名度提升不少。”许多企业、农业合作社都竞相邀请他去给员工、个体农民做技术指导,在梅花盆景的生产与造型制作上提供建议与帮助。目前,李长伟已经向800多人传授盆景制作技艺。
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马书婷介绍,举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是南京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计划落地见效、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富民增收目标的具体行动。自2018年起,南京市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吸引了众多乡土人才踊跃参与,他们深耕大地,带动了一批批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六届大赛已累计设置比赛项目29个,获奖选手共计252人次,其中42名选手荣获“南京市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师”称号;13名选手获“市五一劳动奖章”;84名选手获“市五一创新能手”称号;10名选手获“市巾帼岗位明星”称号,赢得各方关注与好评,助力产业发展成绩显著。